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三门
幼幼新书
凡十三门
作者:南宋·刘昉  |  字数:14506  |  更新时间:2023-01-01 20:52:33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千金》论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诗》有∶厥初生民。《传》云∶声子生隐公。此之一义,即是从微至着,自少及长,人情共见,不待经史。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然小儿气势微弱,医士欲留心救疗,立功差难。今之学人,多不存意。良由婴儿在于襁褓之内,乳气腥臊,医者操行英雄,讵肯瞻视。静而言之,可为太息者矣。《短剧方》云∶《圣惠》云∶(《短剧》曰黄帝言。)凡人年六岁以上为小,十六以上为少,(《巢源》、《外台》作十八以上为少。)三十以上为壮,(《巢源》、《外台》作二十以上为壮。)五十以上为老,其六岁以下经所不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也。中古有巫妨《巢源》作巫方者,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焉。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齐有徐王者,亦有《小儿方》三卷。故今之学人,颇得传授。然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于少小,详其方意,不甚深细,少有可采,未为至秘。令博撰诸家及自经用有效者,以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夭之祸也。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千金》∶小儿之病与大人不殊,唯用药有多少为异。其惊痫、客忤、解颅、不行等八、九篇,合为一卷。

  自余下痢等方,并散在诸篇中,可披而得也。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葛稚川《肘后方》载鹿鸣山续古序云∶观夫古方药品分两,灸穴分寸不类者,盖古今人体大小或异,脏腑血脉亦有差焉,请以意酌量。药品分两,古序已明,取所服多少配之。或一分为两,或一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如中卷末紫丸方,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四十粒,杏仁五十枚。小儿服一麻子,百日者一小豆且多矣。

  若两用二铢四 ,巴豆四粒,杏仁五枚,可疗十数小儿,此其类也。灸之分寸,取其人左、右中指中节可也。

  其使有毒野狼虎性药,乃急救性命者也。或遇发毒,急掘地作小坑,以水令满、熟搅稍澄,饮水自解,名为地浆。

  特加是说于品题之后尔。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外台秘要》∶凡人有少病,若似不如平常,则须早道。若隐忍不疗,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叙调理小儿第五

  《婴童宝鉴》云∶夫人禀阴阳二气,生疾病于三焦,然冠壮易明,童幼难治。黄帝云∶吾不能察其幼小者,为别是一家调理耳。此不在《黄帝图经》之论也。(黄帝与岐伯撰《素问》,只说大人十二经脉,即不说小儿。

  黄帝云∶吾不察其少小,赖国有巫方,虽以不经可知天寿之要。)又云∶小儿如水中之泡,草头之露者,以表用药,无令造次焉。为小儿脏腑娇嫩,血气懦弱,肌体不密,精神未备,故称不易医也。或云∶初生者曰婴儿,三岁者曰小儿,十岁者曰童子。大小各异,且不可概而用药也。必明消息形候,审定生死,察病患之浅深,知药性之寒温,乃一世之良工矣。

  叙修合药第六

  《婴童宝鉴》云∶凡修合药饵,切要分别州土,深晓好恶,明辨真伪。然后精细洁净,炮、 炙、爆,一一都了。乃根据方分两,仔细秤定,始可合和。又合和之际,当须用不津器盛药,勿令尝嗅。(《太平圣惠方》云∶不可众鼻嗅之,众口尝之,恐损药精气,用之无灵效耳。)又不可全用古方,恐分两差误。今之与古,风俗尚乃不同,岂得更用古方之分两也。今时医人,修合小儿药物,惟少是妙,故别立圭则,以表今时。凡古用一刀圭者,即今用一钱匕。(一钱匕者,以钱满抄一钱末也。)或云∶一钱重者,是等秤之一钱也。明此二说,更无疑焉。夫秤二钱半为一分,四分为一两,但根据此修合,必无差误。(为小儿脏腑与大人不同,故立此一篇耳。)

  叙用药第七

  《万全方》论小儿用药法∶经言∶六岁以下为小儿。然小儿与大人异疗者,以有撮口,急、慢惊忤,疳、痫等候,当须别为方论。余病与大人不殊。诸方散在卷中,亦可兼取,详而用之。(如吐泻、伤风、伤寒之类,受病一同大人,并取同用之。)然小儿纯阳,病则热多冷少,其药宜少冷于大人为得。其有用温药处,当以意减损之;(如水泻、白痢、胃冷之类,亦用温药也。)若丸散用之,亦在医者裁酌。一月以内可与百日同,周岁可与二岁同,三岁可与四岁同,五岁可与六岁同。同者谓同其多少为一服,虽然大约如此,更详其疾之轻重而增减之。孙思邈言龙胆、调中二汤云∶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以五合分三服。恐五合未得,自斟酌。上此二方,准一日以上,四十日以来儿方法具此,后欲处方者,宜一准此为率,乃至五、六岁,皆节次加减之,不烦重述。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秘要指迷》论贵贱云∶天地之性人为贵。气清者贤,气浊者愚。乃受父母胎气,既能成人。初生曰婴儿,周岁曰孩儿,三岁曰小儿。况婴儿之病难晓,用药与大人不同,故婴孩受气血弱,不可吐泻。所谓病轻药重,反受其殃,人命既绝,不可再生。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惠眼观证》云∶凡生下一七至襁褓内及一岁皆谓之牙儿。二岁曰婴儿,三岁曰奶童,四岁曰奶腥,五岁曰孩儿,六岁曰小儿。自一岁至十五岁,皆以小方脉治。

  论初受气第十

  《圣济经》原化篇。孕元立本章曰∶有泰初,有泰始。浑沦一判,既见气矣,故曰泰初;既立形矣,故曰泰始。气初形始,天地相因,生生化化,品物彰矣。故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有生之初,虽阳予之正,育而充之必阴为之主。因形移易,日改月化,无非坤道之代终也。谓之妊,阳既受始,阴壬之也。

