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医学从众录
卷二
作者:清·陈修园  |  字数:10977  |  更新时间:2022-12-26 10:59:48

  咳嗽

  肺如华盖,司呼吸以覆脏腑。凡五脏六腑外受之邪气,必上干于肺而为咳嗽,此咳嗽之实证也;凡五脏六腑损伤之病气,亦上熏于肺,而为咳嗽,此咳嗽之虚证也。病源娄氏《纲目》,繁而难从。今照《景岳全书》,只以虚实分之,甚见简括。

  何谓实证?外受之邪,非寒邪即热邪也。表寒则脉浮,带弦带紧,头痛身痛,或鼻塞时流清涕。轻者六安煎,重者金沸草散,及小青龙汤主之。里寒者脉沉细,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细辛主之。热轻则脉洪而长,或浮数而有力,口渴面红,溺赤而短者,泻白散加减主之,重者竹叶石膏汤主之。寒热往来而咳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主之。

  六安煎(方见《三字经》)

  金沸草散旋复花(二钱)荆芥前胡麻黄白芍半夏(各一钱五分)甘草(一钱)

  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活人方》有茯苓、细辛,无麻黄、白芍)

  何谓虚证?咳嗽为痨伤之渐,非气虚即精虚也。气虚者,羸瘦怠倦,少食痰多,言微,脉微细,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主之。如干姜、五味、细辛、阿胶、半夏、二冬、二母、紫菀之类,随宜加入。精虚者,面色黯,口燥舌干,干咳痰稀气喘,腰膝酸痛,或面色浮红,昼轻夜重,脉浮数而虚。右尺脉弱者,八味丸;左尺脉弱者,六味丸。二方俱宜加入麦冬、五味、阿胶、胡桃之类,为标本同治之法。大抵气虚证是得之劳役饥饱过度,及思虑伤脾所致。气不化精,阳病必及于阴,精虚证是得之色欲过度,或先天不足。少年阳痿之人,精不化气,阴病必及于阳。

  感春温之气而咳嗽,宜加玉竹;感夏令暑气而咳嗽,宜加石膏、麦冬、五味之类;感秋令燥金之气而咳嗽,用喻嘉言清燥汤,神效;感冬寒之气而咳嗽,无汗宜金沸草散,有汗宜桂枝汤,加浓朴一钱五分、杏仁二钱、半夏一钱五分。又三焦虚嗽,宜温肺汤;中焦虚嗽,宜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下焦虚嗽,宜七味丸加五味;三焦俱虚,宜三才汤。

  喻嘉言清燥救肺汤治愤郁喘呕,郁痰加川贝母。

  三才汤天冬(二钱)熟地(三钱)人参(一钱)

  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君子汤六味丸八味丸(各见《时方》)

  温肺汤陈皮半夏酒芍干姜炙草(各一钱)杏仁(去皮尖)肉桂(或用桂枝)五味细辛(各五分)

  水煎服。(《仁斋方》有阿胶,无芍药)

  卷二咳嗽

  脉法

  浮紧属寒,浮缓属风,浮数属热,浮细属湿,浮涩属房劳,浮滑属痰。浮大者生,沉小者危。弦疾者胃气败。

  卷二咳嗽

  采《圣济》五脏诸咳嗽

  论云:《内经》谓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心咳之状,咳而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痛喉痹;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脾咳之状,咳而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五脏之咳,久而不已,乃传六腑;六腑之咳,《内经》论之详矣。

  杏子汤(《圣济》)

  治咳嗽昼减夜增,不得眠,食即吐逆。

  杏仁(去皮尖)半夏桑白皮白蒺藜百合麻黄(去根节)柴胡白石脂款冬花枳壳肉桂(去粗皮)紫菀旋复花川贝母(以上各五分)糯米(三钱)生姜(二片)水煎服。

  蛤蚧丸(《圣济》)

