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长沙药解
卷二
作者:清·黄元御  |  字数:21262  |  更新时间:2022-12-22 16:13:58

  风静血调,枝干荣滋,则木达而魂安。温气亏乏,根本失养,郁怒而生风燥,精液损耗,本既摇落,体魄伤毁,魂亦飘扬。此肝病所由来也。于是肢寒脉细,腹1痛里急,便艰尿涩,经闭血脱,奔豚、吐蛔、寒疝之类,由此生焉。悉当养血,以清风燥。

  当归滋润滑泽,最能息风而养血,而辛温之性,又与木气相宜。酸则郁而辛则达,寒则凝而温畅,自然之理也。血畅而脉充,故可以回逆冷而起细微。木达而土苏,故可以缓急痛而安胎产。诸凡木郁风动之证,无不宜之。但颇助土湿,败脾胃而滑大便,故仲景用之,多土木兼医。但知助阴而不知伐阳,此后世庸工所以大误苍生也。

  阿胶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养阴荣木,补血滋肝,止胞胎之阻疼,收经脉之陷漏,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

  《金匮》胶艾汤,阿胶二两,干地黄六两,芍药四两,当归三两,芎藭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治妊娠胞阻,腹痛下血。以乙木不达,侵克己土,适宜腹痛。乙木郁陷,而生风燥,疏泄失藏,适宜下血。胶、地、归、芍,养血而清风燥,甘草补中而缓迫急,芎藭疏木而达遏郁,艾叶

  暖血而回陷漏也。

  胶姜汤,阿胶、干姜。原方阙载,今拟加甘草、大枣、生姜、桂枝。治妇人经脉陷下,滴漏墨色。

  以脾肾阳亏,风木郁陷,经寒血漏,色败而黑。阿胶滋风木而止疏泄。干姜温经脉而收陷漏也。

  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温土燥,则木达而血升,水寒土湿,则木郁而血陷。木气抑遏,不得发扬,于是怫郁而生风燥。凡诸腹痛里急,崩漏淋利之证,无不以此。

  风木之性,专于疏泄,泄而未遂,则梗涩不行,泄而太过,则注倾而下。阿胶息风润燥,养血滋阴,猪苓、方在猪苓。薯蓣、方在薯蓣。黄土、方在黄土。温经、方在茱萸。白头翁、方在白头翁。炙甘草、方在甘草。鳖甲煎、方在鳖甲。黄连阿胶、方在黄连。大黄甘遂方在大黄。诸方皆用之,以滋乙木之风燥也。其性滋润凝滞,最败脾胃而滑大肠,阳衰土湿,饮食不消,胀满溏滑之家,甚不相宜。必不得已,当辅以姜、桂、二苓之类。

  蛤粉炒,研用。

  地黄

  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疗厥阴之消渴,调经脉之结代。滋风木而断疏泄,血脱甚良,泽燥金而开约闭,便坚亦效。

  《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

  1腹,原作肠",诸本均同,形近之误,据上下文义改。

  长沙药解卷二地黄

  附子一两。治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及妇人转胞,不得小便,及短气有微饮。及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木主疏泄,水寒土湿,乙木郁陷,不能上达,故腰痛而腹急。疏泄之令不行,故小便不利。土木郁塞,下无透窍,故胞系壅阻而转移。水饮停留,上无降路,故气道格碍而短促。木以疏泄为性,郁而莫泄,激怒而生风燥,津液伤耗,则病消渴。风木之性,泄而不藏,风盛而土湿,不能遏闭,泄之太过,故小便反多。久而精溺注倾,津液无余,则枯槁而死。燥在乙木,湿在己土,而寒在癸水。乙木之燥,病之标也,癸水之寒,病之本也,是当温补肾气,以拔病本。附子补肾气之寒,薯、萸敛肾精之泄,苓、泽渗己土之湿,地黄润乙木之燥,桂枝达肝气之郁,丹皮行肝血之滞。

  盖木愈郁而风愈旺,风旺而疏泄之性愈烈,泄之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小便反多,标异而本同,总缘于土湿而水寒,生意之弗遂也。水温土燥,郁散风清,则木气发达,通塞适中,而小便调矣。

  肾气者,坎中之阳,《难经》所谓肾间动气,生气之根,呼吸之门也。方以肾气为名,则君附子而不君地黄。地黄者,淮阴1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将也。

  仲景于地黄,无作君之方,无特加之法。肾气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温肾气,地黄滋风木之枯燥也。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治虚劳风气,君薯蓣以敛肾精,地、胶、麻仁,滋经脉之燥涩2也。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劳伤干血,君大黄、蟅虫以破积,地黄、芍药,润经脉之枯燥也。黄土汤方在黄土。用之治胎阻下血,君胶、艾以回血漏,地黄、归、芍,清风木之疏泄也。百合地黄汤方在百合。用之治百合初病,君百合以清肺热,地黄泄脏腑之瘀浊也。

  地黄滋润寒凉,最滑大便,火旺土燥者宜之。伤寒阳明病腑燥便结,多服地黄脓汁,滋胃滑肠,胜用承气。鲜者尤捷,故百合地黄汤以之泻脏腑瘀浊,其力几同大黄。温疫、疹病之家,营郁内热,大用生地,壮其里阴,继以表药发之,使血热外达,皮肤斑生,亦为要物。

  血热不得透泄,以致经络郁热,而生痂癞,是为癞风,用生地于表散之中,清经热以达皮毛,亦为良品。水旺土湿者,切不可服!

  凡人木病则燥,土病则湿,而木之病燥,究因土湿。滋木之燥,势必益土之湿,土湿愈增,则木燥愈甚,木益枯而土益败,则人死矣。地黄甚益于风木,甚不宜于土湿。阳旺土燥则不病,病者皆阴旺而土湿者也。

  外感阳明之中,燥湿相半,三阴全是湿寒。内伤杂病,水寒土湿者,十之八九,土木俱燥者,不多见也。脾约之人,大便结燥,粪若羊矢,反胃噎膈,皆有此证。是胃湿而肠燥,非真燥证也。衄家,惟阳明伤寒,卫郁莫泄,逆循上窍,冲逼营血,以致鼻流,于表汗之中,加生地凉营之味,使之顺达皮毛,乃为相宜。至于内伤吐衄,悉缘土湿,更非燥证,以及种种外热烦蒸,无非土湿阳飞,火奔水泛,久服地黄,无有不死。

  盖丁癸同宫,戊己并行,人之衰也,火渐消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阳旺则壮,阴旺则病,阳纯则仙,阴纯则鬼,抑阴扶阳,不易之道。但至理幽玄,非

  1淮阴,指西汉韩信。

  2涩,原作湿",诸本均同,形近之误,据地、胶、麻仁功用改。

  芍药长沙药解卷二

  上智不解,后世庸工,以下愚之资,而谈上智之业,无知妄作,遂开补阴滋水之派。群儿冒昧,翕习1成风,著作流传,遍于寰海。使抱病之家,死于地黄者十九,念之可为痛心也!

