气证问对辨疑
百病问对辨疑
气证问对辨疑
作者:明·张昶  |  字数:3479  |  更新时间:2022-12-20 22:27:22

  或问于张昶曰:气者,人所禀赋之天真。在外则卫护皮毛,充实腠理,在内则导引血脉,调和阴阳。周流一身,运行不息,如环无端。因何而有时病也?

  对曰:人身氤氲,浩然之正气,与血为配,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系中焦,总统于肺,何尝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交攻,五志间发,乖戾异常,清者变而为浊,行者遏而反止,扰乱妄动,失其常度,则诸病皆生于此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诸气逆气滞,气上气乱,肺受其邪,变而为火矣。河间云五志过极则为火,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又云上升之气至肝而出,中挟相火。冷生气者,出高阳生之谬言,必须身受寒气,口食寒物,足履寒地者,吾恐十之无一二也,观此气之属火也明矣。局方以木、沉、丁、檀、藿、麝等香,桂、附、砂、智、棱、术、枳、朴、青、陈、台、苏、龙脑、莱菔子等辛香燥热,破耗之剂,通治诸气。丹溪《局方发挥》痛斥其非,以开千古之弊。若痞闷壅塞,喘满肿胀之证,暂用以开导。若使常服久服,宁不助火添病,耗损真气乎?然气有虚实,岂可一例而治,在于斟酌调之。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气虚是劳役伤气。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真气若虚,脉脱种衰,短气不足以息,人参养胃汤,生脉散。气血两虚,自汗,喘息,脉细,十全大补汤。气实是邪气实,当从火治。气滞痞闷,四青饮。气实胀满,二陈加枳、桔、香附,或四七汤。挟火者,芩、连、栀子。挟痰者,瓜蒌、贝母、香附、海石,或气实龙荟丸。气滞者,郁而不伸也,破郁气在上,枳、桔、香附、缩砂。在中,厚朴、枳实、三棱、莪术。在下,青皮、木香、槟榔。在内,相火上冲气滞,知、柏、芩、连、香附。阳虚气滞,四物汤加知、柏。因怒气滞不行,二陈加栀子、香附。气滞作痛,再加木香、台乌。肥白人加参、术。寒气症,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在表身热,麻黄、桂枝之类。寒气犯胃,作痛,作呕,作泄,厥冷,理中汤。寒气犯脑作痛,羌活附子汤。寒气入小腹作痛,脉沉迟,四肢冷,四逆汤加吴萸,或理中汤加吴萸。男子有气,易散,治宜调气以养血。妇人有气,多郁,治宜调血以顺气可也。郁证问对辨疑

  或问于张昶曰:因何而生郁证也?

  对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之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所郁,变作诸症。

  或曰:何谓五郁?

  对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滞。金郁泄之,谓渗之令其通利。水郁抑之,谓制之使无泛溢也。

  或曰:何谓六郁?

  对曰: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应化不得化,应行不得行,传送失常,因气郁而成热,热郁成湿,湿郁成痰,痰窒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行,六郁之病成。

  或曰:六病何状?

  对曰:气郁脉沉涩,胸胁作痛。热郁脉沉数,目瞀,小便数赤。湿郁脉沉缓,遍身痛,历关节,遇阴寒发。痰郁脉弦滑,动作喘满。血郁脉芤结,四肢无力,小便赤。食郁脉滑紧而盛,腹胀不能食。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六郁汤主方。陈皮、香附、川芎、缩砂、半夏、苍术、栀仁、赤苓、甘草。气加木、槟、枳、朴、台乌。热加芩、连。湿倍苍术,加白术。痰加星、夏、贝母、瓜蒌。血加桃仁、红花、五灵、没药。食加曲、柏、山楂。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萸。治诸郁之大略也。诸血问对辨疑

  或问于张昶曰:血者,水谷之精,调和五脏,洒陈六腑,灌溉经络,周流不息,因何感受,而有失血之证也?

  对曰:血不自行,随气而至,是运血者元气也。热盛则气上,痰壅则气逆,食积则气塞,湿盛则气留,风盛则气动,胃虚则气陷。气壅则血妄行,气留则血不运,气陷则血无制,皆不归经而泛溢逆上,则为呕血、吐血、唾血、咯血、衄血矣,陷下则为便血、溲血矣。

  或曰:诸失血可以验脉,预知生死乎?

  对曰:脉涩而濡弱者为亡血。细弦而涩,按之脉虚,为脱血。六脉浮芤,按之即绝者,为下血。病若烦欬,为吐血。膈上伏热,寸脉必洪数,营血妄行。左手脉洪大,阳毒伤寒吐衄。脉洪数,虚劳吐血出于肺。脉洪大,饱食过饮,屈身劳力,吐血出于胃。两关脉洪,左关太弦,怒气伤肝,逆而呕全血。两尺脉沉细,传尸劳注而吐血。脉沉弦,面无颜色,无寒热者,必衄血。沉脉在里,营卫内结,胸满必吐血。脉滑小弱者生,脉来沉细亦生,滑而豁大者亦生,浮大或牢,数者必死。浮大不牢而数,亦死。血温身热脉躁者死。诸失血,六脉俱弦急者死。吐血,脉紧强者死。中恶吐血,脉沉细者死。

  或曰:因何诸血证,所受之不同也?