  治久咳嗽喘急。

  蛤蚧(一对,酥炙)半夏杏仁(去皮尖研,各一两)栝蒌(大者二枚去子取肉蒸饼)阿胶(蛤粉炒)人参(各五钱)青皮(去白,二钱五分)干姜(汤泡,二两)

  上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空心米汤送下二十丸。

  五灵脂汤(《圣济》)

  治肺咳及诸咳。

  五灵脂马兜铃(各一钱)人参五味炙甘草桑白皮陈皮杏仁(去皮尖,各五钱)生姜(二片)

  水煎空心温服。

  人参桔梗散(《圣济》)

  治心咳嗽,咽喉肿痛。

  人参(五分)桔梗(二钱)茯苓牛蒡子(炒,各一钱五分)炙甘草(七分)

  共为末,姜汤空心下(二钱,日三。)

  木乳散(《圣济》)

  治肝咳嗽,两胁下满。

  木乳(即皂荚树根皮,酥炙,三两)杏仁(去皮尖,研)贝母(去心,各三两)

  炙甘草(一两)

  共为细末。姜橘汤送下二钱。

  半夏陈皮汤(《圣济》)

  治脾咳嗽。

  半夏陈皮杏仁(去皮尖)赤茯苓柴胡麻黄(去根节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

  水煎,空心温服。

  四味散(《圣济》)

  治肾咳嗽。

  补骨脂(炙)牵牛子(半生半炒)杏仁(去皮尖,各一两)郁李仁(五钱)共研末。茶送下二钱。

  黄散(《圣济》)

  治大肠咳嗽。

  黄人参白茯苓桑白皮(各一钱)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滚汤下三钱。

  鹿角胶汤(《圣济》)

  治大肠咳嗽。

  鹿角胶杏仁(去皮尖)甘草半夏(姜汁炒)麻黄(去根节,各一钱)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温服。

  卷二

  痰饮

  王节斋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余又从而续之曰:“痰之成,气也,贮于肺。(俗云:治痰先治气,谓调其肺气,使之清肃下行也。又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此六语,堪为痰病之纲领。大抵脾肺分其虚实,肾脏辨其水火。肺实者,肺有邪也。若非寒邪,即火邪。寒邪,六安煎、小青龙汤。火邪,清肺饮、清燥救肺汤治之。

  肺虚者,本脏自虚,治节不行,而痰聚之。或从脾以治之,为扶土生金之法。或从肾以治之,为补子救母之法。盖肺,天也,脾,地也,地气上升,则天气下降。肺,天也,肾,水也,天体不连地而连水。《内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气也。脾土太过,气滞郁热而生痰,宜王节斋化痰丸主之。脾土不及,气虚不运,食少化迟而生痰者,宜六君子汤、理中汤加半夏、茯苓、枳实主之。肾具水火,赵养葵曰: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上泛滥为痰,是无火也,故用八味丸以补肾火。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豪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丸补水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也。然则有火之痰,与无火之痰,何以辨之,曰:无火者,纯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浊白沫为别耳。

  长孙男心典按:痰起于肾,而动于脾,聚于肺,分之则有上中下之殊,合之则一以贯之也。痰者,水也,治肾是使水归其壑,治脾是筑以防堤,治肺是导水必自高源也。

  化痰丸(方见《三字经》)

  王节斋曰: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然以之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此方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消凝结之痰,缓以治之。

  六味丸八味丸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各见《时方》)

  理中丸(方见《伤寒》)

  清肺饮贝母(去心)桔梗橘红茯苓甘草桑白皮杏仁水煎服。

  仲景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后人不明四饮之义,加留饮为五饮,不知留饮即痰饮也。)

  次男元犀按:仲景《金匮要略》,分辨详尽,方治神奇,学人宜细心体认。今为初学立法,难以语上,不得不俯以从时,而寻其简要,只四字可以蔽其义,曰:微甚虚实。微甚者,以病势而言;虚实者,以病患之身体而言也。