  谓之胞,已为正阳,阴包之也。谓之胚,未成为器,犹之坯也。谓之胎,既食于母,为口以也。若娠则以时动也,若怀则以身根据也。天之德,地之气,阴阳之至和,相与流薄于一体。惟能顺时数,谨人事,勿动而伤,则生育之道得矣。观四序之运,生、长、收、藏,贷出万有,仪则咸备。而天地之气未始或亏者,盖阴阳相养以相济也。昧者曾不知此,乃欲拂自然之理,谬为求息之术。方且推生克于五行,蕲补养于药石,以伪胜真,以人助天,虽或有子,孕而不育,育而不寿者众矣。昔人论年老有子者,男不过尽八八,女不尽七七,则知气血在人固自有量,夫岂能逃阴阳之至数哉。

  《圣济经》原化篇。藏真赋序章曰∶水、木、火、土、金为序者,以其相生有母子之道也。水、火、金、木、土为序者,以其相克有夫妇之义也。相生所以相继,相克所以相治。维人禀生,命门肇乎。始胎之后,未有不相克以成者。原自乾坤交遇于亥,一阳始壬于西北。壬为阳水,合丁之阴火而生丙。丙为阳火,合辛之阴金而生庚。庚为阳金,合乙之阴木而生甲。甲为阳木,合己之阴土而生戊。戊为阳土,合癸之阴水而生壬。兹夫妇之义,化毓妙理由是出焉。方其壬之兆怀命门,初具有命门,然后生心,心主血,法丁之生丙也。有心,然后生肺,肺生皮毛,法辛之生庚也。有肺,然后生肝,肝生筋,法乙之生甲也。有肝,然后生脾,脾生肉,法己之生戊也。有脾,然后生肾,肾生骨髓,法癸之生壬也。有肾,则与命门合,而二数备矣。壬者,其一水一石之谓欤,此肾于五脏所以独耦。苟徒知在器有权与准,在物有龟与蛇,在色有赤与黑。而六口一水一石之道,是未达生化之妙。夫太一真精兆于水、立于石,故火之悍、金之坚、木之桡、土之和得以赅存诸中。其相克相治者,乃所以相成耶。犯人之形者,讵可一于相生相继,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析而推之,一月血凝,二月胚兆,三月阳神为魂,四月阴灵为魄,五月五行分五脏,六月六律定六腑;以之七精开窍,八景神具,宫室罗布,气足象成,靡不有自然之序。观妙之士,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了然胸次,无或逆施者,盖得其始生之序如此。

  《颅囟经》∶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尝览黄帝内传,王母金文,始演四叙二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黄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匮,密固《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洞,得而释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爰自精凝血室,儿感阳典;血入精宫,女随阴住。故以清气降而阳谷生,浊气升而阴井盛。此二者,二仪互换,五气相参。自睹元机,非贤莫趋。谓真阴错杂,使精血叙而成殃。阳发异端,感荣卫,合而有疾,遂使婴儿才养,惊候多生。庸愚不测始末,乱施攻疗,便致枉损婴儿。吁哉!吁哉!遂究古言,寻察端由,叙成疾目,曰《颅囟经》焉。真凭辩证,乃定生死,后学之流,审根据济矣。天和大清,降乘赤海,则谓真一。元气乘之,则母情光 ,荡漾炽然,是阳盛发阴,当妊其男也,六脉诸经皆举其阳证,所谓妊衰不胜脏气,则触忤而便伤。好胜而气劣,则母疾三、五月而发,皆随五脏。心脏干,而以口苦舌干;肺脏 而多涕发寒;肝脏邪,而服酸多睡;脾脏发,而呕逆恶食;肾脏困,而软弱无力。脏妊气平,则和而无苦,胎若劣而强得脏养,至生亦乃多疾。二仪纯阴之证,升杂真一者,谓阴盛阳,则父情博,妊当成女也,六脉诸经皆发阴证。若血盛气衰,则肥而劣气。若气盛血衰,则瘦而壮气。余脏妊之气皆同男说。孩儿子处母腹之内,时受化和之正气,分阴阳之纪纲。天地降灵,日月而化万物以生成。随其时变,大理情纯至一,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为脉,精血凝也。

  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净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脐姿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太一元真在头曰泥垣,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淘异万类,以静为源,是知慎终静远,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长生耳。故小儿之瘦 ,盖他人之过也。

  《千金》∶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千金翼》云∶五十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体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也。(《千金翼》云膝膑成。)若不能根据期者,必有不平之处。(《千金翼》与此皆同,异者笺注于下。)

  张涣论小儿初受气。经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父母气血和调,阳施阴化而成妊娠。全在其母忌慎调养,则令儿生下少疾易养。若初不忌慎,则儿无由得安。且婴儿在腹亦可辨男女,诊其母脉,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又母若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且妊娠一月、两月血脉行涩,其母勿食腥辛之物,居必静处。三、四月内形象渐成,无食姜、兔等物。五、六月内,勿食诸辛物等。七、八月内,勿食瓜果酸物之类。九、十月内忌食生冷一切动风痰物等。常须端心清虚,坐无斜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耳无邪听,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思虑,每见伛偻丑恶形容之人则避之,及不得往田野之间睹一切禽兽之类。盖母有所动,胎必感之。动、静、听、闻莫不随母。若不根据此法,则男女无由智能聪明,自多疾病难养,徒施汤药。又妊娠常须调适寒温,一切忌慎。才有小不调,便须服药去其疾病,益其气血,扶养胎气,则生儿强盛。切宜慎之。

