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长沙药解
卷三
作者:清·黄元御  |  字数:17718  |  更新时间:2022-12-22 16:14:21

  肝脾左旋,癸水温升而化血,肺胃右转1,丁火清降而化气。血司于肝,其在经络则曰营,气司于肺,其在经络则曰卫。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营卫周行,一日五十度,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卫者,气血之精华者也。二十二难: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血阴而气阳,阴静而阳动,阴则内守,阳则外散,静则不辟,动则不阖。而卫反降敛,以其清凉而含阴魄,营反温升,以其温暖而抱阳魂也。卫本动也,有阴以阖之,则动者化而为降敛,营本静也,有阳以辟之,则

  静者变而为升发。然则血之温暖,气煦之也,营之流动,卫运之也,是以气有所动,则血病生焉。气冷而后血寒,卫梗而后营瘀,欲调血病,必益血中之温气,欲调营病,必理营外之卫阳。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辅以姜、桂、芍药之类,奏功甚捷,余药不及也。

  五行之气,凉则收而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散收敛者,秉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卫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善敛,故能发表而出汗,亦能敛表而止汗。小儿痘病,卫为营闭,不得外泄。卫旺则发,卫衰则陷,陷而不发者,最宜参芪,助卫阳以发之。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薯蓣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养戊土而行降摄,补辛金而司收敛,善熄风燥,专止疏泄。

  《金匮》薯蓣丸,薯蓣三十分,麦冬六分,桔梗五分,杏仁六分,当归十分,阿胶七分,干地黄十分,芍药六分,芎藭六分,桂枝十分,大枣百枚为膏,人参七分,茯苓五分,白术六分,甘草二十分,神曲十分,干姜三分,柴胡五分,白蔹二分,豆黄卷十分,防风六分。蜜丸,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以虚劳之病,率在厥阴风木一经,厥阴风木,泄而不敛,百病皆生。肺主降敛,薯蓣敛肺而保精,麦冬清金而宁神,桔梗、杏仁,破壅而降逆,此所以助辛金之敛也。肝主升发,归、胶滋肝而养血,地、芍润木而清风。芎藭、桂枝,疏郁而升陷,此所以辅乙木之升发也。升降金木,职在中气,大枣补己土之精,人参补戊土之气,苓、术甘草,培土而泻湿,神曲、干姜,消滞而驱寒,此所以理中而运升降之枢也。贼伤中气,是惟木邪,柴胡、白蔹,

  泻火而疏甲木,黄卷、防风,燥湿而达乙木,木静而风息,则虚劳百病瘳矣。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2乃绝。《素问》语。四时之气,木火司乎生长,金水司乎收藏,人于秋冬之时,而行收藏之政。宝涩精神,以秘阳根,是谓圣人。下此于蛰藏之期,偏多损失,坎阳不密,木郁风生,木火行疏泄之令,金水无封

  1转,原作降",诸本均同,据上文肝脾左旋"、下文丁火清降"、《四圣心源卷一》改。

  2气,原作神",诸本均同,据《素问悬解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改。

  长沙药解卷三五味子

  闭之权,于是惊悸、吐衄、崩带、淋遗之病,种种皆起。是以虚劳之证非一,无不成于乙木之不谧,始于辛金之失敛。究之总缘土败,盖坎中之阳,诸阳之根,坎阳走泄,久而癸水寒增,己土湿旺,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此木陷金逆所由来也。法当温燥中脘,左达乙木而右敛辛金。薯蓣之性,善入肺胃而敛精神,辅以调养土木之品,实虚劳百病之良药也。

  五味子

  味1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用五味、干姜、细辛,敛肺降逆,以止咳嗽。

  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若咳者,加五味半升2,细辛、干姜各一两。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咳者,加五味、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金匮》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并用之,以治咳嗽。小青龙汤,治痰饮咳逆,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以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咳嗽冲逆者,辛金之不敛也,泄利滑溏者,庚金之不敛也。五味酸收涩固,善敛金气,降辛金之上冲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脱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备焉。金收则水藏,水藏则阳秘,阳秘则上清而下温,精固而神宁,是亦虚劳之要药也。

  诃黎勒

  味酸、微苦,气涩,入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收庚金而住泄,敛辛金而止咳,破壅满而下冲逆,疏郁塞而收脱陷。

  《金匮》诃黎勒,诃黎勒十枚,为散,粥饮和,顿服。治气利。以肝脾郁陷,二气凝塞,木郁风动,疏泄失藏,而为下利。利则气阻而痛涩,是为气利。诃黎勒行结滞而收滑脱也。

  肠陷而为利者,清气滞塞而不收也,肺逆而为咳者,浊气壅塞而不敛也。诃黎勒苦善泻而酸善收,苦以破壅滞,使上无所格而下无所碍,酸以益其收敛,使逆者自降而陷者自升,是以咳利俱止也。其治胸满心痛,气喘痰阻者,皆破壅降逆之力,其治崩中带下,便血堕胎者,皆疏郁升陷之功也。

  1味,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前后文义补。

  2升,原作斤",据集成本、石印本、《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改。

  白前长沙药解卷三

  白前

  味、辛,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塞而清痰。

  《金匮》泽漆汤方在泽漆。用之治脉沉之咳,是缘水气之里冲,非由风邪之外闭,泽漆治

  其水气,白前降冲逆而驱痰饮也。

  白前善降胸胁逆气,心肺凝痰,嗽喘冲阻,呼吸壅塞之证,得之清道立通,浊瘀悉下,宜于补中之剂并用乃效。

  细辛

  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用细辛、干姜、五味,降逆敛肺,以止咳嗽。《金匮》以治痰饮,咳逆倚息。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用桂苓五味甘草,治其气冲。冲气既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方在干姜。治其咳满。《伤寒》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若咳者,加五味半升1,细辛、干姜各一两。是皆小青龙之法也。