  晒干,生用。仲景方中生地,是用鲜者取汁。熟地之制,庸工妄作,不足用也。

  芍药

  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伤寒》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芍药六两。治太阳伤寒,下后腹满痛,属太阴者。以木养于土,下败脾阳,己土湿陷,乙木遏郁,而生风燥,侵克己土,是以腹痛。木贼土困,便越二阳,而属太阴。姜、甘、大枣,补土和中,桂枝达肝气之郁,加芍药清风木之燥也。

  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金匮》防己黄芪汤,方在防己。治风湿脉浮身重。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盖土湿木陷,郁生风燥。风木冲击,脾土被伤,必作疼痛,不以芍药清风燥而泻木郁,痛不能止也。《伤寒》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而用芍药。小建中汤,方在胶饴。治少阳伤寒,腹中急痛,而倍芍药,皆此义也。

  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腹痛用芍药而加附子,法更妙矣。

  新加汤,方在人参。治太阳伤寒,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2两,人参三两。以肝司营血,行经络而走一身,汗泄营中温气,木枯血陷,营气沦郁而不宣畅,故身作疼痛而脉见沉迟。木陷则生风。人参补血中之温气,生姜达经脉之郁陷,芍药清风木之枯燥也。

  附子汤,方在附子。治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以血行于经络,走一身而达肢节,水寒而风木郁陷,是以脉沉。营血郁涩,不能行一身而暖肢节,是以肾疼而肢节寒痛。参、术、苓、附,补火土而泻寒水,芍药清风木之枯燥也。

  芍药甘草汤,芍药四两,甘草四两。治太阳伤寒,脉浮汗出,心烦恶寒,小便数,脚挛急。

  以阳虚土弱,脾陷胃逆,相火不降而心烦,风木不升而恶寒。风木疏泄,上下失藏,故汗出而尿数。津液耗伤,筋脉焦缩,故腿足挛急。甘草补其土虚,芍药双清木火,以复津液也。

  相火上郁,则阳泄而烦心,小建中治少阳病心悸而烦者,芍药清相火之逆升也。

  风木下郁,则阳陷而恶寒。芍药附子甘草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附子一枚。治太阳伤寒,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以汗伤中气,风木不达,阳气郁陷。则表病不解而反加恶寒,缘阳

  1翕习,威盛貌。《文选蜀都赋》:亦以财雄,翕习边城。"济《注》:翕习,威盛貌。"

  2一,原作二",诸本均同。据《伤寒悬解卷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长沙药解卷二防风

  不外达于皮毛也。阳气之陷因,因土虚而水寒,甘草补己土之虚,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风木之燥也。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伤寒,下后脉促胸满者。

  以表证未解,而误下之,经阳内陷,为里阴所拒,结于胸膈,则为结胸,若脉促者,仲景脉法1: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是经阳不至全陷。脉法:阳盛则促,是为里阴所壅遏。故表证犹未解也。可用桂枝表药。若觉胸满,则当去芍药。缘下伤中气,里阴上逆,表阳内陷,为里

  阴所拒,是以胸虽不结,而亦觉壅满。里阳既败,故去芍药之酸寒,而以桂枝达其经阳也。

  若微觉恶寒,便是阳陷稍深,则于去芍药方中,加附子以温寒水也。

  真武汤,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以肝脾阳败,则下陷而为泄利,故去芍药之酸寒,而加干姜之辛温也。

  阳根于水,升于肝脾,而化丁火,水寒土湿,脾阳郁陷,下遏肝木升达之路,则郁勃而克脾土,腹痛里急之病,于是生焉。厥阴以风木之气,生意不遂,积郁怒发,而生风燥,是以厥阴之病,必有风邪。风性疏泄,以风木抑遏,而行疏泄之令,若消、若淋、若泄、若痢、若崩、若漏、若带、若遗,始因郁而愈泄,究欲泄而终郁。其或塞、或通,均之2风燥则一也。

  芍药酸寒入肝,专清风燥而敛疏泄,故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病。肝胆表里同气,下清风木,上清相火,并有捷效。

  然能泄肝胆风火,亦伐脾胃之阳。《伤寒》: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凡风木之病,而脾胃虚弱,宜稍减之,与姜、桂、苓、术并用,土木兼医。若至大便滑泄,则不可用矣。"黄芩汤、大柴胡用之治少阳治下利,以甲木而克戊土,所以泻少阳之相火也。伤寒别经及杂证下利,皆肝脾阳陷,不宜芍药。其败土伐阳,未如地黄之甚,然泻而不补,亦非虚家培养之剂也。

  《金匮》妇人腹痛用芍药诸方,总列于后。妊娠及杂病诸腹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在当归。产后腹痛烦满,枳实芍药散主之。方在枳实。产后虚羸,腹痛里急,痛引腰背,杂病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方在胶饴。带下,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方在土瓜根。

  防风

  味甘、辛,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泻湿,达乙木而息风。

  《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在桂枝。用之治历节疼痛,以其燥湿而舒筋脉也。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治虚劳,风气百病,以其燥湿而达木郁也。竹叶汤方在竹叶。用之治产后中风,发热面赤,以其疏木而发营郁也。

  厥阴风木之气,土湿而木不达,则郁怒而风生。防风辛燥发扬,最泻湿土而达木郁,木达而风自息,非防风之发散风邪也。风木疏泄,则窍开而汗出,风静而汗自收,非防风之收

  1仲____景脉法,指《伤寒论辨脉篇》。

  2之,《五篇》:之,是也。"

  柴胡长沙药解卷二

  敛肌表也。其诸主治,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清、赤眼,收冷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

  柴胡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上头目而止眩晕,下胸胁而消硬满,口苦咽干最效,眼红耳热甚灵。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剂,血室郁热之神丹。

  《伤寒》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治少阳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少阳之经,居表阳里阴之中,表阳内郁,则热来而寒往,里阴外乘,则热往而寒来。其经行于胸胁,循胃口而下,逆而上行,戊土被克,胆胃俱逆,土木壅遏,故饮食不纳,胸胁满而烦呕生。少阳顺降,则下温而上清,少阳逆升,则下寒而上热。热胜则传阳明,寒胜则传太阴。柴胡、黄芩,清泻半表,使不热胜而入阳明,参、甘、大枣,温补半里,使不寒胜而入太阴,生姜、半夏,降浊阴之冲逆,而止呕吐也。又治腹中急痛者。以胆胃逼迫,则生痞痛。参、甘、大枣、柴胡、黄芩,内补土虚而外疏木郁也。治妇人中风,经水适断,热入血室,寒热如疟,发

  作有时者。以经水适断,血室方虚,少阳经热,传于厥阴,而入血室。夜而血室热作,必神挠1乱,谵妄不明。外有胸胁痞满,少阳经证。肝胆同气,柴、芩清少阳经中之热,亦即清厥阴血室之热也。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二两,枳实四两,大黄二两。

  治少阳伤寒,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以少阳半表阳旺,热胜而传阳明,汗愈泄而胃愈燥,故汗出不解,甲木侵迫,戊土被逼,胃气郁遏,水谷莫容,故吐利俱作。胃口壅塞,故心中痞硬。少阳证罢,便是阳明之承气证,此时痞硬呕利,正在阳明少阴经腑合病之秋,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经,枳实、大黄,泻阳明之腑,生姜、半夏,降浊气而止呕逆也。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病疟一月不差,结为癥瘕。以疟邪亦居少阳之部,柴胡所以散少阳经气之痞塞也。

  寒性闭塞而营性发散,伤寒则寒愈闭而营愈发,发而不通,遂裹束卫气而生表寒,迟则阳郁而后发热。风性疏泄而卫性收敛,中风则风愈泄而卫愈敛,敛而不启,遂遏逼营血而生里热,迟则阴郁而后恶寒。阳盛于三阳,阴盛于三阴,少阳之经,行于二阳三阴之中,半表半里之介。半里之阴乘于外,则闭藏而为寒,及其衰也,内郁之阳,又鼓发而为热,热来则寒往矣。半表之阳发于内,则蒸腾而为热,及其衰也,内郁之阴又裹束而为寒,寒来则热往矣。阳明之不能热往而寒来者,阳盛于表也,太阴之不能寒往而热来者,阴盛于里也。足少阳以甲木化相火,顺则下行而温水脏,相火下秘,故上清而下暖,逆而上行,出水腑而升火