  相寿命第十一

  《千金》相小儿寿命长短法∶

  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千金翼》以尻骨为膝骨。)掌骨不成者,能扶伏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髌骨不成者,能立而死。生身不收者,死。鱼口者,死。股间无生肉者,死。颐下破者,死。阴不起者,死。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相法甚博,略述十数条而已。

  儿初生额上有旋毛者,早贵妨父母。儿初生阴大而与身色同者,成人。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儿初生汗血者,多危不寿。儿初生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人。儿初生自开目者,不成人。

  儿初生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成人。儿初生发稀少者,强不听人。(《圣惠》云不听。)儿初生脐小者,不寿。儿初生早坐、早行、早语、早齿,生皆恶性,非佳人。儿初生头四破者,不成人。儿初生头毛不周匝者,不成人。啼声散,不成人。啼声深,不成人。汗不流,不成人。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常摇手足者,不成人。

  无此状候者,皆成人也。

  儿初生脐中无血者,好。卯下缝通达而黑者,寿;鲜白长大者,寿。

  论曰∶儿三岁以上,十岁以下,观其性气高下,即可知其夭寿。大略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则项托、颜面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琢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则杨修、孔融之流是也。由此观之,夭寿大略可知也。亦犹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荣,终于年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千金翼》相小儿寿命并同。)

  《联珠论》云∶凡小儿未满岁以前,五不成医。

  掌骨不成而不能匍匐,必死。枕骨不成而不能言语,必死。膝骨不成而不能移步,必死。胯骨不成而不能动坐,必死。尻骨不成而不能行立,必死。

  上以上不足之疾,并是父母已过之疾也。

  三关锦纹第十二

  《仙人水鉴》小儿脉经要诀云∶夫小儿托质胎,胎成形,血气诞生之后,三岁之间,十旬之内,荣卫未调,筋骨轻软,肠胃微细,凡于动静,易获惊伤,致于夭亡,得不伤哉。余着书之暇,留心医术,措意诸方,编成小儿疾候之源,成一家径捷之说。三关之脉,取类而歌;五脏之疾,穷太而脉。目曰《小儿脉经要诀》。贻于后代,深可指迷耳。

  《脉形论》∶夫小儿手之第二指,指有三节,脉之形出其上也。近虎口之位,号曰风关,其次曰气关,在其指端曰命关。凡有疾,当视其三关上之脉形。察其病焉,可以三关断之。指,左手指也。

  脉形图(与翰林待诏杨大邺法同,少异者各注于下。)

  脉形图一(图缺)

  风关脉是惊,传心脏。

  气关脉是疳,传肺脏。

  命关脉或通度三关,是肺风,慢惊不疗。

  风关慢惊,可医。(杨大邺云∶急惊亦治。)

  气关心疳,可医。

  命关难医。

  歌曰∶形如鱼刺物多惊,(《庄氏家传》及《朱氏家传》皆作形如鱼刺是初惊。遍体如汤面色青,或泻或狂宜此断,消症调气便惺惺。)

  脉形图二(图缺)

  风关水惊,亦医。

  气关疳入肺,亦医。(杨大邺云∶方不治。)

  命关及三关通度是慢惊形候也。下两关不断者难疗,单关者亦医。

  (杨大邺云∶悬针命关疳,过三关不治。)

  歌曰∶形似悬针泻痢多,水惊急疗便安和,(《庄氏家传》云∶水惊紫黑候安和。)受疾只因心脏起,三关通度是沉 。

  脉形图三(图缺)

  风关是肺脏惊。

  气关慢惊有虚积,亦医。

  命关疳气风,不疗。

  歌曰∶形如水字肺家惊,虚积相传面色青,膈上有食宜便取,(杨大邺云∶膈上有涎。)消症洗肺得安宁。

  脉形图四(图缺)

  风关肺风,亦医。

  气关慢惊风入肺,难疗。

  命关若有,不疗。

  歌曰∶形如乙字病传肝,眼慢惊啼泪不干,此病肺风传受得,(《庄氏家传》云∶此是肝脾传受得。)

  三关观候细详看。

  脉形图五(图缺)

  风关病伤肺,堪治。

  气关大肠有积。命关难治。

  歌曰∶形如曲虫疳积深,肺家有病肾乘心,患子若能医得好,(杨大邺云∶患儿急与消沉积。)良工须是获千金。

  脉形图六(图缺)

  风关肝疳,亦医。(杨大邺于此云∶风关肾有积,可治。)

  气关肺疳,亦医。(杨大邺云∶气关肺积,堪治。)

  命关不治。(杨大邺同。)

  歌曰∶形似环来肾受疳,好泥喜土作常餐,消症未遇良工药,取动方知体渐安。

  脉形图七(图缺)

  风关(杨大邺云∶风关若有肾有疳。)

  气关(杨大邺云∶气关疳蛔。)

  命关三关若有乱纹皆虫也。(杨大邺云∶命关不治,三关都有纹曲是虫。

  歌曰∶纹乱涎横虫在心,悲啼晓夜痛难禁,求神拜鬼浑无效,吃药安和莫吝金。

  脉形图八(图缺)

  风关。气关。

  命关(三关都过有积,命关独有不治。面上及身上有者便是流米,死候不疗。)

  歌曰∶流珠死候不须医,更看三关在所推,风气得之犹可治,命纹有此死何疑。

  《仙人水鉴》八脉主病歌∶

  形如鱼刺物惊瘥,形似悬针泻痢多,水字肺惊症见甚,乙知肝积要调和。

  又歌∶形似曲虫疳患久,如环肾积细详看,逢纹乱后知虫犯,流米通身莫望安。

  《仙人水鉴》虎口脉色相应歌∶

  虎口脉青同面上,心头有热水惊来,飞禽四足将禽断,(禽为火,其色赤。虎口一脉若赤,应面上有赤,是飞禽四足惊也。脉乱须逢打扑灾。)