  《金匮》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皆用之,以治咳而下寒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在麻黄。麻辛附子汤2、方在桂枝。大黄附子汤、方在大黄。赤丸、方在乌头。乌梅丸方在乌梅。皆用之,以治寒气之冲逆也。

  防己黄芪汤,方在防己。治风湿脉浮身重,气冲者,加桂枝三沸,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风木冲逆,则用桂枝,寒水冲逆,则用细辛,此治冲逆之良法也。

  肺以下行为顺,上逆则逆,逆则气道壅阻,而生咳嗽。咳嗽之证,由于肺金不降,收气失政,刑于相火。其间非无上热,而其所以不降者,全因土湿而胃逆。戊土既湿,癸水必寒,水寒土湿,中气不运,此肺金咳逆之原也。

  当火炎肺热之时,而推其原本,非缘寒气冲逆,则由土湿堙寒,因而水饮停瘀者,十居七八。然则上热者,咳嗽之标,水饮湿寒者,咳嗽之本也。

  外感之咳,人知风寒伤其皮毛,而不知水饮湿寒实伤其脏腑。盖浊阴充塞,中气不运,肺金下达之路既梗,而孔窍又阖,里气愈阻,肺无泄窍,是以宗壅迫,冲逆而为咳。若使里气豁通,则皮肤虽闭,而内降有路,不至于此也。

  1升,原作斤",据集成本、石印本、《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改。

  2麻辛附子汤,据卷二桂枝释文,系指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

  长沙药解卷三射干

  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射干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利咽喉而开闭塞,下冲逆而止咳嗽,最清胸膈,善扫瘀浊。

  《金匮》射干麻黄汤,射干十二枚,紫菀三两,款冬三两,五味半升1,细辛三两,半夏半升,生姜四两,大枣七枚,麻黄四两。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以风寒外闭,皮毛不泄,肺气郁迫,逆而上行,喉窍窄狭,泄之不及,以致呼吸闭塞,声如水鸡。射干、紫菀、款冬、五味、细辛、生姜、半夏,下冲逆而破壅塞,大枣补其里,麻黄泻其表也。

  气通于肺,内司呼吸而外主皮毛,皮毛虽闭,而内有下行之路,不至堵塞如是。是其平日土湿胃逆,浊气升隔,肺之降路不甚清通。一被外感,皮毛束闭,里气愈阻,内不能降而外不能泄,是以逆行而上冲,塞于咽喉,此即伤风齁喘之证。当饮食未消之际,水谷郁遏,中气胀满,故呼吸闭塞,迫急非常也。不降里阴,则胸膈莫容,不泄表寒,则经络终郁。射干降逆开结,善利肺气。麻黄外散其风寒,使经络松畅,则里气不迫。射干内降其冲逆,使咽喉清虚,则表气不壅。表邪外解而里阴下达,停痰宿水,积湿凝寒,皆从水道注泄而下,根株斩灭矣。

  其诸主治,通喉痹,开胸满,止咽痛,平腹胀,泻肺火,润肠燥,行积痰,化瘀血,下经闭,消结核,破癥瘕,除疟母。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疟母,乌扇即射干也。下冲破结,是其长也。

  紫菀

  味苦、辛,入手太阴肺经。降气逆而止咳,平息贲而止喘。

  《金匮》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用之治咳而上气,以其清肺而降逆也。

  紫菀清金润肺,止咳定喘,而兼善敛血。劳嗽吐血之证,因于肺逆而不敛,肺气清降,则血自敛矣。其诸主治,开喉痹,通小便,定喘促,破息贲,止吐血,住便血,疗肺痈,行脓血,皆清金降逆之力也。

  款冬花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喘,开痹塞而利咽喉。

  1升,原作斤",据蜀本、集成本、《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改。

  杏仁长沙药解卷三

  《金匮》射干麻黄汤方在射干。用之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以其开痹而止喘也。

  款冬降逆破壅,凝嗽止喘,疏利咽喉,洗涤心肺,而兼长润燥。肺逆则气滞而津凝,故生烦躁。肺气清降,浊瘀荡扫,津液化生,烦躁自止。其诸主治,除肺痈脓血,去痰涕胶黏,开咽喉喘阻,润胸膈烦躁,皆去浊还清之力也。

  杏仁

  味甘、苦,入手太阴肺。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统经络。

  《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治胸中痹塞,短气。以土湿胃逆,浊气冲塞,肺无降路,是以短气。茯苓泻湿而消满,杏仁破壅而降逆,甘草补中而培土也。薯蓣丸、方在薯蓣。文蛤汤、方在文蛤。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皆用之以降逆也。

  《伤寒》麻黄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杏甘石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在厚朴。治太阳中风,下后表未解而微喘者,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皆

  用之以治喘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杏仁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治支饮呕冒,饮去呕止,其人形肿者。以经气壅滞则为肿,杏仁利气而消滞也。麻杏薏甘汤方在麻黄。用之以泻表气之滞。矾石丸、方在矾石。大陷胸丸方在大黄。用之以泻里气之滞也。麻仁丸、方在麻仁。1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以润燥也。

  肺主藏气,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其诸主治,治咳逆,疗失音,止咯血,断血崩,杀虫匿虫,除齄刺,开耳聋,去目翳,平努肉,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缘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

  薤白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开胸痹而降逆,除后重而升陷,最消痞痛,善止滑泄。

  《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方在栝蒌。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在枳实。并用之,治胸痹心痛,以其破壅而降逆也。

  《伤寒》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以其行滞而升陷也。

  1麻仁,原作麻黄",据闽本、蜀本、集成本、石印本改。

  长沙药解卷三桔梗

  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辛金不至上壅,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庚金不至下滞,故重者上达而化轻清。其诸主治,断泄痢,除带下,安胎妊,散疮疡,疗金疮,下骨哽,止气痛,消咽肿,缘其条达凝郁故也。