  1挠,《字林》:挠,扰也。"

  长沙药解卷二黄芩

  位,故下寒而上热。下寒则半里之阴内旺,所以胜表阳而为寒,上热则半表之阳外旺,所以胜里阴而为热。表阳里阴,各居其半,均势相争,胜负循环,则见寒热之往来。阴胜则如太阴之脏,但有纯寒而热不能来,阳胜则入阳明之腑,但有纯热而寒不能来。

  入腑则吉,徐用承气,泻其内热而外无别虑,入脏则凶,急用四逆,温其里寒而未必万全,是以入脏为逆,入腑为顺。然入腑失下而亦有死者,究不如在经之更顺也。方其在经,阴阳搏战,胜负未分,以小柴胡双解表里,使表阳不至传腑,里阴不至传脏,经邪外发,汗出病退,此小柴胡之妙也。

  足少阳经,自头走足,行身之侧,起于目之外眦,从耳下项,由胸循胁,绕胃口而下行,病则逆行,上克戊土而刑辛金。以甲木而克戊土,胃无下降之路,则气逆而作呕吐,以相火而刑辛金,肺无下降之路,则气逆而生咳嗽。辛金被贼,则痞塞于胸胁,戊土受虐,则胀满于腹胁,以其经气之结滞也。木气盛则击撞而痛生,火气盛则熏蒸而发热。凡自心胁胸肋而上,若缺盆颈项,若咽喉口齿,若颐赜腮颧,若耳目额角,一切两旁热痛之证,皆少阳经气之逆行也。少阳甲木,居于左而行于右,邪轻则但发于左,邪旺则并见于右。柴胡入少阳之经,清相火之烦蒸,疏木气之结塞,奏效最捷。无论内外感伤,凡有少阳经病,俱宜用之。

  缘少阳之性,逆行则壅迫而暴烈,顺行则松畅而和平,柴胡清泻而疏通之,经气冲和,则反逆为顺而下行也。

  肝胆表里相同,乙木下陷而生热者,凡诸淋浊泄利之类,皆有殊功。以其轻清萧散1,甚与肝胆之郁热相宜。热退郁消,自复升降之旧,故既降少阳之逆,亦升厥阴之陷。痔漏之证,因手少阳之陷,瘰疬之证,因足少阳之逆,并宜柴胡。

  黄芩

  味苦,气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相火而断下利,泻甲木而止上呕,除少阳之痞热,退厥阴之瘀蒸。

  《伤寒》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以太阳而传少阳,少阳经气内遏,必侵克戊土,而为呕利。逆而不降,则壅迫上脘而为呕,降而不舒,则郁迫下脘而为利。利泄胃阳,则入太阴之脏,利亡脾阴,则传阳明之腑。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易传阳明而为热。甘草、大枣,补其脾精。黄芩、芍药,泻其相火也。

  《外台》黄芩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二两,桂枝一两。治干呕下利者。以其中气虚寒,脾陷而贼于乙木,则为下利,胃逆而贼于甲木,则为干呕。人参、大枣,补中培土,干姜、桂枝,温升肝脾而止下利,黄芩、半夏,清降胆胃而止干呕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用之治往来寒热,胸胁硬满。大柴胡汤方在柴胡。用之治发热汗出,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方在半夏。用之治呕而发热,心中痞满。生姜泻心汤方在生姜。用

  1萧散,消散也。《梁书张缵传南征赋》:岛屿苍茫风云萧散。"

  黄柏长沙药解卷二

  之治干呕食臭,心下痞硬。甘草泻心汤方在甘草。用之治水谷不化,心下痞硬。附子泻心汤方在附子。用之治恶寒汗出,心下痞硬。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在大黄。用之治关上脉浮,心下痞濡。

  以少阳之经,自头走足,下胸贯膈,由心下而行两胁。经气郁遏,内攻戊土,胃气被贼,胀满不运,外逼少阳之经,结塞不开,是以心胁痞满。结微则濡,结甚则硬。少阳经郁,相火升炎,黄芩清少阳之相火,以泻痞郁之热也。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在葛根。用之治喘而汗出着,泽漆汤方在泽漆。用之治咳而脉浮者,清相火之刑辛金也。干姜芩连人参汤方在干姜。用之治食入即吐者,清甲木之克戊土也。《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疟病结为癥瘕,清少阳之郁火也。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虚劳内有干血,清厥阴之燥热也。当归散方在当归。用之治妊妇诸病,清风木之郁蒸也。黄土汤方在黄土。用之治便后下血,清风木之疏泄也。

  甲木清降,则下根癸水而上不热,乙木温升,则上生丁火而不下热。足厥阴病则乙木郁陷而生下热,足少阳病则甲木郁升而生上热,以甲木原化气于相火,乙木亦含孕乎君火也。

  黄芩苦寒,并入甲乙,泻相火而清风木,肝胆郁热之证,非此不能除也。然甚能寒中,厥阴伤寒,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小柴胡汤,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凡脉迟,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忌之。

  清上用枯者,清下用实者。内行醋炒,外行酒炒。

  黄柏

  味苦,气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阴脾经。泻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调热利下重,理黄疸腹满。

  《伤寒》乌梅丸方在乌梅。用之治厥阴伤寒,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食即吐蛔。以木郁则虫化,郁冲而生上热,黄柏泻郁升之上热而杀蛔虫也。

  白头翁汤方在白头翁。用之治厥阴病,热利下重者。以木郁则利作,郁陷而生下热,黄柏泻郁陷之下热而举重坠也。

  《金匮》栀子柏皮汤方在栀子。用之治太阴病,身黄发热者。大黄硝石汤方在大黄。用之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者。以乙木湿陷,不能疏泄,郁生下热,传于膀胱,水窍不开,溢于经络,则身黄腹满而发热,黄柏泻湿热而清膀胱也。阳衰土湿,乙木不达,抑遏而生湿热。冲于胃口,则心中疼热,陷于大肠,则热利下重,郁于膀胱,淫于肌肤,则腹满身黄。黄柏苦寒迅利,疏肝脾而泻湿热,清膀胱而排瘀浊,殊有捷效,最泻肝肾脾胃之阳。后世庸工,以此为滋阴补水之剂,著书立说,传流不息,误人多矣。

  黄柏清脏腑之湿热,柏皮清经络之湿热,故发热身黄用柏皮。

  白头翁

  味苦,性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下热而止利,解郁蒸而凉血。

  《伤寒》白头翁汤,白头翁三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治厥阴病,热利下重,欲饮水者。以己土湿陷,木郁而生下热,不能疏泄水道,则为下利。缘风木之性,愈郁则愈泄,水道不开,谷道不能闭也。足厥阴风木,手少阳相火,俱陷于大肠,故魄门郁热而重坠。手少阳下陷,则足少阳上逆,君相合气,升炎于上,故渴欲饮水。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柏、秦皮,泻厥阴之湿热也。