  茅先生论小儿如小可患,要看虎口及三关脉时,如丹红色是伤寒及食猛发壮热;如红色夹青色是惊;如紫青色是腹肚不和;如紫黑色是腹中冷,或泻、或痢,此是气关也。如小儿风关受色与前面同,欲丹紫色,若其患甚,即其色如黑必死也。如命关受色被虎口内一带,色去丹红犹通治,若紫色及黑色死也。(看茅先生似以第一关为气关,第二关却为风关,与其他名字不同。然断病则一,虽不同何害。)大凡小儿三关脉,赤来上风关时甚也,上命关时死也。第一且要看太冲脉,动时即吉,不动即千万死。更看阴阳二部脉,如来沉慢时死,如来猛犹尚通治。

  《婴童宝鉴》辨三关锦纹云∶手鱼际白肉上有脉可候∶黑脉起者痫,赤者热,青大者寒,青小者平。手第二指间脉可候∶青脉为四足惊,黑脉为水惊,(或云沐浴着。)赤脉为人惊。(或云火惊。)微见者为风盛,纹曲者为食伤。脉小而短者为平,脉大而长者为重,出节者不治。

  翰林待诏杨大邺看小儿脉法云∶夫小儿脉见红赤色在节内,如细鱼肠大者,即风热盛也。若见脉微红者,即风热也。若见微红半青者,是惊积风热也。若见脉青色在指节内如鱼肠大者,即惊候也。若见脉青色在指节内如练据,两头大中心细者,即急惊痫风候。若见脉如前,青色过节三、二分以来,如曲鳝伸缩来去者,即慢惊风候。若见脉前青中当两伴半青红者,即急惊候也。若见脉白色在节,似细鱼肠大者,此伤脾泻也。若见前白色在节内,半白半红、半赤色者,即伤寒候也。若见阴阳候脉息过节二、三分以来,如曲鳝缩来缩去者,即是伤寒,被人将药取动,此无辜疾,必死候也。见脉色白色过节二、三分以来,即脾泄泻也。若见伤寒候脉息当节中心者,即无辜之疾,此日久也。七、九、十一日以上,如见本伤寒者,只一、三、五月医得。若见前白色、青红色在节内,似细鱼肠大者,脾胃不顺。脉白色在节内,即惊 风也。大凡见小儿脉黄色必死,如脉过节者,为死候也。

  杨大邺又定小儿生死三关诀∶手上青纹现,情知四足惊,黑因遭水扑,赤是大人惊,内隐连风急,纹弯食上寻,但看叉手处,方始验真形。

  又内八片锦∶青色小大曲,水火飞禽扑,黑花小大曲,人鬼并四足,赤色小大曲,米面并鱼肉,若是红丝见,慢脾惊作毒。

  又诀∶虎口见纹青,多应四足惊,赤色水兼扑,黑是外人惊,脉沉症宿乳,纹弯食上寻,浑身虽壮热,耳冷痘还生。

  又外八片锦∶孩儿生下月余间,左男右女辨根源,若有紫纹胎惊气,青色原胎气不全,赤色有惊因水得,一二三岁两边看。

  又诀∶若过一关长一米,二米便是惊扑起,传到第一中节时,便是惊扑皆一齐,似出不出纹隐隐,惊传脏内紫微显,青色惊病方入脾,此是慢脾无可疑。

  《飞仙论》小儿指节候云∶凡看小儿指节,从虎口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脉见或青或紫,或红或淡、或黑有纹如锦一直者,是奶伤脾及热惊发。左右手指皆有者是惊与积齐发,有三条∶或散是肺生风痰,或 鸣者。青是伤寒主嗽。如红大主泻,有黑相兼主有痢,红多赤痢,黑多白痢,有紫相兼加渴是虚也。

  歌曰∶左手三关现锦纹,定伤脾胃热和惊,右同左样双纹起,食积惊伤是本形,纹头又着三叉样,肺热风涎夜作声,有青却是伤寒候,若只纹红泻欲生。

  《宝童方》看小儿虎口云∶自虎口一节至二节脉,或青、或黄、或黑,有纹如锦一直者,是奶食伤脾及发惊,左右手是一样。惊与积齐发有三条∶成线,是肺生风痰,或似 鸣。有青是伤风咳嗽。如红主泻,红黑相兼主有痢,黑多主赤痢;有紫相兼主泻,此候虚也。