  桔梗

  味苦、辛,入手太阴肺。散结滞而消肿硬,化凝郁而排脓血,疗咽痛如神,治肺痈至妙,善下冲逆,最开壅塞。

  《伤寒》桔梗汤,桔梗二两,甘草二两。治少阴病,咽痛者。以少阴肾脉,循喉咙而挟舌本,少阴心脉,挟咽而击目系,少阴病则癸水上冲,丁火不降,郁热抟结而生咽痛。桔梗开冲塞而利咽喉,生甘草泻郁热而缓迫急也。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脉微,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亦此法也。《金匮》以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而吐脓如米粥者。以肺气壅塞,湿热淫蒸,浊瘀腐败,化而为脓。桔梗破壅塞而行腐败,生甘草泻郁热而清肺金也。

  二白散,桔梗三分,贝母三分,巴豆一分。为散,白饮和服。治太阳中风,寒实结胸。以经病未解,而水土湿寒,乃以冷水潠灌,愈闭其表。寒湿郁动,逆冲清道,与膈上之阳,两相隔拒,寒热逼迫,痞结不开。桔梗、贝母,清降其虚热,巴豆温下其湿寒,结散郁开,腐败难容,在

  上则涌吐而出,在下则泄利而去矣。《外台》以治肺痈者,排决脓瘀,令其吐泄而下,肺腑清空,正气续复,不使养痈以泰祸也。

  《金匮》排脓汤,桔梗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生姜二两。以疮疽脓硬,必当排而行之,使肿消而脓化。而死肌腐化,全赖中气,甘、枣培补脾精,生姜和中而行气,桔梗消结而化脓也。

  排脓散,桔梗二分,芍药六分,枳实十六枚。为散,鸡子黄一枚,以散数钱揉均1,饮和服之,日一服。

  以疮疽脓成,必当排而决之,使腐去新生。而脓瘀既泻,营血必伤,桔梗行其凝郁,枳实逐其腐败,芍药清肝风而凉营,鸡子黄补脾精而养血也。

  薯蓣丸、方在薯蓣。竹叶汤方在竹叶。并用之,以降肺气之逆也。

  桔梗苦泻辛通,疏利排决,长于降逆而开结,消瘀而化凝,故能清咽喉而止肿痛,疗疮疽而排脓血。其诸主治,清头面,理目痛,通鼻塞,疗口疮,止气喘,平腹胀,调痢疾,破血瘀,皆降逆疏壅之力也。

  1均,通匀"。《说文》:匀,一曰均也。"

  橘皮长沙药解卷三

  橘皮

  味辛、苦,入手太阴肺经。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

  《金匮》橘皮汤橘皮四两,生姜八两。用以治干呕哕,而手足厥者。以胃土上逆,浊气熏冲,故生呕哕。中气堙郁,不能四达,故手足厥冷。橘皮破壅塞而扫瘀浊,生姜降冲逆而行凝滞也。

  橘皮竹茹汤,橘皮一斤1,竹茹二升,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大枣三十枚。治哕逆者。以土衰胃逆,浊阴不降,甘、枣、人参,补中气以培土。橘、姜、竹茹,降浊阴而行滞也。

  橘枳生姜汤,橘皮一斤2,生姜半斤,枳实三两。治胸中痹塞,短气。以胃土逆升,浊气痞塞,肺无降路,是以短气。橘、姜破壅塞而降浊阴。枳实泻痞满而扫瘀腐也。《外台》茯苓饮3方在茯苓。即于橘枳生姜汤加参、术、茯苓,以治痰饮,补泻并行,可谓妙矣。

  橘皮辛散之性,疏利通畅,长于降浊止呕,行滞消痰,而和平条达,不至破气而损正,行郁理气之佳药也。其诸主治,疗吹奶,调乳痈,除痎疟,消癥瘕,行胶痰,磨宿谷,利小便,通大肠,理嘈杂,下鱼骨鲠,杀寸白虫,总缘善行滞气也。

  皂荚

  味辛、苦、涩,入手太阴肺经。降逆气而开壅塞,收痰涎而涤垢浊,善止喘咳,最通关窍。

  《金匮》皂荚丸,皂荚六两。去皮,酥炙,蜜丸梧子大,枣膏和汤服三丸,日夜四服。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以肺胃逆升,浊气郁塞,涎沫胶粘,下无泄路,故时时上唾。身卧则气道愈阻,弥增壅闷,故但坐不得眠。皂荚开闭塞而洗痰涎,通气道而降冲逆也。

  皂荚辛烈开冲,通关透窍,搜罗痰涎,洗荡瘀浊,化其黏联,胶热之性,失其根据,攀附之援,脏腑莫容,自然外去,虽吐败浊,实非涌吐之物也。其诸主治,开口噤,通喉痹,吐老痰,消恶疮,熏久利脱肛,平妇人吹乳,皆其通关行滞之效也。

  白酒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开胸膈之痹塞,通经络之凝瘀。

  1斤,原作升",形近之误,据闽本、蜀本、《金匮悬解卷十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改。

  2斤,原作升",形近之误,据闽本、蜀本、《金匮悬解卷十六》、《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改。

  3饮,原作散",据闽本、蜀本、集成本、卷四茯苓释文改。

  长沙药解卷三葱白

  《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二方在栝蒌。并用之,以治胸痹心痈,以其开瘀而消滞也。

  酒性辛温宣达,黄者重浊而走血分,白者轻清而走气分,善开闭塞而行经络,暖寒滞而止痛楚,故能治胸痹。

  今之烧酒,与此证甚宜,用以代之,效更捷也。

  葱白

  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回脏腑之利泄,起经脉之芤减,发达皮毛,宣扬郁遏。

  《伤寒》白通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治少阴病,下利。以寒水侮土,清气下陷,而为泄利,姜、附温水土之寒,葱白升清气之陷也。

  通脉四逆汤1,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脉微,面色赤者,加葱九茎。以阳郁不能外达,故面赤,加葱白以宣阳气之郁也。