  白头翁苦寒之性,并入肝胆,泻相火而清风木,是以善治热利。其诸主治,消瘿瘤,平瘰疬,治秃疮,化癥块,清咽肿,断鼻衄,收血利,止腹痛,医外痔,疗偏坠。

  秦皮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清厥阴之郁热,止风木之疏泄。

  《伤寒》白头翁汤方在白头翁。用之治热利下重者,以其清热而止利也。

  秦皮苦寒酸涩,专入厥阴,清郁蒸而收陷泄。其诸主治,通经脉,开痹塞,洗目赤,收眼泪,去瘴翳,除惊痫,收崩带,止泄痢。

  白蔹

  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少阳上逆之火,泻厥阴下郁之热。

  《金匮》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治虚劳,风气百疾,以其泻肝胆之郁热也。

  白蔹苦寒疏利,入肝胆之经,散结滞而清郁热。其诸主治,消瘰疬,平痔漏,清赤目,止血痢,除酒渣,灭粉刺,理痈肿,收带浊,解女子阴中肿痛。

  豆黄卷

  味甘,气平。利水泻湿,达木舒筋1。

  《金匮》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以其泻湿而疏木也。

  1利水泻湿,达木舒筋,诸本均同,据前后文例,其上脱归经。据其功能、治证,补入入足太阳脾、足厥阴

  肝、足少阴肾经"较协。

  苦参长沙药解卷二

  大豆黄卷专泻水湿,善达木郁,通腠理而逐湿痹,行经脉而破血癥,疗水郁腹胀之病,治筋挛膝痛之疾。黑大豆长于利水而行血,及其芽生而为黄卷,更能破瘀而舒筋,以其发舒通达,秉之天性也。黑豆芽生五寸,干之为黄卷。

  苦参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乙木而杀虫,利壬水而泻热。

  《金匮》苦参汤,苦参一斤,煎汤熏洗。治狐惑蚀于下部者。以肝主筋,前阴者,宗筋之聚,土湿木陷,郁而为热,化生虫匿虫

  1,蚀于前阴。苦参清热而去湿,疗疮而杀虫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在当归。用之治妊娠小便难,以土湿木陷,郁而生热,不能泄水,热传膀胱,以致便难。苦参清湿热而通淋涩也。

  苦参苦寒之性,清乙木之瘀热而杀虫匿虫,泻壬水之热涩而开癃闭。其诸主治,疗鼻齆2,止牙痛,消痈肿,除疥癞,平瘰疬,调痔漏,治黄疸、红痢、齿衄、便血。

  生梓白皮

  味苦,性寒,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泻戊土之湿热,清甲木之郁火。

  《伤寒》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在连翘。用之治太阴病,瘀热在里,而发黄者,以其清胃胆上逆之瘀热也。

  太阴土湿,胃气逆行,胀满不运,壅碍甲木下行之路。甲木内侵,束逼戊土,相火郁遏,湿化为热,则发黄色,以木主五色,入土化黄故也。梓白皮苦寒清利,入胆胃而泻湿热,湿热消则黄自退。胆胃上逆,浊气熏冲,则生恶心呕哕之证。湿热郁遏,不得汗泄,则生疥痤癣疿之病。其诸主治,清烦热,止呕吐,洗癣疥,除瘙痒。

  甘李根白皮

  味涩,性寒,入足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

  《金匮》奔豚汤,甘草二两,半夏四两,生姜四两,生葛五两,黄芩三两,芎藭二两,当归二两,芍药二两,甘李根白皮一斤。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以阳亡脾败,陷遏乙木,木气郁发,冲于脐腹胸膈,则生疼痛,而兼寒热。缘乙木上冲,胃胆俱逆,少阳郁迫,内与阴争,胜负迭见,故寒热往来。厥阴,风木之气,风动血耗,温郁为热。甘草补土缓中,生姜、半夏,

  1匿

  虫(μ3匿),原作蠚",据闽本、蜀本,集成本改。匿虫",《唐韵》:匿虫,小虫。"

  2齆(μ瓮),《玉篇》:齆,鼻病也。"

  长沙药解卷二狼牙

  降甲戊之上逆,黄芩、生葛,清胆胃之郁热,芎藭、芍药,疏木而润风燥,甘李根白皮清肝而下冲气也。

  甘李根白皮甘寒敛涩,善下厥阴冲气,故治奔豚。其诸主治,止消渴,除烦逆,断痢疾,收带下。

  狼牙

  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清乙木止郁热,疗女子之阴疮。

  《金匮》狼牙汤,狼牙三两,水四升,煮半升,以免缠箸如茧,浸汤沥阴,日四。治妇人少阴脉滑而数,阴中生疮,蚀烂者。尺中候肾,尺脉滑数,是木郁于水而生下热,法当阴里生疮。温热蒸腐,故剥蚀而坏烂。狼牙清郁热而达乙木,止蚀烂而消痛痒也。

  狼牙草苦寒清利,专洗一切恶疮。其诸主治,止便血,住下痢,疗疮疡蚀烂,治疥癣瘙痒,女子阴痒,理虫疮发痒,杀寸白诸虫。

  猪胆汁

  味苦,性寒,入足少阳胆经。清相火而止干呕,润大肠而通结燥。

  《伤寒》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治少阴病下利,厥逆无脉,干呕心烦者。以水寒土败,君相皆飞,甲木克胃,故生干呕,丁火失根,故觉心烦。猪胆汁清相火而止呕,人尿清君火而除烦也。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大附子一枚,猪胆汁半合。治霍乱吐下既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以相火逆升,汗孔疏泄,猪胆汁清相火而止汗也。

  猪胆汁方,大猪胆1一枚,泻汁,和醋少许,灌谷道中,食顷,当大便出。治阳明病,自汗出,小便利,津液内竭,大便鞕者。以汗出水利,津亡便硬,证非胃实,不可攻下,猪胆汁合醋,清大肠而润燥也。

  猪胆汁苦寒滋润,泻相火而润燥金,胆热肠燥者宜之。

  乌梅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下冲气而止呕,敛风木而杀蛔。

  《伤寒》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干姜十两,细辛六两,人参六两,桂枝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黄连一斤,黄柏六两。治厥阴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消渴,食即烦生,而吐蛔者。以水寒土湿,1大猪胆,其下原衍汁"字。诸本均同,据下文泻汁",《伤寒悬解卷六》、《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删。

  枣仁长沙药解卷二

  木气郁遏,则生蛔虫。木郁风动,肺津伤耗,则病消渴。木郁为热,冲击心君,则生疼热。脏腑下寒,蛔移膈上,则生烦呕。呕而气逆,冲动蛔虫1,则病吐蛔。乌梅、姜、辛,杀蛔止呕而降冲气,人参、桂、归,补中疏木而润风燥,椒、附暖水而温下寒,连、柏泻火而清上热也。

  乌梅酸涩收敛,泻风木而降冲击,止呕吐而杀蛔虫,善医蛔厥之证。其诸主治,止咳嗽,住泄利,消肿痛,涌痰涎,泻烦满,润燥渴,散乳痈,通喉痹,點黑痣,蚀瘀肉,收便尿下血,止刀箭流血,松霍乱转筋,开痰厥牙闭。

  醋浸一宿,去核,米蒸。

  枣仁

  味甘、酸,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宁心胆而除烦,敛神魂而就寐。

  《金匮》酸枣仁汤,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知母二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以土湿胃逆,君相郁升,神魂失藏,故虚烦不得眠睡。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芎藭、知母疏木而清热,酸枣敛神魂而安浮动也。