  歌曰∶纹生左手锦纹形,定是伤脾及热惊。右有双纹如左样,痢伤惊泻一齐生。纹头有似三叉样,肺热风生哭不停,有青却是伤寒候,只有通红是泻生。

  小儿非时将手摸胫,七日遇心王必死,心王子午时。

  虎口纹形∶

  纹如鱼刺骨者图(图缺)是因惊着。

  歌曰∶纹如鱼刺是初惊,红色须知病在心,若遇黑时连肾脉,更宜详审究元因。

  纹如水字图(图缺)是夹惊伤寒。

  歌曰∶纹黑惊传入肾囊,青黄脾脏受灾殃,夹惊伤寒红赤色,镇心解表要相当。

  纹如一字图(图缺)是吃食并惊有积候。

  歌曰∶纹弯食上有乖时,传受风邪入在脾,若黑之时休整疗,遥知大命已倾危。

  纹如环子图(图缺)是有惊涎入肺。

  歌曰∶惊风入肺少人知,八锦纹中仔细推,环子作纹如面白,涎声潮响急须医。

  纹如曲虫图(图缺)是惊入肝。

  歌曰∶曲虫纹是病传肝,外证分明仔细看,符药一时交并服,何忧此患不能安。

  纹如鱼钩图(图缺)是惊风在膈上。

  歌曰∶膈上惊风入肺中,病患遭热又生风,凉肌解膈兼开胃,次镇心田病乃通。

  纹如悬针图(图缺)有惊在心。

  歌曰∶惊传心脏积因多,壮热通身气不和,此患却称天 病,缓若医持不奈何。

  纹如乱字图(图缺)是脾生疳虫。

  歌曰∶虫乱纵横总在脾,泻痢频生更恶啼,亦有筋皮干卷缩,用心调理莫延迟。

  纹如流珠···是死候,苦风气,不可下药。

  歌曰∶流珠忽睹在三关,孩子相辞命已难,医者返魂求妙药,虽逢扁鹊也应闲。

  《宝童方》论三关锦纹歌∶

  孩子生下才过月,有病如何为人说。男左女右虎口中,若有紫纹是惊热,青色成胎气未全,亦本惊生搐有涎。赤色必然经数日,或惊水火病相连。孩儿一 至两 ,虎口更交开掌握。若生米粒过初关,并是有惊防眼阖。若过一节至两节,便与积惊同一说。似出不出隐隐纹,此号应传脾脏结。若紫之时实难疗,青紫有惊入脾窍。此时呼作慢脾风,好手医人急医疗。若逢红色但宽心,下药之时却神妙。脉出三关连指面,孩儿死候还须见。不拘颜色赤白红,万死一生休愤怨。

  《保生论》三关锦纹∶小儿三岁以前,若有患须看虎口脉,次指表节为命关,次气关,次风关。古人所谓初得风关病,犹可传入气,命定难陈是也。

  脉一直者惊,(与治惊。)曲里者是伤寒,(与解汗。)曲外者伤食有积。(与下积。)

  小儿生未满五百七十六日须看锦纹∶

  命关(三脉过者死。)

  气关(二脉见病渐深。)

  风关(一脉见初得病。)

  一、风关易治。

  二、气关病深。

  三、命关死候。

  图(图缺)

  当于第二指三节上辨之。

  歌曰∶指上青纹起,情知四足惊,(青色主猪、犬、羊、马惊。)黑还因水扑,(风雨师巫喷水洗浴惊。)

  赤色是人惊。(并撮摸着。)

  内曲伤寒甚,弯前食上蒸,紫纹多泻痢,(并有热。)黄色主雷惊(鼓声一同)。但看叉手处,方显病真形。

  《庄氏家传》小儿看候外八片锦中云∶气急风还急,纹弯食已停。

  又小儿三关候∶三关青是四足惊,三关赤是水惊,三关黑是人惊。有此通度三关脉候是极惊之候,必死。

  余外并可医治。

  脉曲向里者图(图缺)是气疳。

  脉曲向外者图(图缺)是风疳。

  脉斜向右者图(图缺)是伤寒身热不食。

  脉斜向左者图(图缺)是伤寒身热不食。

  双勾脉者图(图缺)是伤寒。

  脉三曲如长虫图(图缺)是伤硬物。

  脉两曲如钩图(图缺)是伤冷。

  脉一头如 (又有脚者)图(图缺)是伤冷。

  面上有此点子图(图缺)并是再发之候。

  头面肚上(有大脉并青筋图(图缺))并是食毒(惊积难疗。)