  饮之微者,小青龙驱之于外,真武汤镇之于内,再以倍术丸以燥之,五苓散以利之,桂苓术甘汤以化之,可以收功矣。饮之甚者,邪伏于背俞高处,内与中气相通,外与表气相接,故邪动即大队俱起,势如伏兵,此当表里并治,宜小青龙汤,又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治之。又当上下分治,喘不能息,气闭上也。宜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腹满肠间有水,气闭于下也,宜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如饮甚内痛,必用十枣汤之峻,方可捣其巢穴,此治饮之大略也。又当察其人之虚实,以为用药轻重缓急之准。

  叶天士曰:饮为阴邪,非离照当空,氛雾焉能退避。若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制,宜附子、人参、茯苓、大枣配生姜汁,除阴维阳为妙。

  次孙男心兰按:叶天士此论,为饮症之虚者而言。

  又仲师云:微饮气短,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此二句可为治虚饮之法。

  仲景治痰饮咳嗽诸方,列喘症门,宜细心研究。

  倍术丸白术(炒二两)桂心干姜(炒,各一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加至三十五丸,食前服。

  小青龙汤五苓散(方各见《伤寒》)

  木防己汤(方见《金匮》)

  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属虚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水邪实结,愈而复发。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从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

  肾气丸苓桂术甘汤治胸胁支满目眩,并治饮邪阻滞心肺之阳,令呼气短。

  甘遂半夏汤治饮邪流连不去,心下坚满。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坚以芍药之苦,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以相使,此苦坚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斯之谓欤?尤氏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白芍、白蜜不特安中。亦缓毒药耳。

  十枣汤治悬饮内痛,亦治支饮。

  大青龙汤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宜此凉发之。

  泽泻汤支饮虽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饮邪上乘清阳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眩黑也,宜此汤主之。

  浓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支饮原不中正,饮盛则偏者,不偏故直驱之从大便出。)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支饮不得息。

  小半夏汤(各方见《金匮》)

  治心下支饮,呕而不渴。

  茯苓饮(《外台》)

  治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人参白术(各一钱五分)枳实(一钱)橘皮(一钱二分五厘)生姜(二钱)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三因》白散(方见《三字经》)

  梨藕汁膏治痰嗽诸虚,奇验如神。

  梨汁藕粉萝卜汁生姜人乳白糖砂糖童便(各四两)

  将八味放瓷瓶内,用炭火熬煎至一斤为止,每日空心百滚汤调下四五钱,服完即愈,能常服则精神强健,永无虚损。

  款冬冰糖汤小儿吼嗽,并大人咳嗽方。

  款冬花(三钱)晶糖(五钱)

  将二味放茶壶内,泡汤当茶吃,自然渐愈。

  海浮石滑石散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并治大人等症。

  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四钱)薄荷(二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

  人参冬梨方治痰火骨蒸,吐血,不足之证,重十服八服即愈。

  人参天冬麦冬(各一钱五分)茯苓(五分)杏仁(二枚,去皮尖)红枣(二枚,去核)莲子(六枚,去皮心)人乳(二匙)白蜜(三匙)大甜梨(一个,削刀挖去心)

  将前药制碎,纳梨内,仍以梨盖盖之,用绵纸封固,饭上蒸熟,日间吃其药,临卧吃此梨。

  青黛蛤粉丸治咳嗽吐痰,面鼻发红者,一服即愈,其效如神。

  青黛(水飞极细,晒干,再研,用三四钱)蛤粉(三钱)

  二味炼蜜为丸,如指头大,临卧口噙三丸。

  枇杷蜜汤治痰火。

  用枇杷五十叶,去毛,水五十杯,煎至五六杯,再重汤炖至三四杯,每药三茶匙,冬蜜一茶匙调下。

  姜糖汤(各方见《种福堂》)

  治老人上气喘嗽,不得卧。

  生姜汁(五两)黑砂糖(四两)