  《金匮》旋覆花汤,方在旋覆花。治妇人脉体芤减,用之以通经气之郁涩也。

  葱白辛温发散,升陷达郁,行经发表,厥有功焉。其诸主治,下乳汁,散乳痈,消肿痛,止麻痹,疗下血,熨便癃,通淋沥,调泄利。

  麻黄

  味苦、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泻卫郁,专发寒邪。治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风水可驱,溢饮能散。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

  《伤寒》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治太阳伤寒,头痛恶寒,无汗而喘。以卫性敛闭,营性发扬,寒伤营血,闭其皮毛,是以无汗。肺气壅遏,是以发喘。寒愈闭而营愈发,裹束卫气,不得外达,是以恶寒。甘草保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泻其卫闭,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也。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杏仁五十枚2,石膏如鸡子大。治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发热恶寒,烦躁无汗。以风中卫气,卫敛而风不能泄,是以无汗。遏闭营血,内热郁隆,是以烦躁。

  病虽中风,而证同伤寒,桂枝不能发矣。甘、枣补其脾精,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泻其卫闭,杏、姜利肺壅而降逆气,石膏清肺热而除烦躁也。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半夏三两,五味半升3,细辛三两,干姜三两4。

  1汤,原作散",诸本均同,据《伤寒悬解卷十一》、《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改。

  2杏仁五十枚,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补。

  3升,原作斤",形近之误,据蜀本、《伤寒悬解卷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4三两,原作二两",据蜀本、《伤寒悬解卷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麻黄长沙药解卷三

  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以水饮中阻,肺胃不降,浊气逆冲,故作呕咳。

  甘草培其土气,麻、桂发其营卫,芍药清其经热,半夏降胃逆而止呕,五味、细辛、干姜,降肺逆而止咳也。《金匮》以治痰饮咳逆倚息者。使水饮化气,而随汗泄,降以五味、姜、辛,咳逆自平也。又以大、小青龙,通治溢饮。以饮水流行,归于四肢,不能化汗而外泻,则水饮注积,扼阻卫气,以致身体疼重。麻黄发汗,泻其四末之集水也。

  麻杏甘石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甘草二两,石膏半斤。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以经热未达,表里郁蒸,故汗出而喘。麻黄泻卫,甘草保中,杏仁降其逆气,石膏清其郁热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治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以少阴脉沉而身反发热,则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麻黄发其表寒,附子驱其里寒,细辛将其阴邪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者。以脉见沉细,经是少阴,而里证未作,宜解表寒。麻黄轻发其表,附子重暖其里,甘草培其中气也。

  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萎蕤十八铢,石膏六铢,知母十八铢,当归一两一分,芍药六株,黄芩十八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白术六铢,甘草六铢,干姜六铢,天冬六铢1。治厥阴伤寒,大下

  后,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以下后中气寒湿,相火上逆,刑辛金而为脓血,风木下陷,贼己土而为泄利。姜、甘、苓、术,温中燥土。知、膏、冬、蕤,清肺热而生津,归、芍、芩、桂,滋肝燥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杏泻其皮毛也。

  《金匮》麻杏薏甘汤,麻黄五钱,杏仁十枚,薏苡五钱,甘草一钱。治风湿发2热身疼,日晡所剧。以汗出当风,闭其皮毛,汗热郁遏,淫溢窍隧,日晡湿动,应候而剧。甘草、薏苡,补土而燥湿,杏仁利气而破壅,麻黄开窍而发汗也。

  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生姜三两。治风水身肿,脉浮汗出,恶风。以汗出遇风,窍闭汗阻,淫溢经隧,壅遏卫气,而为浮肿。麻黄发皮毛而泻水,石膏清肺金而泻热,甘、枣、生姜,补脾精而和中也。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甘草一两,附子一枚。即少阴麻黄附子甘草方,而分两不同。治水病,脉沉小,属少阴,虚肿者。以土弱阳飞,肾寒水胀,流溢经络,而为浮肿。甘草、附子,补土而暖肾,麻黄发表而泻水也。

  风湿与风水,皆汗为风闭,而湿则未至成水,其证稍异。缘有内水,不但表寒,故多用麻黄。

  肝司营血,中抱阳魂,其性温而发散,肺司卫气,内含阴魄,其性清凉而收敛。卫气清敛,则孔窍阖而寒不能伤,泄之以风,窍开汗出,卫气失其收敛之性,故病中风。营血温散,则孔窍开而风不能中,闭之以寒,窍合而汗收,营血失其发散之性,故病伤寒。但卫性收敛,风愈泄而卫愈敛,则遏闭营血而生里热,营性发散,寒愈闭而营愈发,则裹束卫气而生

  1天冬六铢,原脱。据蜀本、集成本、《伤寒悬解卷十二》、《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补。

  2发,原作寒",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改。

  长沙药解卷三苏叶

  表寒。以营血温升,则化火而为热,卫气清降,则化水而为寒,营郁而发热,卫闭而恶寒者,其性然也。风伤卫而营郁,故用桂枝以泻营,寒伤营而卫闭,故用麻黄以泻卫。桂枝通达条畅,专走经络而泻营郁,麻黄浮散轻飘,专走皮毛而泻卫闭,窍开汗出,则营卫达而寒热退

  矣。

  麻黄发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伤寒,皮毛闭塞,非此不能透发。一切水湿痰饮,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但走泻真气,不宜虚家。汗去阳亡,土崩水泛,阴邪无制,乘机发作,于是筋肉瞤动,身体振摇,惊悸奔豚诸证风生,祸变非常,不可不慎!