  脉如乱虫图(图缺)是常疳,亦有虫疳。

  蛔、食、积之疳,治之必瘥。凡脉不足、细者,并是风气,但消疳,然后取虫,肥孩儿为效。

  又三关锦纹云∶风关上有黑纹主痫疾,赤纹主热,青纹紧小微受冷邪,青纹大者主寒邪。气关纹现是疳候,传肺赤青色,紫主疳积。命关脉现者主急慢惊风,难治。三关脉通者死。

  图(图缺)风关青如鱼刺易治,是初惊候,黑色难治。气关青如鱼刺主疳劳,身热,易治。命关青如鱼刺主虚,风邪传脾,难治。

  图(图缺)风关青黑色如悬针,青主水惊。气关赤如悬针主疳兼肺脏积热。命关有此凡五色皆是死候。三关通度如悬针者主慢惊风,难治。

  图(图缺)风关如水字,主惊风入肺,咳嗽面赤。气关如水字,主膈上有涎并虚积停滞。

  命关如水字,主惊风疳极夹惊候。不拘五色,三关通度者不治。

  图(图缺)风关如乙字,主肝脏惊风,易治。气关如乙字,主惊风。命关如乙字,青黑色主慢脾,难治。

  图(图缺)风关如曲虫者,疳病,积聚胸前如横排算子,肚皮似吹起猪 。气关如曲虫,主大肠秽积。命关如曲虫,主心脏传肝,难治。

  图(图缺)风关如环,主脾脏疳有积聚。气关如环。主疳入胃,吐逆不治。命关如环,难治。

  图(图缺)此纹若在风、气二关易治。若在命关通度,难治。

  图(图缺)此纹在手上,或在面上,或在左右脸边,皆是死候。

  又要括∶鱼刺初惊候,悬针泻痢多,水纹惊肺积,乙字是肝讹,虫曲疳将甚,如环肾有蹉,乱纹虫已极,珠现作沉 。

  又别本外八锦纹∶

  第一图(图缺)指间鱼刺动,隐隐类虫行,此病从心得,先因四足惊。

  第二图(图缺)白轮青黑现,手指若悬针,内外皆相应,儿惊病已侵。

  第三图(图缺)虎口团成曲,因惊或感风,热生由病乳,神乱脸仍红。

  第四图(图缺)上吐多频并,翻肠泻若倾,指纹端似乙,有湿在中停。

  第五图(图缺)摇头时拱手,热极意昏沉,赤黑纹如现,因人自外惊。

  第六图(图缺)内隐风还盛,沉 目不开,都缘因喜怒,到此有 灾。

  第七图(图缺)赤脉过三节,仍加囟似痈,纵多神妙药,此病也难攻。

  第八图(图缺)频因惊扑着,啼叫没时休,乱纹三节现,无病也堪忧。

  又内八锦纹∶

  图(图缺)鱼刺脉,初惊候。风关惊风,痰积,可治。气关积滞,可治。命关不治。

  图(图缺)悬针脉,主泻痢。风关水惊,可治。气关疳在肺,不治。命关肺疳。三关通度,惊风不治。

  图(图缺)水字脉,肺家有惊积。风关肺脏惊积,气关惊,命关慢惊,疳风,不治。

  图(图缺)乙字脉,肝气有伤。风关肺风不治。气关惊风入肺不治。命关不治。

  图(图缺)曲虫脉,疳盛有积。风关肝疳伤脾。气关大肠受积,脉粗不可治。命关不直者,可治。

  图(图缺)如环脉,肾家有积。风关疳病有积。气关大肠受积。命关不治。

  图(图缺)乱纹脉,虫在心,其脉乱三关,虫咬心肺。初因热,赤脚连连,赤紫定为惊。

  更加赤色,食软硬,睡里惊。乱纹三关可治,小儿肾有积也。

  图(图缺)流珠脉,死或沉 ,指上有黑点子,伏积在命关死。若是赤点,或在风关,可与下涎取积。

  又歌曰∶曲内惊风紧,曲外是食症,因此多般吐,乳食不相应。

  长沙医者毛彬传惊八片锦∶

  虎口开时赤星现,双睛翻后卒难辨,定是人惊风入心,手足抽牵无定限。

  虎口开时见黑星,囟门肿起及成坑,定知四足曾惊着,面上时扪手不停。

  虎口开时带白色,小儿病是水惊得,口眼同开鼻作声,身上汗珠益流出。

  虎口开时青色交,唇青相应又胸高,只缘飞鸟来惊着,小腹膨 气转牢。

  虎口开时赤色长,看天仰面牙齿当,小儿高处曾经扑,面黑还兼手带黄。

  虎口开时带黄色,孩儿两处曾惊吓,作声开口汗常干,项黑须防被灾厄。

  虎口中心色带红,儿惊因水遂生风,鼻中出气多开口,目直身强劲似弓。

  虎口纹生出外停,若逢此候号胎惊,不论红赤并青黑,逢此之时命必倾。

  脉法第十三

  《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脉候未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亦三至;呼吸定息六至,此为无患矣。所言定息,呼气也出,吸气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平和也。得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瘥矣。如此七至以上即为有气,或脉浮如弓之张弦,此为有风,并可根据后方合药治之。或七至以下,此为冷候,亦宜根据后方合药疗之。或诊候取平和,或而不见,深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为神鬼之病,且合求祟,续宜使药,或桃、柳枝汤法煎饮子。为使一两颗桃心。

  《颅囟经》又云∶孩子脉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

  《千金翼》∶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也。小儿四、五岁者,脉自疾 ,呼吸八至也。

  尺寸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小儿脉沉者,乳不消也。小儿脉弦急者,客忤气也。

  王叔和小儿生死候歌∶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病源》小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乳母忽遽以乳饮之,其气逆上,乳不得下,停滞胸膈,则胸满气急令儿呕逆。又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捻除之,仍以饮之,冷乳入腹与胃相逆,则腹胀满痛,气息喘急,亦令呕逆。又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客于皮肤腠理,传于血气,入于胃则腹胀而吐逆也。凡如此变坏之乳,非有冷吐逆,肠虚入胃则为痢矣。)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即是不消乳。(小儿脉弦主风邪气,脉缓即气不消。)紧数细快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小儿脉紧与形相称也,虚濡亦生虚邪惊风也。)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下痢脉浮大者,死形与脉相反也。)

  《圣惠》辨小儿脉法∶夫小儿脉,三岁以上五岁以下可看候,然与大人有异,呼吸八至是其常也,九至者病,十至者困。小儿脉紧者必风痫也。脉沉者乳不消,脉弦急者为客忤。脉沉数者骨间有冷。脉浮而数乳痫风热。脉紧而弦腹痛,脉弦而数乳热五脏壅。脉牢而实大肠秘涩。脉乍短、乍长、乍大、乍小不等者有祟。小儿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出,不欲食乳,食乳即吐逆,不可用药,必自瘥矣。小儿病困,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不可治。小儿久下病痢,脉浮而腹痛者,不可治。小儿有病,胸陷,口唇干,目直,口中气冷,头低,卧不举身,手足垂软,身体强直,掌中冷,皆不可治。

  茅先生辨小儿五脏本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

  又辨小儿四季受脉∶小儿脉数,热病脉洪,泻痢沉细,风疾弦紧,气疾脉洪。头痛,寸急数;水藏急数,小便频滴冷痛;脾浮洪,胃中有气块,不思饮食。

  上前件脉法,各有声出看,各受本候浅深。其小儿合阴阳二部脉,将竞骨为中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

  阳得阴脉死,阴得阳脉亦如之。六岁以前,第一看太冲脉及看形色,并看虎口及三关脉。六岁以后方可看阴阳二部脉,即根据前法。小儿无脉至数,如看前来迟及不动即死候。虎口及三关脉若迭起来黑色,死候不治。太冲脉不动,亦死。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一见生死诀∶