  枣仁酸收之性,敛摄神魂,善安眠睡。而收令太过,颇滞中气,脾胃不旺,饮食难消者,当与建中燥土、疏木达郁之品并用,不然土木皆郁,腹胀吞酸之病作矣。其诸主治,收盗汗,止梦惊。

  生用泻胆热多眠,熟用补胆虚不寐。

  山茱萸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温乙木而止疏泄,敛精液而缩小便。

  《金匮》八味丸方在地黄。用之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其敛精液而止疏泄也。

  水主藏,木主泄,消渴之证,木能疏泄而水不能蛰藏,精尿俱下,阳根失敛。久而阳根败竭,则人死矣。山茱萸酸涩敛固,助壬癸蛰藏之令,收敛精液,以秘阳根,八味中之要药也。八味之利水,则桂枝、苓、泽之力,非山茱萸所司也。

  去核,酒蒸。

  艾叶

  味苦、辛,气温,入足厥阴肝经。燥湿除寒,温经止血。

  1蛔虫,原作虫蛔",据闽本、蜀本、集成本、石印本转。

  长沙药解卷二灶中黄土

  《金匮》柏叶汤方在柏叶。用之治吐血不止,胶艾汤方在阿胶。用之治胞阻漏血,以其温经而止血也。

  血生于肝,敛于肺,升于脾,降于胃,行于经络,而统于中气。中气虚败,肺胃逆升,则上流于鼻口,肝脾下陷,则下脱于便溺。盖血以阴质而含阳气,其性温暖而孕君火,温则流行而条畅,寒则凝瘀而梗涩。瘀而不行,则为癥瘕,瘀而未结,则经脉莫容,势必外脱。肺胃之阳虚,则逆流而不降,肝脾之阳虚,则陷泄而不升。肺胃之逆,非无上热,肝脾之陷,非无下热,而究其根原,全缘于中下之湿寒。

  艾叶和煦通畅,逐湿除寒,暖补血海,而调经络。瘀涩既开,循环如旧,是以善于止血,而治疮疡。其诸主治,止吐衄便尿、胎产崩带、淋沥痔漏、刀箭跌损诸血,治发背、痈疽、疔毒、疳疮、臁疮、风癞,疥癣诸疮,咽喉、牙齿、眼目、心腹诸痛,灭皯黑曾1,落赘疣,调胎孕,扫虫匿虫。

  灶中黄土

  味辛,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燥湿达木,补中摄血。

  《金匮》黄土汤,灶中黄土半斤,甘草二两,白术三两,黄芩三两,阿胶三两,地黄三两,附子三两。

  治先便后血。以水寒土湿,乙木郁陷而生风,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后者,是缘中脘之失统,其来远也。黄土、术、甘,补中燥湿而止血,胶、地、黄芩,滋木清风而泄热,附子暖水驱寒而生肝木也。

  下血之证,固缘风木之陷泄,而木陷之根,全因脾胃之湿寒。后世医书,以为肠风。风则有之,而过不在肠。至于脾胃湿寒之故,则绝无知者。愈用清风润燥之剂,而寒湿愈增,则注泄愈甚。以至水泛火熄,土败人亡,而终不悟焉。此其所以为庸工也。

  灶中黄土,以湿土而得火化,最能燥湿而敛血。合术、甘以燥土,附子以暖水,胶、地以清风,黄芩以泻热,下血之法备矣。盖水寒则土湿,土湿则木郁,木郁则风生,风生则血泄。水暖而土燥,土燥而木达,木达而风静,风静而血藏,此必然之理也。

  足太阴矣湿土主令,辛金从令2化气而为湿,手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令3化气而为燥,失血之证,阳明之燥衰,太阴之湿旺也。柏叶燥手太阴、足阳明之湿,故止吐血,燥则气降而血敛。黄土燥手阳明、足太阴之湿,故止下血,燥则气升而血收也。

  其诸主治,止吐衄、崩带、便尿诸血,敷发背、痈疽、棍杖诸疮。

  1皯(·桿)黑曾(μ赠),《集韵》:皯黑曾,面黑气。"

  2令,原脱,诸本均同,据《四圣心源卷二》六气从化,本气衰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章补。

  3令,原脱,诸本均同,据《四圣心源卷二》六气从化,本气衰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章补。

  新绛长沙药解卷二

  新绛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而通瘀涩,敛血海而止崩漏。

  《金匮》旋覆花汤方在旋覆花。用之治妇女半产漏下,以其敛血而止漏泄也。

  新绛利水渗湿,湿去则木达而血升,故能止崩漏。其诸主治,止崩漏、吐衄、泄利诸血,诸血证皆缘土湿,以中气湿郁,故上溢而下泄也。除男子消渴,消渴,厥阴风木之病,亦缘太阴土湿。通产后淋沥。

  止血,烧灰存性,研用。消渴、淋沥,煮汤,温服。

  马通

  味辛,温,入足厥阴肝经。最能敛气,长于止血。

  《金匮》柏叶汤方在柏叶。用之治吐血不止,以其敛气而能收血也。

  白马通性善摄血,其诸主治,专止吐衄崩漏诸血。

  王不留行

  味苦,入足厥阴肝经。疗金疮而止血,通经脉而行瘀。

  《金匮》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十分,蒴藋细叶十分,桑东南根白皮十分,甘草十八分1,厚朴二分2,川椒三分,干姜二分,黄芩二分,芍药二分。治病金疮,以金疮失血,温气外亡,乙木枯槁,风燥必动,甘草培其中气,厚朴降其浊阴,椒、姜补温气而暖血,芩、芍清乙木而息风,蒴藋化凝而行瘀,桑根、王不留行,通经而止血也。

  王不留行通利经脉,善治金疮而止血。其诸主治,止鼻血,下乳汁,利小便,出诸刺,消发背痈疽。八月八日采苗,阴干百日用。

  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

  1十八分,原作一分",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九》、《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改。

  2二分,原作十分",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九》、《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改。

  长沙药解卷二桂枝

  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伤寒》桂枝汤,桂枝三两1,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是以汗出。风愈泄而卫愈敛,郁遏营血,不得外达,是以发热。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2,芍

  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各三两。治太阳伤寒表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以误下伤其中气,己土陷下而为泄,戊土逆上而为痞,而表证犹存。

  人参汤理中气之纷乱,桂枝解表邪之怫郁也。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治太阳伤寒,发汗过多,叉手冒其心,心下悸动,欲得手按者。以阳亡土败,木气郁勃,欲得手按,以定撼摇,甘草、桂枝,培土以达木也。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伤寒,烧针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者。以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达,一被外寒,闭其针孔,木气郁动,必发奔豚。若气从小腹上冲心胸,,便是奔豚发矣。先灸其针孔,以散外寒,乃以桂枝加桂,疏乙木而降奔冲也。

  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苓桂术甘汤,方在茯苓。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又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者。《金匮》桂苓3五味甘草汤,桂枝四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治痰饮咳逆,服小青龙汤后方在麻黄。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治其冲气。防己黄芪汤,方在防己。治风湿脉浮身重,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伤寒太阳病下后,其气上冲者,与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4,方在茯苓。治太阳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者。《金匮》理中丸5,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伤寒》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悸者,加桂五分。以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寒土湿,脾气郁陷,乙木抑遏,经气不畅,是以动摇。其始心下振悸,枝叶不宁也,及其根本动摇,脐下悸作,则木气奔突,势如惊豚,直冲于胸膈咽喉之间。桂枝疏肝脾治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