  盖肾主五液,入心为汗,非血不酿,非气不酝,非水不变,非火不化。鼎沸而露滴者,水热而气暖也,身劳而出汗者,火动而血蒸也。汗出而温气发泄,是以战栗而振摇。所谓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以其温气之脱泄,非谓汗血之失亡。

  阳者,阴之神魂,阴者,阳之体魄。体魄者,神魂之宫室,神魂者,宫室之主人。上士重其人而轻其宫,人存而宫亦修1,下士贱其主而贵其室,主亡而室亦坏矣。

  煮去沫用。根节止汗,发表去其根节,敛表但用根节。

  苏叶

  味辛、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驱浊,消凝滞而散结。

  《金匮》半夏厚朴汤方在半夏。用之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以其降浊而散滞也。

  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咽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泻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其诸主治,表风寒,平喘嗽,消痈肿,安损伤,止失血,解蟹毒。

  栝蒌根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

  《金匮》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痉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者。太阳之经,外感风寒,发汗太多,因成痉病。

  其证身热足寒,颈强项急,头摇口噤,背反张,面目赤。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是得之中风,名曰柔痉。以厥阴风木,藏血而舒筋,筋脉枯2燥,曲而不伸,是以项强而背反。木枯风动,振荡不宁,是以头摇而齿齿介。太阳行身之背,故并在脊背。此因汗多血燥,重感风邪,郁

  1修,《文选西京赋》:修,善暍。"再次借指身体健康、强壮。

  2枯,原作苦",音近之误,据上下文义改。

  栝蒌实长沙药解卷三

  其营气,故病如此。甘、枣补脾精而益营血,姜、桂达经气而泻营郁,芍药、栝蒌,清风木而生津液也。

  栝蒌瞿麦丸,栝蒌根三两,薯蓣二两,瞿麦一两,茯苓三两,附子一枚。治内有水气,渴而小便不利者。阳衰土湿,寒水停留,乙木郁遏,不能疏泄,故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肺津伤耗,是以发渴。瞿麦、苓、附,泻水而温寒,薯蓣、栝蒌,敛肺而生津也。

  栝蒌牡蛎散,栝蒌根、牡蛎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百合病,渴而不差者。百合之病,肺热津伤,必变渴证。津液枯燥,故渴久不止。栝蒌、牡蛎,清金敛肺,生津润燥而止渴也。

  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内有水气,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以其凉肃润泽,清金止渴,轻清而不败脾气也。

  清肺之药,最为上品,又有通达凝瘀,清利湿热之长。其诸主治,下乳汁,通月水,医吹奶,疗乳痈,治黄疸,消囊肿,行扑损瘀血,理疮疡肿痛。

  栝蒌实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心润肺,洗垢除烦,开胸膈之痹结,涤涎沫之胶粘,最洗瘀浊,善解懊憹。

  《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1,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白酒七升。治胸痹气短,喘息咳唾,胸背疼痛,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以胸膈痹塞,气无降路,故喘息咳唾。逆冲胸背,而生痛楚。清道堙郁,爰生烦热,薤白、白酒,开扩其壅塞,栝蒌清涤郁烦也。

  《金匮》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白酒一斗,半夏半升2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以胸膈痹塞,气无降路,逼迫宫城,故心痛彻背。背者,胸者腑也,气不前降于腹,胸膈莫容,是以逆冲于脊背。薤白、白酒、半夏,破壅而降逆,栝蒌清涤其郁烦也。

  《伤寒》小陷胸汤,大栝蒌实一枚,半夏半升,黄连一两。治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太阳中风,表证未解,下之太早,经阳内陷,为里阴所拒,结于胸膈,心下满痛,烦躁懊憹,脉沉而紧,是为结胸。结于小者,浊气冲塞,正在心下,其势稍缓,非按不痛,脉则

  浮滑,未至沉紧,而阳气郁遏,亦生烦热。半夏降其逆气,黄连泻其闷热,栝蒌涤其郁烦也。

  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以其清心而除烦也。

  1汤,原作方",诸本均同,音近之误,据《金匮悬解卷十六》、《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2升,原作斤",形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金匮悬解卷十六》、《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改。

  长沙药解卷三麦冬

  栝蒌实肃清凉润,善解郁烦,浊气郁蒸,涎沫黏联,心绪烦乱,不可言喻者得之,肺腑清洁,神气慧爽,洗心涤肺之妙药也。其诸主治,消咽痛,治肺痿,涤痰涎,止咳嗽,通乳汁,下胞衣,理吹奶,调乳痈,解消渴,疗黄疸,通小便,润大肠,断吐血,收脱肛,平痈肿,医疮疡。

  麦冬

  味甘,微凉,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金匮》麦门冬汤,麦冬七升1,半夏一升2,粳米三合,人参二两,甘草一辆,大枣十二枚3。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以肺胃上逆,相火刑金,麦冬、半夏,清金泻火而降逆,甘、枣、参、粳,补中化气而生津也。

  薯蓣丸,方在薯蓣。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皆用之,以清金而润燥也。

  麦冬清凉润泽,凉金泻热,生津除烦、泽枯润燥之上品。然无益中虚肺热之家,率因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胆胃上逆,相火刑金,原非实热之证。盖土湿胃逆,则肺胆不得右降,以土者四象之中气,毂4败则轴折,轮辐不转,自然之理。戊土上壅,浊气填塞,肺胆无下降之路,此相火刑金之原也。金受火刑,失其清肃降敛之性,嗽喘吐衄,于是生焉。但服清润,阴旺湿滋,中气愈败,胃土更逆,上热弥增。是以虚劳淹滞,非无上热,而清金润肺之法,绝不能效,以救其标而伤其本也。此宜金土同医,故仲景用麦冬,必与参、甘同剂。麦冬而得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雾露泛洒,心肺肃凉。洗涤烦躁之法,至为佳妙也。其诸主

  治,安魂魄,除烦悸,疗喉疮,治肺痿,解消渴,平咳嗽,止吐衄,下痰饮,利水湿,消浮肿,下乳汁,通经水。

  天冬

  微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肿痛,除咳吐脓血。

  《伤寒》麻黄升麻汤,方在麻黄。用之治厥阴伤寒,大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以其清火逆而利咽喉,疗肺痈而排脓血也。

  水生于金,金清则水生,欲生肾水,必清肺金,清金而生水者,天冬是也。庸工以地黄血药,而滋肾水,不通极矣!盖肺主化气,气主化水,肺中之气,氤氲如雾,雾气清降,化

  1七升,原作半斤",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五》、《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改。