  幼童脉气辩何形,(《水鉴》先生曰∶小儿虽受阴阳二气成其形状,气尚未周,何言有脉。直至变蒸候尽,阴阳气足方可看脉。其髫 之年,方生阴阳二气。圣人云∶男七岁曰髫,生其元阳之气。女八岁曰 ,其阴阳方成。故未满髫 之年呼为淳阳,若髫满后呼为童儿,始可看脉。如身体俱盛,脉至一息六至为常人之脉,一息八至为热,九至风、五至虚、四至损、三至脱、二至死、十至必是疳痨、虚损,形容瘦劣。

  若或身肥,血色青白,一息十一、二至者,谓之虚,是风病死,是为脉乱。若一息十至六者,为脉不来,其人当令必死。迟若一息十一、二至者必死速,不满二日。何名为一息?一呼、一吸名为一息。呼吸者,即是出一气,入一气,谓之一息。其脉若指下未硬,隐指急大者是有积。若来微细即是冷,若虚轻紧即是热,时复一大即是惊,若大小不匀即是死候也。先生所论浮数为热,伏结为寒,沉细为冷,大小不匀为恶候。数者紧也,浮者轻也,伏者贴也,重手方见。结者乱也,沉者重没谓之沉。

  细者微也,大小不匀则是。或大或小而不匀是为气不生,其人必死也。)二十五种甚分明。(有二十五候,定其生死。)抱着遍身不温暖,(是血绝不 也。)四肢垂 哭鸦声,(四肢垂 者为胃绝也,胃主四肢,即绝不能管也,鸦声已解在形候门中。)啼哭无泪泻涎清,(是肝绝也。) 眉摘眼爪甲黑,(即是筋绝、筋痒,故摘其眉眼也。)泥坛肿起或为炕,(其囟门或肿或陷也。)将口咬人鱼口急,(即是两口角垂如鲫鱼吸水之状。)脚直肚大有青筋,(是筋绝不能收,脚肚胀即是气绝也。)上视以觑于高物,(目直故上视也。)长嘘出气黑文行,(气欲绝出而不回,黑文即血不 脉。)吃乳不收舌退场门,(吃乳不收则胃绝,舌退场门即是心绝。)唇不盖齿眼坑倾;(则是脾绝,脾主肌肉,外应于唇,脾绝则唇缩眼坑,倾亦属脾。)泻痢多变异 血,(则是心绝,心主血,心若绝则下血黑色臭。)偏搐似笑没心情。(一边搐也,虚笑不止,颜没其心情,此恶候也。)不论贵贱及男女,救疗十人无一生。(诸候并是难医者。)

  钱乙论小儿脉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婴童宝鉴》论脉候(指脉内候附∶)夫小儿三岁以上,七岁以下,其脉驶。一息七八至为平,八至以上至于十至者曰大过(其病为阳盛也,)下不及五至六至曰不足。(其病为阴盛也。)

  浮为风。(浮者阳,按之不足,轻手乃得,如葱管者,曰浮也。)沉为冷。(沉者阴,重手乃得,举指即无,行于骨下,曰沉也。)洪为热。(洪者,按之散大满部,状如浮者,曰洪。)微为寒。(微脉指下往来细如乱丝,重手即无,轻手乃得也。)紧为实。(亦曰痛。

  紧者如丝而急,按之有力曰紧也。)沉细为乳结。(亦为冷。言其脉细小而沉也。)弦数为疟。(脉弦如筝,通度带快。)弦急为客忤。(弦急,如新上之弦。)大小不匀为中恶。(言其脉或大或小,不根据其部也。)脉虚病亦虚。(虚脉轻手得之,重手即无也。曰虚,只因频下,脏腑即虚,亦因久泻也。)变蒸之脉寸口乱。(乱为大小不匀。)伏为气。(伏行筋中曰伏也。)

  左手寸无脉,心下痛,胸中热,时时呕,口中生疮,犹乳母食冷所兼,咳嗽,头有汗,寒热作,喉中哽塞作声。

  右手寸无脉者,短气、气逆,喉中咳噫,犹乳母出冲风露所为也。

  心脉满大,肝脉小急,并为痫、螈 之疾。凡寸脉但浮,直上直下,督脉连腰脊强不得俯仰。三部脉紧急,其痫可治。吐 ,浮者可治。弦急者气痛,中恶微者可治。弦紧牢强为症癖病,脉随其左右上见。三部脉沉为食乳不消化,缓亦同上。少阴脉数为疳淋,虚濡者,惊风邪气。脉如雀啄,若紧者风痫。伤寒脉洪者易理,微者难理。脉来浮大者,宜发汗。一投一止病,假令六投一止,六曰病也。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四季脉缓,各推其王相表里。若浮而见病,在表,属皮肤,在腑而为顺;阳脉沉,见病在里,属脏、骨髓,逆行阴之理也。脉在上,病在上,死生见焉。

  又论死脉∶伤寒身大热,体黄,脉沉细者死。中恶、脉紧细者死。黄胆、脉沉细,腹满者死。

  《惠眼观证》诊候诀∶凡疾患既重,次看脉息如何,当以一指在鱼际或太冲看。若是伤寒、急惊、疹痘之候,此为腑病,得浮洪即易安,沉细即难安。且与回阳两日至第三日再诊之,如得阳脉方许调理。然阳脉取之在轻手如捻葱管乃有,满部重按即无是也。若中慢惊、吐泻、疟痢之候,此为脏病,得沉细即易安,浮洪即难安。盖阴病脉行于内,不可行于外。凡一切病觉脉来三点大又三点细,此亦难治。大都小儿脉只看阳脉大,阴脉细,余不可验也。学人宜审详之。