  用水煎二十沸,时服半匙,渐渐咽之。

  五味子汤治伤燥,咳唾中有血,牵引胸胁痛,皮肤干枯。

  五味子(五分,研)桔梗甘草紫菀茸竹茹桑根皮续断(各一钱)生地(二钱)赤小豆(一撮)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长孙男心典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钱,囫囵不研,最能退热补肺,但有寒热往来忌之。去续断、赤豆、地黄,加葳蕤、门冬、干姜、细辛,亦妙。

  麦门冬汤(各见《千金》)

  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麦冬(二钱,去心)桔梗桑根皮半夏生地紫菀茸竹茹(各一钱)麻黄(七分,去根节)甘草(五分,炙)五味子(十粒,研)生姜(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卷二

  喘促

  喘症最重而难医。吾观庸医凡遇喘症,必投苏子降气汤一二剂;不愈,即用贞元饮治之;不愈,即加沉香、黑铅、磁石、牛膝之类。曰:吾遵景岳法施治,无如其病深弗效也。斯说也,倡之于某老医,今已传为成矩,诚可痛恨。余即以景岳之说正之。景岳曰:喘有虚实。

  实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风寒燥火怒气痰饮分别而治之。又曰: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降,劳动则甚,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论中未尝不以老弱久病,脾肺肾脏大虚,及血后汗后、妇人产后等症,胪列而分治之。其中不无语病者,盖未研究《伤寒论》、《金匮》之旨,而徒涉猎医书,无怪其有肤浅处、有似是而非处也。余俯从时好,即景岳虚实两语,而参以古法,罗列经方及妥当时方,以为临症择用。

  卷二喘促

  实喘方

  越婢加半夏汤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者。

  小青龙汤肺胀咳而上气,心下有水气,脉浮者。

  桂苓五味甘草汤小青龙汤虽治寒饮咳嗽上气之良方,而下虚之人,不堪发散,动其冲气,急用桂苓伐肾邪,五味敛肺气,以辑其火,甘草调中气,以制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汤(方各见《金匮》)

  既藉桂苓之方,下其冲气,而反更咳胸满者,是寒邪贮胸,虽用桂而邪不服,嫌其偏于走表而去之。加干姜、细辛,取其大辛大热,以驱寒泄满也。

  《金匮》法,前症兼冒而呕者,加半夏以驱饮,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前症兼形肿者,是肺气滞而为肿,加杏仁利之,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前症又兼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其面,加大黄三钱以利之。(脉气不利,滞于外而形肿,滞于内而胃热,既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气,复以大黄利其胃中之热。)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大黄汤。

  徐忠可曰:仲景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亦不去姜、辛,何也?盖以姜、辛最能泄满止咳,凡饮邪未去,须以此二味刻刻预防也。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方见《伤寒》)

  喘家主之,太阳病下之,微喘,以此解表。

  射干麻黄汤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者。

  皂荚丸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稠痰粘肺,非此方不能清涤稠痰矣)

  葶苈大枣泻肺汤肺因支饮满而气闷,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此方苦降以泄实邪。

  十枣汤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

  喻嘉言曰: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嗽终无宁宇矣。

  麦冬汤(方各见《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此方主之。

  泻白散治肺火喘嗽。

  四磨饮治七情气逆而为咳,并治一切实喘。

  苏子降气汤(方各见《时方》)治痰嗽胀满喘促,上盛下虚。

  紫苏汤(《圣济》)

  治卒气短。

  紫苏(四钱)陈皮(一钱)红枣(二枚)

  水酒煎服。

  卷二喘促

  虚喘方

  加味六君子汤治肺脾虚寒,痰嗽气喘。

  人参白术(炒)茯苓半夏(各二钱)陈皮甘草(炙)干姜(各一钱)细辛(八分)五味(七分)