  2升,原作斤",诸本均同,形近之误,据《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改。

  3枚,原脱,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五》、《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改。

  4毂(·谷),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之圆木,藉以凑辐者。《说文》:毂,辐所凑也。"

  竹叶长沙药解卷三

  而为水。其精液藏于肾而为精,其渣滓渗于膀胱而为尿。天暑衣厚,则表开而外泄,天寒衣薄,则表合而内注,汗尿一也,外内不同耳。而肺金化水,必因土燥,阳明庚金,燥气司权,收敛戊土之湿,化而为燥,胃气右转,肺气肃降,而水化焉。此如凉秋变序,白露宵零也。

  土湿则中郁而胃逆,肺金莫降,雾气凝塞,淫蒸而化痰涎,水源绝矣。

  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麦冬,土燥水枯者,甚为相宜。阳明伤寒之家,燥土贼水,肠胃焦涸,瘟疫斑疹之家,营热内郁,脏腑燔蒸,凡此闭涩不开,必用承气。方其燥结未甚,以之清金泻热,滋水滑肠,本元莫损,胜服大黄。又或疮疡热盛,大便秘塞,重剂酒煎热饮亦良。肾阴有盛而无衰,宜温不宜补,土燥水枯之证,外感中止有此种,至于别经伤寒,此证甚少。若内伤杂病,率皆阴旺土湿,未有水亏者。土胜而水负则生,水胜而土负则死。天冬证绝不1偶见,未可轻服。其性寒滑湿濡,最败脾胃而泻大肠,阳亏阴旺,土湿便滑者,宜切忌之。久服不已,阳败土崩,无有不死。后世庸工,以此杀人,不可胜数。凡肺

  痿肺痈,吐衄嗽喘,一切上热之证,非土燥阳实者,概不宜此,用者慎之!其有水亏宜饵者,亦必制以渗利之味,防其助湿。土湿胃逆,痰涎淫生,愈服愈滋,而水源愈竭矣,是犹求水于阳燧2也。其诸主治,止咳逆,定喘促,愈口疮,除肿痛,疗肺痿,治肺痈,去痰涎,解消渴,利小便,滑大肠。

  竹叶

  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除烦,凉金泻热。

  《金匮》竹叶汤,竹叶一把,桔梗一辆,生姜五两,附子一枚,葛根三两,桂枝一两,防风一两,甘草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五枚。治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以产后中气虚弱,阴阳不能相济,肝脾易陷,肺胃易逆,陷则下寒,逆则上热。风伤卫气,卫敛而遏营血,上热弥增,肺胃愈逆而热愈增,则肝脾益陷而寒益甚。竹叶、桔梗,凉肺而除烦,葛根、生姜,清肺而降逆,附子温寒而暖水,桂、防燥湿而达木,甘、枣、人参,补中而培中土也。

  竹叶石膏汤,竹叶两把,石膏一斤3,麦冬一升升,原作斤",诸本均同,形近之误,据《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改。,粳米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治大病

  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以病后中虚,胃逆欲吐,三阳不降,燥热郁发。竹叶、石膏、麦冬4清金泻热而除烦,粳米、参、甘,补中化气而生津,半夏降逆而止呕也。

  竹叶甘寒凉金,降逆除烦,泻热清上之佳品也。其诸主治,降气逆,止头痛,除吐血,疗发黄,润消渴,清热痰,漱齿衄,洗脱肛。

  1不,无也。《诗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2阳燧,向日光去火之凹面铜镜。《淮南子觉冥》: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历不能取其数。"

  3斤,原作两",诸本均同,据《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改。

  4麦冬,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补。

  长沙药解卷三竹茹

  竹茹

  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降逆止呕,清热除烦。

  《金匮》竹皮大丸,竹茹二分,石膏二分,白薇一分(有热二分),甘草七分,桂枝一分。枣肉和丸。治产妇乳子中虚,烦乱呕逆。以乳妇产子未久,中气尚虚,遇土郁木贼之时,胃逆作呕,爰生烦乱。竹茹降浊而止呕,石膏、白薇,清金而除烦,甘草、桂枝,培土而达木也。

  橘皮竹茹汤,方在橘皮。用之治哕逆,以其降逆而驱浊也。

  竹茹甘寒之性,善扫瘀浊而除呕哕,清金敛肺,更其所长。其诸主治,除吐衄,止崩漏,治膈噎,疗肺痿。

  萎蕤

  味甘,入手太阴肺经。清肺金而润燥,滋肝木而清风。

  《伤寒》麻黄升麻汤,方在麻黄。用之治厥阴病,咽喉不利,吐脓血者,以金受火刑,萎蕤清金而润燥也。

  萎蕤和平滋润,化气生津,解渴除烦,清金利水,益气润燥。其诸主治,止消渴,通淋涩,润皮肤,去黑黑干1疗目眦赤烂,治眼睛昏花。即玉竹。《三国志华佗传》:以漆叶青黏散方,授弟子樊阿,谓可服食长生,青黏即玉竹叶。

  百合

  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凉金泻热,清肺除烦。

  《金匮》百合知母汤2,百合七枚,知母二两。治百合病,发汗后者。伤寒之后,邪气转变,百脉皆病,是为百合。其证眠食俱废,吐利皆作,寒热难分,坐卧不安。口苦便赤,心烦意乱,不能指其为何经何脏之病也。然百脉之气,受之于肺,肺者,百脉之宗也,是宜清肺。

  其在发汗之后者,津枯而金燔,百合清肺而生津,知母凉金而泻热也。

  滑石代赭汤,百合七枚,滑石三两碎,代赭石如鸡子大。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下败中脘之阳,土湿胃逆,肺热郁蒸。百合清肺而泻热,滑石、代赭,渗湿而降逆也。