  《保生论》∶小儿三岁以后或五百七十六日外,皆可诊两手脉,一指定三关。

  歌曰∶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风盛数因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浮为风。(秋得浮曰平和。)浮者,轻手来大,重手来细弱如按葱叶之状故曰浮。主小儿中风,伤风咳嗽,嚏喷,烦躁壮热,鼻流清涕,一身头面虚浮,下泄多,小便如粉,可与解表,甚者与出汗即愈。

  洪为热。(夏得洪曰平和。)洪者,轻手脉来大,重手脉来亦大,故曰洪。主小儿痫,发热,身生痈疖及瘰 ,喉闭囟肿,风热面赤,气喘,心脏有热,小便淋沥,频患赤痢。

  数因惊。(春得数曰平和。)数者,脉来小急,过数速疾故曰数。主小儿梦中咬齿惊掷,见人恐怖,夜多盗汗,白日多困,气粗不语,忽泻青粪。若得数脉乃生惊候,此乃惊气传膀胱,主小儿有疝偏坠。

  沉迟为虚冷。沉迟者,轻手按全不见,重手按至骨,脉来沉弱细小,故曰沉迟。主小儿脾胃虚冷,泄泻无时,呕逆不食。

  实有积。(冬得实曰平和。)实者,轻手脉不见,重手脉来大,故曰实。主小儿脏腑有积腹胀,面黄发立,小便如油,面仆地卧,频频吐食,腹内鸣响。又积不治,即成疳痨、丁奚、哺露候。若孩儿肥实者,宜与稍凉药取积,后补。若孩儿羸瘦,脏腑虚薄,可与性温药取积后补。

  凡小儿脉春数、夏洪、秋浮、冬实、脉来八至止者,皆平和之脉也。若脉来急如弓弦,脉来两动而止不见者,皆必死之脉也。

  《孔氏家传》王叔和经∶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诊小儿脉多雀斗,要以三部脉为主。

  若紧为风痫,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沉而数者骨间有热。

  《宝童方》中指脉法∶(孩儿五、七岁方诊中指脉。)孩儿五、七岁,五脏脉方现,中指两畔内,于中仔细看。

  左男右女专心记,左主脾肝心肾肺,右主热生惊气疳,女子背看各从类,欲察病源谁得知,脉洪大急来归内,此是伤寒病因热,洪大却慢伤脾气,迟细脾虚因取极,脉小急来肾虚致,疾在小肠凭药力,到此医人须用意。诊脉若来三两通,此为死候命须终,吸人指面如弓急,慢脾死候命将毕。

  翰林待诏杨大邺中指脉看死候法∶中指中间为动脉,医家莫便怀疑恻,此时风满四肢头,万卷千书医不得。

  别一本五指歌曰∶五指指节冷,惊来不可安。忽然中指热,决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疹痘有多般。女右男逢左,八片锦中看。

  《庄氏集》脉法歌∶小儿脉数多风热,沉伏原因乳食结,弦长必动肝肠风,弦数惊蛔四肢掣,洪浮胸中,似火烧,若兼肠痛好添愁,息数和平八九至,此个分明不必忧。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卷第一(求端探本)凡一门共1章·本卷共10513
卷第二(方书叙例)凡十三门共1章·本卷共14506
卷第三(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共1章·本卷共24286
卷第四(形初保者)凡二十二门共1章·本卷共14004
卷第五(初生有病)凡十七门共1章·本卷共13508
卷第六(禀受诸疾)凡十九门共1章·本卷共12397
卷第七(蒸忤 啼哭) 凡九门共1章·本卷共22242
卷第八(惊疾潮发)凡九门共1章·本卷共32984
卷第九(惊风急慢)凡三门共1章·本卷共40433
卷第十(惊 噤病)凡十二门共1章·本卷共26988
卷第十一(痫论候法)凡十二门共1章·本卷共24757
卷第十二(五痫异治)凡五门共1章·本卷共22617
卷第十三(胎风中风) 凡十门共1章·本卷共22900
卷第十四(身热等病)凡十一门共1章·本卷共31873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共1章·本卷共35798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共1章·本卷共24621
卷第十七(寒热疟瘴)凡二十二门共1章·本卷共20249
卷第十八(斑疹麻痘)凡十六门共1章·本卷共29090
卷第十九(诸热痰涎)凡十门共1章·本卷共24252
卷第二十(虚热蒸疸) 凡九门共1章·本卷共18534
卷第二十一(诸寒羸瘦)凡十六门共1章·本卷共22675
卷第二十二( 瘕积聚)凡十门共1章·本卷共36717
卷第二十三(五疳辨治)凡九门共1章·本卷共24785
卷第二十四(无辜疳)凡五门共1章·本卷共32461
卷第二十五(诸疳异证)凡十一门共1章·本卷共23294
卷第二十六(诸疳余证) 凡十五门共1章·本卷共15116
卷第二十七(吐哕霍乱 凡十二门)共1章·本卷共30198
卷第二十八(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共1章·本卷共26456
卷第二十九(滞痢赤白)凡十二门共1章·本卷共29663
卷第三十(血疾淋痔) 凡十九门共1章·本卷共51159
卷第三十一(三虫 疝) 凡九门共1章·本卷共18073
卷第三十二(水痰鬼持) 凡九门共1章·本卷共11522
卷第三十三(眼目耳鼻)凡二十四门共1章·本卷共28517
卷第三十四(口唇喉齿) 凡二十四门共1章·本卷共15613
卷第三十五(一切丹毒) (凡三十八门)共1章·本卷共14882
卷第三十六(痈疽瘰 )凡十一门共1章·本卷共18628
卷第三十七(疮 疥癣)凡十七门共1章·本卷共16991
卷第三十八(头疮冻痱)凡十八门共1章·本卷共15347
卷第三十九(鲠刺虫毒)凡十七门共1章·本卷共19849
卷第四十(论药叙方) 凡十五门共1章·本卷共5481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