  对曰: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而吐血者。阴盛阳陷,血热上行而吐血者。热伤血结,紫血成块而吐者。有气冲,错经妄行,呕全血者,有怒气逆上而呕全血者。咳嗽动便有血,乃痰火伤血。非劳嗽,痰中带血屑者。有随唾而出血者。血出于肾,或瘀血内积,肺壅不降而唾者。有咯中多带血屑者,或咯出痰中杂血丝者。衄与吐同,俱以养血为主。阳盛阴虚,加降下药。阴盛阳虚,加下提补药。血虚者,补以人参、黄芪。气滞者,泄以香附、栀仁。热盛加芩、连,甚则硝、黄。因痰者兼以二陈、胆南星。因■者,亦以二陈、二母。衄以犀角汤合生脉散。劳而出血者,四君子汤。兼痰,亦以二陈。

  或曰:怒气伤肝,因何呕血?

  对曰:血生于心,纳于肝。恚怒则火起于肝,暴火上冲,越窍而出,所以呕全血也。治宜茯苓汤,犀角地黄汤。肝火消散,怒气和平,呕血自止。

  或曰:咳嗽潮热,因何而痰中带血?

  对曰:相火上烁,肺金不宁,子病贻母,火起血分,潮热咳嗽,痰中带血。治宜清金宁嗽汤,肺宁嗽止,血归源矣。

  或曰:何谓痰中有血块,而成咯血?

  对曰:由肾家水衰,不能以镇阳光,火瘀经络,血成疙疸,杂痰而出,是为咯血出于肾窍。治宜清金汤加归、芎、熟地。

  或曰:鼻中出血为衄,与吐同病,鼻通肺窍,吐出胃中,何得而同也?

  对曰:胆移热于脑,由肺窍,从鼻而出,为衄血。与血热上行而吐血同一热证也,故曰衄与吐同,非受病同也。治宜茜草散,犀角汤,生脉散。

  或曰:咳嗽出血为唾血,因何而唾也?

  对曰:心气虚耗,不藏血于肝,以致妄行于上,所以每嗽而出血,是名唾血。治宜茯苓补心汤加减治之。

  或曰:有人嗽而吐咯稠粘红涎,名为红痰,与血何分别也?

  对曰:痰轻水重,嗽吐红痰,以水试之,团团成片,浮于水上,轻飘不散,始终水清,不变颜色是也。非比血入水中,混水通红,血随水稀散而去是也。

  或曰:何因而吐红痰也?

  对曰:痰有五色,以应五脏。心生热痰,火甚而色变通红,虚烦痨瘵,肌肉尪羸,心血衰败,火邪煅炼,痰色稠粘而通红。病势至此,危亡立待。医家先认红痰与血不同。痰火积久,吐咯黑色稠痰,如烟灶中出者,亦此类也。

  或曰:经云阴结者便血居多,何谓阴结也?

  对曰: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不和,则血留之,血无所禀,渗入肠间,其脉虚涩,是为阴结,大便下血,与肠风脏毒不同。

  或曰:何谓肠风下血?

  对曰:肺受风热,传下大肠,名为肠风。先因便结,而后下血,右尺脉浮。

  或曰:何谓脏毒下血?

  对曰:多食毒物,积于肠中,血随粪下,遇食则发,名曰脏毒下血。脾见实脉,亦有热极,则血沸腾而不归经,下行而便血者。风伤肝木,肝不纳血,下行而便血者。湿气伤血,瘀滞不行,下流而便血者。虚甚,血不养脏,脏不藏血,流于大肠而便血者。郁久生涎,涎郁而心火耗血,血虚,大便下血者。

  或曰:便血有粪前见者,因何而先血也?

  对曰:先血者,血自小肠中来。小肠者,心之腑,属火而易动。粪前血先至,近而血易动,其病源在心经也。

  或曰:便血有粪后见者,因何而后血也?

  对曰:后血者,血自胃中来。胃者,脾之腑,属土而火难动。粪后血才至,远而血难来,其病根在脾经也。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单用行药则伤血,止药则涩血。单用凉药则滞血,热药则耗血。治法以四物为主,健脾药为君,升提药为臣,热加子芩、炒连,风加防风、白芷,湿加海桐皮、威灵仙,虚加干姜,郁加陈皮、贝母、香附、茯苓之品。

  或曰:因何感受,而小便溲血也?

  对曰:小肠移热于膀胱,血热下陷,随溲而出,出则不痛,溲出茎中、马口俱痛,名为赤血淋。亦有因房劳致损,肾气虚而下陷,溲血鲜红者。有因忧思气结,心肾不交,湿火下流,血随气陷而小便出血者。肾与膀胱俱虚,茎中酸辛难忍,溲色赤黄,内带血屑者。

  或曰:治当何如?

  对曰:治宜地榆、侧柏叶、阿胶、伏龙肝、炒栀仁。热加炒槐花。若房劳致损者,用发灰、棕灰、京墨、白术耳。若忧思气结,用生地、滑石、通草、当归、茅根、茜草、牡丹皮。亦有单用刘寄奴,生切五钱,水煎,空心温服,血自归经,溲中不出。

  或曰:妇人崩漏,亦是小便中出血,与男子溲血可同否也?

  对曰:妇人气血调匀,经从血海中,匝月按期而来。或劳动过极,脏腑俱伤,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忽然暴下如山崩,淋沥不断而经漏。妇人崩漏,有余之血。男子溲血,不足之血。二者大不相侔,勿作一例而施治也。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