  百合鸡子汤,百合七枚,煎汤,入鸡子黄一枚,搅匀煎。治百合病,吐之后者。吐伤肺痿之津,金土俱燥。百合清肺热而生津,鸡子黄补脾精而润燥也。

  百合地黄汤,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斤。入百合汤,煎服。大便当如漆。治百合病,不经发汗、

  1黑干,通皯"。《广韵》:黑干,与皯同。"皯",《说文》:皯,面黑气也。"

  2百合知母汤,原作知母百合汤",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六》、《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改。

  贝母长沙药解卷三

  吐、下,病形如初者。不经发汗、吐、下,而瘀热淫蒸,败浊未泄。百合清肺而泻热,生地黄汁凉泻肠胃而下垢浊也。

  百合洗方,百合一斤,水一斗,渍一宿,洗身。洗后食煮饼,勿以盐。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火炎金燥,则肺热不解,变而为渴。肺主皮毛,百合洗皮毛,以清肺热也。

  百合滑石散,百合一两,滑石二两。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微利,止服,热则除。治百合病,变发热者。湿动胃逆,肺郁生热。百合清金而泻热,滑石利水而除湿也。

  百合凉金润燥,泻热消郁,消肃气分之上品。其诸主治,收涕泪,止悲伤,开喉痹,通肺痈,清肺热,疗吐血,利小便,滑大肠,调耳聋、耳痛,理胁痈、乳痈、发背诸疮。

  水渍一宿,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煎汤用。

  贝母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泻热,消郁破凝。

  《伤寒》二白散、方在桔梗。《金匮》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在当归。并用之,以其清金而泻热也。

  贝母苦寒之性,泻热凉金,降浊消痰,其力非小,然轻清而不败胃气,甚可嘉焉。其诸主治,疗喉痹,治乳痈,消瘿瘤,去努肉,点翳障,敷疮痈,止吐衄,驱痰浊,润心肺,解燥渴,清烦热,下乳汁,除咳嗽,利水道。

  白薇

  味苦、微咸,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凉金泻热,清肺除烦。

  《金匮》竹皮大丸方在竹茹。用之,治乳妇中虚,烦乱呕逆。有热者,倍白薇,以其泻热而除烦也。

  白薇苦寒,长于清金而除烦热,利水而通淋涩。其诸主治,通鼻塞,止血淋,清膀胱热涩,断胎产遗尿。

  紫参

  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消胸中之痞结,止肺家之疼痛。

  《金匮》紫参汤,紫参半斤,甘草三两。治下利肺痛。以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肠陷而利作,则肺逆而痛生。而肺肠之失位,原于中气之不运,盖己土不升则庚金陷,戊土不降则辛金逆,甘草补中而培土,紫参清金而破凝,使肺肠之气,各复其升降之旧也。

  泽漆汤方在泽漆。用之,治咳逆而脉沉者,以其清金而降逆也。

  紫参苦寒,清金泻热。降冲逆而破凝寒,清咳嗽而止疼痛。金清则肺气收摄,故长于敛血,金清则肺气通调,故长于行瘀。其诸主治,止吐衄,消痈肿,利小便,滑大肠,治金疮,调血痢,破瘀血,通闭经,开胸膈积聚,散腹胁坚满。

  柏叶

  味苦、辛,涩,入手太阴肺经。清金益气,敛肺止血。

  《金匮》柏叶汤,柏叶三两,干姜三两,艾三把,马通汁一升。治吐血不止者。以中虚胃逆,肺金失敛,故吐血不止利。干姜补中而降逆,柏、艾、马通,敛血而止吐也。

  血生于木而摄于金,庚金不收,则下脱于便尿,辛金不降,则上溢于鼻口。柏叶秉秋金之收气,最能止血,缘其善收土湿。湿气收则金燥而自敛也。其诸主治,止吐衄,断崩漏,收便血,除尿血,敷烧灼,润须发,治历节疼痛。

  柏实

  味甘、微辛,气香,入手太阴肺经。润燥除烦,降逆止喘。

  《金匮》竹皮1大丸,方在竹茹。治乳妇中虚,烦乱呕逆。烦喘者,加柏实一分,以其清金降逆而止烦喘2也。

  柏实清润降敛,宁神调气,善去烦躁,而止喘逆。缘其香甘入土,能行凝滞。开土郁,肺胃右行,神气下达,烦喘自定。其诸主治,安魂魄,止惊悸,润肠秘,泽发焦。

  蒸晒,炒,去皮,取仁用。

  鸡子白

  味甘,气腥,微寒,入手太阴肺经。疗咽喉之肿痛,发声音之喑哑。

  《伤寒》苦酒汤3,方在苦酒。治少阴病,咽中生疮,声音不出,用之以其消肿痛而发声音也。

  鸡子白秉天之清气,有金象焉,善消肿痛而利咽喉,清肺金而发声音。其诸主治,涂鼻疮,治发黄,敷肿痛,洗烧灼。鸡子黄在一卷。

  1皮,原作茹",诸本均同。据本卷竹茹释文、《金匮悬解卷二十一》、《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改。

  2喘,原作呕",据闽本,上文烦喘者"改

  3汤,原作方",诸本均同,据卷二苦酒释文、《伤寒悬解卷十一》、《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改。

  猪肤长沙药解卷三

  猪肤

  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利咽喉而消肿痛,清心肺而除烦满。

  《伤寒》猪肤汤,猪肤一斤,白蜜一斤,白粉五合。治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以少阴寒水,侵侮脾胃,脾土下陷,肝脾不升,则为下利,胃土上逆,胆胃不降,相火刑金,则为咽痛。浊气冲塞,宫城不清,泽胸满而心烦。猪肤、白蜜,清金而止痛,润燥而除烦,白粉涩

  滑溏而收泄利也。

  肺金清凉而司皮毛,猪肤秉金气之凉肃,善于清肺。肺气清降,君相归根,则咽痛与烦满自平也。猪膏在四卷。

  瓜子

  味甘,性寒,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清肺润肠,排脓决瘀。

  《金匮》大黄牡丹汤方在大黄。用之,以其破瘀而排脓也。

  瓜子仁甘寒疏利,善开壅滞而决脓血,故能治肠痈。

  知母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止渴除烦。

  《伤寒》白虎汤、方在石膏。《金匮》酸枣仁汤、方在枣仁。1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在桂枝。并用之,以其清金而泻火,润燥而除烦也。