  乌梅丸,方在乌梅。治厥阴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食则吐蛔。以木郁则虫化,木6气勃升,故冲击而作痛。桂枝疏木达郁,下冲气而止心痛也。

  《金匮》桂姜枳实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两。治心中悬疼,气逆痞塞。以胆胃不降,

  1三两,原作二两",据集成本、石印本、《伤寒悬解卷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改。

  2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原脱,诸本均同,据《伤寒悬解卷三》释文补。

  3苓,原作枝",据集成本、石印本、《金匮悬解卷十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改。

  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原作苓桂甘草汤",诸本均同,据《伤寒悬解卷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5《金匮》理中丸,诸本均同。理中丸",《金匮悬解》、《金匮要略》均不载,载于《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金匮》当作伤寒。

  6木,原作怒",诸本均同,音近之误,据上下文义改。

  桂枝长沙药解卷二

  心下痞塞,碍乙木上行之路,冲击而生疼痛。枳、姜降浊而泻痞,桂枝通经而达木也。

  《外台》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黄芩二两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两,芍药两半,大枣六枚,生姜、桂枝各一两半,人参一两半1。治心腹卒痛。以甲木郁则上克戊土,而为心疼,乙木郁则下克己土,而为腹疼。小柴胡补土而疏甲木,芍药、桂枝,清风而疏乙木也。此本太阳少阳合病之方。

  少阳伤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之经证也。而外见发热恶寒,是太阳之经证也。故以柴胡而加桂枝,双解太少之经。然心腹疼痛之理,亦不外是也。

  《金匮》桂甘2姜枣麻附细辛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3,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三两。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气分,清阳之位,而浊气痞塞,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下焦阴邪,逆填于阳位也。阴邪上逆,原于水旺而土虚,甘、枣补其

  土虚,附子温其水寒,姜、桂、细辛,降其浊阴,麻黄泻其滞气也。

  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丹皮、桃仁、茯苓等分。治妊娠,宿有癥病,胎动漏血。以土虚湿旺,中气不健,胎妊渐长,与癥病相碍,中焦胀满,脾无旋运之路,陷遏乙木,郁而生风,疏泄失藏,以至血漏。木气郁冲,以致胎摇。茯苓泻湿,丹皮、桃仁,破癥而消瘀,芍药、桂枝,清风而疏木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五两,麻黄、甘草、附子各二两。

  治肢节疼痛,脚肿,身羸,头眩,欲吐,以四肢禀气于脾胃,中脘阳虚,四肢失养,湿伤关节,而生肿痛。浊阴阻格,阳不下济,郁升而生眩晕,逆行而作呕吐。术、甘培土以障阴邪,附子温下而驱湿寒,知母清上而宁神气,桂、芍、姜、麻,通经而开痹塞也。

  八味肾气丸,方在地黄。治妇人转胞,不得小便。男子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木主疏泄,职司水道,水寒土湿,木气抑郁,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泄而弗畅,则小便不利,泄而失约,则小便反多,桂枝疏木以行疏泄也。其短气有微饮者,宜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桂枝善行小便,是以并泻水饮也。

  桂枝附子汤,方在附子。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坚,小便利者,去桂,

  加术。便利而去桂者,木达而疏泄之令行也。

  桂枝辛温发散,入肝脾而行营血。风伤卫气,卫闭而遏营血,桂枝通达经络,泻营郁而发皮毛,故善表风邪。

  肝应春,而主生,而人之生气充足者,十不得一。即其有之,亦壮盛而不病,病者,皆生气之不足者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温土燥,阳气升达,而后生气畅茂。水寒土湿,生气失政,于是滞塞而克己土,以其生意不遂,故抑郁而作贼也。肝病则燥涩堙瘀,经脉亦病。木中孕火,其气本温,温气存则郁遏而生风热,温气少则风热不作,纯是湿寒。其湿寒者,生气之衰,其风热者,亦非生气之旺,此肝病之大凡也。

  1人参一两半,原脱,诸本均同,据下文小柴胡"、《金匮悬解卷十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补。

  2甘,原作枝",据集成本、《金匮悬解卷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改。

  3生姜三两,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补。

  长沙药解卷二羊肉

  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风扇布,土气松和,土木双调矣。土治于中,则枢轴旋转而木气荣和,是以既能降逆,亦可升陷,善安惊悸,又止奔豚。至于调经开闭、疏木止痛、通关逐痹、活络舒筋,噎塞痞痛之类,遗浊淋涩之伦,泄秽、吞酸、便血之属,胎坠脱肛、崩中带下之条,皆其所优为能事也。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难详。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去皮用。

  羊肉

  味苦,《素问》:羊肉、杏1、薤皆苦。气膻,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肝脾而扶阳,止疼痛而缓急。

  《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在当归。用之治寒疝腹痛者。以水寒木枯,温气颓败,阴邪凝结,则为瘕疝,枯木郁冲,则为腹痛。羊肉暖补肝脾治温气,以消凝郁也。治胁痛里急者。

  以厥阴之经,自少腹而走两胁,肝脾阳虚,乙木不达,郁迫而生痛急,羊肉温补肝脾之阳气,以缓迫切也。治产后腹中疼痛者。产后血亡,温气脱泄,乙木枯槁,郁克己土,故腹中疼痛,羊肉补厥阴之温气,以达枯木也。治虚劳不足者,以虚劳不足,无不由脾肝之阳虚,羊肉补肝脾之阳气,以助生机也。

  羊肉淳浓温厚,暖肝脾而助生长,缓迫急而止疼痛,大补温气之剂也。其诸主治,止带下,断崩中,疗反胃,治肠滑,暖脾胃,起老伤,消脚气,生乳汁,补产后诸虚。

  黄酒

  味苦、辛,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行经络而通痹塞,温血脉而散凝瘀,善解凝郁,最益肝胆。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治久疟结为癥瘕。红蓝花酒,方在红蓝花。2治妇人诸风,腹中血气刺痛并用之。以其通经而行血也。《伤寒》炙甘草汤3、方在甘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在茱萸、《金匮》肾气丸、方在地黄。、赤丸、方在乌头。薯蓣丸、方在薯蓣。大黄蟅虫

  丸、方在大黄。小建中汤4、方在胶饴。当归芍药散、方在当归。白术散、方在白术。下瘀血汤、方在大黄。土瓜根散方在土瓜根。诸方皆用之,取其温行药力,引达经络也。

  1杏,原作香",诸本均同,形近之误,据《素问脏气法时论》改。

  2红蓝花,原作红花",诸本均同,据本卷红蓝花释文、《金匮悬解卷二十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改。

  3汤,原脱,据上下文例补。

  4小建中汤,原作胶饴汤",诸本均同,据胶饴释文、《金匮悬解卷七》、《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改。

  苦酒长沙药解卷二

  黄酒辛温升发,温血脉而消寒涩,阳虚火败,营卫冷滞者宜之,尤宜女子,故胎产诸方,多用黄酒。

  苦酒

  味酸、苦,性涩。入足厥阴肝经。理咽喉而消肿痛,泻风木而破凝郁。

  《伤寒》苦酒汤,鸡子一枚,去黄,半夏十四枚,苦酒浸。内鸡子壳中,火上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

  不差,更作。治少阴病,咽中生疮,声不能出者。以少阴之经,癸水与丁火同宫,彼此交济,病则水下流而生寒,火上炎而生热。手少阴之经挟咽,是以生疮。金被火刑,故声不出。苦酒破瘀而水消肿,半夏降逆而驱浊,鸡子白清肺而发声也。

  猪胆汁方方在猪胆。用之治津亡便硬,以其敛津液而润燥也。乌梅丸方在乌梅。用之治消渴吐蛔,以其敛风木而泻肝也。《金匮》耆芍桂酒汤方在黄芪。用之治黄汗身肿,以其行营瘀而泻热也。

  苦酒酸苦收涩1,善泻乙木而敛风燥,破瘀结而消肿痛。其诸主治,破瘀血,化癥瘕,除痰涎,消痈肿,止心痛,平口疮,敷舌肿,涂鼻衄。

  芎藭

  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之闭涩,达风木之抑郁,止痛切而断泄利,散滞气而破瘀血。

  《金匮》白术散方在白术。用之养妊娠胎气,心中痛者,倍加芎藭。当归芍药散方在当

  归。用之治妊娠腹中疼痛。胶艾汤方在阿胶。用之治妊娠胞阻,漏血腹痛。奔豚汤方在李根白皮。用之治奔豚,气冲腹痛。以风木郁冲,则气阻而痛作,芎藭疏木而达木郁,散滞气而止疼痛也。

  温经汤方在茱萸。用之治妇人带下,瘀血在腹,腹满里急,下利不止。以其风木郁陷,则血瘀而利生。芎藭疏木达郁,破瘀血而止泄利也。

  酸枣仁汤方在酸枣。用之治虚劳虚烦不眠,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治虚劳,风气百病,当归散方在当归。用之治妇人妊娠诸病,皆以其疏木而达郁也。

  芎藭辛烈升发,善达肝郁,行结滞而破瘀涩,止疼痛而收疏泄,肝气郁陷者宜之。其诸主治,痈疽发背、瘰疬瘿瘤、痔漏疥疖诸疮皆医,口鼻、牙齿、便溺诸血皆止。

  1涩,原作湿",诸本均同,据上文苦酒性涩"改。

  长沙药解卷二牡丹皮

  牡丹皮

  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金匮》肾气丸方在地黄。用之治消渴,小便反多。以肝木藏血而性疏泄,木郁血凝,不能疏泄水道,风生而燥盛,故上为消渴而下为淋涩。及其积郁怒发,一泄而不藏,则膀胱失约而小便不禁。丹皮行血清风,调通塞之宜也。

  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久疟而为癥瘕。桂枝茯苓丸方在桂枝。用之治妊娠宿有癥瘕。

  温经汤方在茱萸。用之治带下,瘀血在腹。大黄牡丹皮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肠痈脓成,其脉洪数,以其消癥而排脓血也。

  牡丹皮辛凉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泻郁热而清风燥。缘血统于肝,肝木遏陷,血脉不行,以致瘀涩而生风热。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也。其诸主治,通经脉,下胞胎,清血热,凉骨蒸,止吐衄,断淋沥,安扑损,续折伤,除癞风,消偏坠。

  桃仁

  味甘、苦、辛,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

  《伤寒》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枚,甘草、桂枝、芒硝各一两,大黄四两。治太阳伤寒,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证已解,但小腹急结者。太阳为膀胱之经,膀胱为太阳之腑,太阳表证不解,经热内传,结于膀胱之腑,血室瘀蒸,其人如狂,是宜攻下。若外证未解,不可遽下,俟

  其表热汗散,但只小腹急结者,乃用下法。甘草补其中气,桂枝、桃仁,行经脉而破凝瘀,芒硝、大黄,泻郁热而下积血也。

  抵当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血结膀胱,少腹硬满。《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久疟不愈,结为癥瘕。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桂枝茯苓丸方在桂枝。用之治产妇腹痛,中有瘀血。大黄牡1丹皮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肠痈脓成,其脉洪数,以其破癥瘀

  而行脓血也。

  桃仁辛苦滑利,通经行血,善润结燥而破癥瘀。其诸主治,止咳逆,平喘息,断崩漏,杀虫匿虫,疗心痛,医腹痛,通经闭,润便燥,消心下坚积,止阴中肿痒,缩小儿癞疝,扫男子牙血。

  泡去皮尖。

  1牡,原脱,诸本均同,据卷一大黄释文、《金匮悬解卷十九》补

  土瓜根长沙药解卷二

  土瓜根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调经脉而破瘀涩,润肠燥而清阴癞。

  《金匮》土瓜根散,土瓜根、蟅虫、桂枝、芍药等分。为散,酒服方寸匕,日进三服。治女子经水不利,一月再见,少腹满痛者。以肝主藏血而性疏泄,木郁不能疏泄,血脉凝涩,故经水不利。木郁风动而愈欲疏泄,故一月再见。风木遏陷,郁塞冲突,故少腹满痛。从此郁盛而不泄,则病经闭,泄多而失藏,则病血崩。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土瓜根、蟅虫,破瘀而行血也。又治阴门癞肿者,以其行血而达木也。肝气郁陷,则病癞肿。又导大便结硬者,以其泻热而润燥也。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利,津液内竭,而便硬者,当须自欲大便,蜜煎导而通之,土瓜根、猪胆汁皆可为导。《肘后方》:土瓜根汁,入少水,内筒,吹入肛门内,取通。

  土瓜根苦寒滑利,善行经脉,破瘀行血,化癖消癥。其诸主治,通经闭,下乳汁,消瘰疬,散痈肿,排脓血,利小便,滑大肠,疗黄疸,坠胎孕。

  蒴藋味酸,微凉,入足厥阴肝经。行血通经,消瘀化凝。

  《金匮》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用之治病金疮,以其行血而消瘀也。

  蒴藋辛凉清利,善行凝瘀,而通血脉。其诸主治,疗水肿,逐湿痹,下癥块,破瘀血,洗隐疹风瘙,敷脚膝肿痛。

  七月七日采细叶,阴干百日用。

  干漆

  味辛,入足厥阴肝经。专通经脉,善破瘕癥。

  《金匮》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以其化坚癥而破干血也。

  干漆辛烈之性,善破瘀血,其力甚捷。而尤杀诸虫,干漆遏抑,血瘀虫化者宜之。炒枯存性,研细。

  红蓝花

  味辛,入足厥阴肝经。专行血瘀,最止腹痛。

  《金匮》红蓝花酒,红蓝花一两,酒一升。煎减半,分服。治妇人诸风,腹中血气刺痛量。肝主藏血,木郁风动,肝血枯燥,郁克己土,则生疼痛。红蓝花行血而破瘀,黄酒温经而散滞也。

  红蓝花活血行瘀,润燥止痛,最能疏木而清风。其诸主治,通经脉,消胕肿,下胎衣,开喉闭,苏血晕,吹聍耳。

  败酱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瘀血,最排痈脓。

  《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在薏苡。用之治肠痈脉数,以其排积脓而行瘀血也。

  败酱苦寒通利,善破瘀血而消痈肿,排脓秽而化癥瘕。其诸主治,止心痛,疗腹痛,住吐衄,破癥瘕,催生产,落胎孕,收带下,平疥癣,除翳膜,去努肉。败酱即苦菜也。

  鳖甲

  味咸,气腥,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破癥瘕而消凝瘀,调痈疽而排脓血。

  《金匮》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柴胡六分,黄芩三分,人参一分,半夏一分,桂枝三分,芍药五分,阿胶三分,干姜三分,大黄三分,厚朴三分,葶苈一分,石韦三分,瞿麦二分,赤硝十二分,桃仁二分,丹皮