  知母苦寒之性,专清心肺而除烦躁,仲景用之,以泻上焦之热也。甚败脾胃而泻大肠,火衰土湿,大便不实者忌之。后世庸工,以此通治内伤诸病,滋水灭火,误人性命,至今未绝。其诸主治,泻大肠,清膀胱。

  石膏

  微辛,气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

  《伤寒》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治太阳伤寒,表解后,表有寒,里有热,渴欲饮水,脉浮滑而厥者。太阳表解之后,阴旺则汗出阳亡,而入太阴,阳旺则汗出阴亡,而入阳明,表解而见燥渴,是腑热内动,将入阳明也。阳明戊土,从庚金化气而为燥,太阴辛金,从己土化气而为湿。阳旺之家,则辛金不化己土之湿而亦化庚金之燥,胃热

  1枣仁,原作酸枣",据蜀本,卷二枣仁"改。

  长沙药解卷三桑根白皮

  未发而肺燥先动,是以发渴。石膏清金而除烦,知母泻火而润燥,甘草、粳米,补中化气,生津而解渴也。

  《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五味半升,细辛三两,干姜二两,石膏二两。治心下有水,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肺胀脉浮者。以水饮内阻,皮毛外阖,肺气壅遏,而生咳喘。小青龙发汗以泻水饮,石膏清热而除烦躁也。

  《伤寒》大青龙汤方在麻黄。用之治太阳中风,不汗出而烦躁者。麻杏甘石汤方在麻黄。用之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竹叶石膏汤1方在竹叶。用之治大病差后,气逆欲吐者。《金匮》越婢汤方在麻黄。用之治风水恶风,续自汗出者。木防己汤方在防己。用之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者。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用之治咳而脉浮者。文蛤汤方在文蛤。用之治吐后渴欲饮得水,而贪饮者。竹皮大丸方在竹茹。用之治乳妇烦乱呕逆者。皆以其泻热而除烦也。

  石膏辛凉之性,最清心肺而除烦躁,泻郁热而止燥渴。甚寒脾胃,中脘阳虚者勿服。其诸主治,疗热狂,治火嗽,止燥渴,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除牙痛,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研细,绵裹,入药煎,虚热,煅用。

  桑根白皮2

  味甘、涩、辛,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利水,敛肺止血。

  《金匮》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用之,治病金疮,以其清肺而敛血也。

  桑根白皮甘辛敛涩,善泻湿气而敛营血。其诸主治,清肺火,利气喘,止吐血,断崩中,通小便,疗水肿,消痰饮,止吐泄,理金疮,敷石痈,生眉发,泽须鬓,去寸白虫,涂鹅口疮。

  汁搽口疮,沥搽疥疮。三月三日采东南根,阴干百日。

  旋覆花味咸,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行凝涩而断血漏,涤瘀浊而下气逆。

  《金匮》旋覆花汤,旋覆花三两,葱白十四茎,新绛少许,煎,顿服。治妇人半产漏下。以肝脾阳虚,胎元失养,是以半产。血瘀不升,是以漏下。旋覆行血脉之瘀,葱白通经气之滞,新绛止崩而除漏也。

  《伤寒》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两,半夏半升,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生

  1方在麻黄¢竹叶石膏汤,原脱,据上下文例及麻黄、竹叶释文补。

  2桑根白皮,原作桑根皮",诸本均同,据目录及下文桑根白皮"改。

  旋覆花长沙药解卷三

  姜五两。治伤寒,汗吐下后,表证已解,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以土虚胃逆,碍甲木下行之路,胃口痞塞,浊气不降。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气,旋覆花行其瘀浊也。

  旋覆花通血脉而行郁涩,能除漏滴,清气道而下痰饮,善止哕噫。其诸主治,逐痰饮,止呕逆,消满结,软痞硬,通血脉,消水肿。

  茯苓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伤寒》五苓散,茯苓十八铢,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治太阳中风,内有水气,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以宿水停留,因表郁而内动,阻隔三阳,不得下行,是以渴欲饮水。而以水投水,又复不受,是以水入则吐。茯、猪、术、泽,泻水而燥土,桂枝行经而发表也。治太阳伤寒,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以汗泻脾阳,己土湿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肺津伤耗,是以消渴。茯、猪、术、泽,泻湿而生津液,桂枝达木以行疏泄也。

  《金匮》小1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治饮家水停心下,先渴后呕。饮家水停心下,土湿津凝,必作燥渴。而再得新水,愈难消受,是以呕吐。苓、姜、半夏,降浊而泻水饮也。

  茯苓泽泻汤,茯苓八两,泽泻四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四两。治反胃呕吐、渴欲饮水者。以土湿木郁,抑塞不升,下窍闭结,浊阴无降泄之路,胆胃俱逆,是以呕吐。桂枝达木郁而升陷,生姜利胃壅而降逆,术、甘补土而生津,苓、泽泻水而去湿也。

  《外台》茯苓饮,茯苓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枳实三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治心胸中停痰宿水,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满,不能食者。心胸阳位,而痰水停宿,全缘中焦土湿。宿水虽吐,停痰尚在,而其中脘不旺。一吐之后,胃土上逆,浊气壅塞,是以虚满,不能下食。

  参、术、茯苓,补中而燥土,枳、橘、生姜,降浊而消满也。

  《伤寒》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茯苓三两,白术三两。治太阳伤寒,汗出不解,心疼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以汗后亡阳,水泛土湿,胃气上逆,泽心下满痛,脾气下陷,则小便不利,苓、术燥土泻水而消满也。

  1小,原脱,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补。

  茯苓长沙药解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正文共4章·本卷共85149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