  五分,乌扇三分,紫蒧三分,蜣螂六分,鼠妇三分,蜂窠四分,蟅虫五分。为末,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入鳖甲,煎化,取汁,入诸药中,煎为丸,梧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进三服。治病疟一月不差,结为癥瘕。以寒湿之邪,客于厥阴少阳之界,阴阳交争,寒热循环。本是小柴胡加桂姜证,久而不解,经气痞塞,结于胁下,而为癥瘕,名曰疟母。此疟邪埋根,不可不急治之也。鳖甲行厥阴而消癥瘕,半夏降阳明而松痞结,柴胡、黄芩,清泻少阳之表热,人

  参、干姜,温补太阴之里寒,此小柴胡之法也。桂枝、胶、芍,疏肝而润风燥,此桂枝之法也。大黄、厚朴,泻胃而清郁烦,此承气之法也。葶苈、石韦、瞿麦、赤硝,利水而泄湿,丹皮、桃仁、乌扇、紫葳、蜣螂、鼠妇、蜂窠、蟅虫,破瘀血而消癥也。

  升麻鳖甲汤方在升麻。用之治阳毒、阴毒,以其排脓秽而行血瘀也。

  鳖甲化瘀凝,消癥瘕而排脓血,其诸主治,下奔豚,平肠痈,疗沙淋,治经漏,调腰痛,敷唇裂,收口疮不敛,消阴头肿痛。

  醋炙焦,研细用。

  紫葳

  味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专行瘀血,善消癥块。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行瘀而化癖也。

  紫葳酸寒通利,破瘀消癥,其诸主治,通经脉,止淋沥,除崩中,收带下,平酒齄,灭风刺,治癞风,疗阴疮。紫葳即凌霄花。

  蟅虫

  味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化瘀血,最补损伤。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癥瘕。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下瘀血汤方在大黄。用之治产后腹痛,内有瘀血。土瓜根散方在土瓜根。用之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以其消癥而破瘀也。

  蟅虫咸寒疏利,专破癥瘀,兼补伤损。其诸主治,疗折伤,续筋骨。

  炒枯存性,研细用。

  蜣螂

  味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癥瘕,能开燥结。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破癥而开结也。炒枯存性,研细用。

  鼠妇

  味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通经脉,能化癥瘕。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破血而消坚也。炒枯存性,研细用。鼠妇,湿生虫,在砖石下,形如蠹鱼1。

  蜂窠

  味咸,入足厥阴肝经。能化结硬,善破坚积。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消结而破坚也。

  炒枯存性,研细用。

  1蠹鱼,虫名,常蛀食衣巾书帙。《长庆集伤唐衢》:今日开荚看,蠹鱼损文字。"

  长沙药解卷二虻虫

  虻虫

  味甘,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瘀血,能化宿癥。

  《金匮》抵当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血结膀胱,少腹硬满。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以其破瘀而消癥也。

  虻虫苦寒,专破浮结之血,最堕胎孕。

  炒枯,去翅足,研细用。

  水蛭

  味咸、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积血,能化坚癥。

  《金匮》抵当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血结膀胱,少腹硬满。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以其破坚而化积也。

  水蛭咸寒,善下沉积之血,最堕胎孕。

  炒枯存性,研细用。

  蛴螬

  味咸,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能化瘀血,最消癥块。

  《金匮》大黄蟅虫丸方在大黄。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以其破瘀而化积也。

  炒枯存性,研细用。

  蜘蛛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能消偏坠,善治狐疝。

  《金匮》蜘蛛散,蜘蛛十四枚,桂枝半两。为散,取八分匙吧,饮和。日再服。治狐疝,偏坠有大小,时时上下。以水寒木陷,气郁为肿。出入无常,状如妖狐。蜘蛛破瘀而消肿,桂枝疏木而升陷也。

  炒枯存性,研细用。

  51

  雄黄长沙药解卷二

  雄黄

  味苦,入足厥阴肝经。燥湿行瘀,医疮杀虫。

  《金匮》雄黄散,雄黄,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熏肛门。治狐惑蚀于肛者。以土湿木陷,郁而生热,化生虫匿虫,蚀于肛门,雄黄杀虫而医疮也。

  升麻鳖甲汤方在升麻。用之治阳毒、阴毒,以其消毒而散瘀也。

  胸行燥湿杀虫,善治诸疮。其诸主治,消肿痛,治疮疡,化瘀血,破癥块,止泄痢,续折伤,避邪魔,驱虫蛇。

  铅丹

  味辛,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降摄神魂,镇安惊悸。

  《伤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在龙骨。用之治少阳伤寒,胸满烦惊,以其降逆而敛魂也。

  铅丹沉重降敛,宁神魂而安惊悸。其诸主治,疗疮疡,去翳膜。

  铅粉

  味辛,入足厥阴肝经。善止泄利,能杀蛔虫。

  《伤寒》猪肤汤方在猪肤。用之治少阴病,下利咽痛。以其止利而医疮也。甘草粉蜜汤方在甘草。用之治蛔虫,吐涎心痛,以其燥湿而杀虫也。

  铅粉燥涩之性,能杀虫匿虫而止滑溏。其诸主治,止诸血,疗诸疮,续折伤,染须发。

  黄芪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金匮》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治黄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柏叶,脉自沉者。以汗出入水,水从窍入,淫泆于经络之间,阻其卫气,壅而为肿。卫气不行,遏其营血,郁而为热,脾为己土,肌肉司焉,水气浸淫,肌肉滋湿,营行经络之中,遏于湿土之内,郁热熏蒸,化而为黄。营秉肝气,而肝司五色,入脾为黄,营热蒸发,卫不能闭,则开其皮毛,泄为黄汗,缘营血闭遏,而木郁风动,行其疏泄之令也。风热消烁,津液耗伤,是以发渴。木气遏陷,不得升达,是以脉沉。黄芪走皮毛而行卫郁,桂枝走经络而达营郁,芍药、苦酒,泻营热而清风木也。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芪二两。治黄汗,两胫自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重,烦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以水在经络,下注关节,外阻卫阳而内遏营阴。营遏木陷,温气沦郁,内热不宣,故两胫自冷。风木郁勃,经

  络鼓荡,故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湿淫外束,故疼重烦躁。木陷而郁于湿土,故小便不利。风升而开其孔窍,故腰以上汗出。水谷未消,中气满胀,营愈郁而热愈发,故食已则汗。

  暮而卫气入阴,为营气所阻,不得内敛。故外泄皮毛而为盗汗。营热郁隆,不为汗减,热蒸血败,不能外华皮腠,久而肌肤枯涩,必至甲错。血肉腐溃,必生恶疮。甘、枣、生姜,补宣中气,芍药泻营热而清风木,桂枝达营气之郁,黄芪行卫气之郁,助以热粥而发微汗,经热

  自随汗泄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1,治血痹,身体不仁,状如风痹,脉尺寸关上俱微,尺中小紧。以疲劳汗出,气蒸血沸之时,安卧而被微风,皮毛束闭,营血凝涩,卫气郁遏,渐生麻痹。营卫阻梗,不能煦濡肌肉,久而枯槁无知,遂以不仁。营卫不行,经络无气,故尺寸关上俱微。营遏木陷,郁动水内,而不能上达,故尺中小紧。大枣、芍药,滋营血而清风木,姜、桂、黄芪,宣营卫而行瘀涩,倍生姜者,通经而开痹也。

  1枚,原脱,据集成本、石印本补

  薯蓣长沙药解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正文共4章·本卷共85149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