  水煎服。

  参附汤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

  愚按:此上中下俱脱之症。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一两代人参,名术附汤;上焦肺气脱者,以炙黄一两代人参,名附汤,但黄轻浮,必加麦冬三钱,五味一钱以纳之;下焦肾气脱者,以熟地黄一两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症所倚,须加茯苓四钱导之,方为稳当。观仲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三方,皆以茯苓为君,皆治汗出不止。盖以汗之大泄,必引肾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镇之。此以平淡之药,用为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黑锡丹治脾胃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症。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证,舍此再无他法之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

  徐灵胎曰:镇纳元气,为治喘必备之药,当蓄在平时,非一时所能骤合也。

  六味丸(方各见《时方》)

  治肾阴虚不能纳气者,加麦冬五钱、五味一钱。

  肾气丸(方见《金匮》)

  治肾阳虚不能纳气。

  全真一气汤(《冯氏锦囊》)

  治上焦虚热,下焦虚冷,此方清肃在上,填实在下之法。

  熟地(一两)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另炖调复)麦冬牛膝(各二钱)冬白术(炒,三钱)五味(七分)附子(一钱,须重用)

  水煎服。

  枸杞汤(方见《时方》)

  治气短。

  贞元饮(见《三字经》)

  余推景岳制方之意,以气为阳,血为阴。大汗亡血,产后及热病之后,血虚则气无附丽。孤阳无主,时见喘促,故以此饮济之缓之。其要旨在“济之缓之”四字,今人顺口读过,便致许多误事。盖阴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润以济之,犹恐济之不及济,故加当归以助其济之之力;呼吸气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缓之,犹恐缓之不能缓,故用至二三钱,以成其缓之之功。

  熟地(三五钱至一两)当归炙草(各二三钱)

  水煎服。

  长孙男心典按:气为夫,血为妻。无妻夫必荡,自然之势也。此方补血为主,使气有归附,渐渐而平,缓剂也。今人于真阳暴脱、气喘痰涌危症,不知议用附子汤、真武汤及黑锡丹等药,而以贞元饮投之,则阴霾冲天,痰涎如涌,顷刻死矣。

  此方入经,不能入肾,不可不知。

  真武汤治水气咳呕,小便不利,四肢肿,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饮。因仲景云“短气皆属饮”一语,悟出无数方法,药到病瘳,指不胜屈。方知取法贵上也。

  真武为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也。附子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白术之温燥建中土,则水有所制;附子得生姜之辛散,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白术合茯苓之淡渗,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尤妙在芍药之苦降,以收真阳之上越。盖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借其性味,亟令阳气归根于阴也。

  附子汤(方各见《伤寒》)

  此方即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其补阳镇阴。分歧只一味与分两略殊。学人读古人书,必于此处究心,方能受益。

  《金匮》云:气短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甘术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饮邪阻碍呼吸,故气短。但呼吸几微之介,不可辨。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宜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气窍利矣;若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宜肾气丸以通其阴,阴通则少阴之关开矣。

  按:气短分及呼吸,其旨微矣。

  卷二喘促

  脉息

  宜浮滑,忌短涩。

  景岳曰:微弱细涩者,阴中之阳虚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虚者,阳中之阴虚也。微弱者顺而易医,浮空者险而难治。

  卷二

  哮症

  《圣济总录》曰:呷嗽者,咳而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系,随其呼吸,呀呷有声,故名呷嗽。宜调顺肺经,仍加消痰破饮之剂。

  次男元犀按:痰饮咳嗽喘证,俱宜参看。

  射干丸(方见前用)治久呷嗽,喉中作声,发即偃卧不得。

  杏仁丸(《圣济》)

  治呷嗽有声。

  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一两)大黄(蒸)牙硝(熬,各五钱)

  共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姜汤送下二十丸。

  紫菀杏仁煎(《圣济》)

  治肺脏气积,呷嗽不止,因肺虚损,致劳疾相侵,或胃冷膈上热者。

  紫菀酥(各二两)贝母姜汁(各三两)大枣(去皮核,半斤)五味人参茯苓甘草桔梗地骨皮(洗,各一两)白蜜(一斤)生地汁(六两)

  共末,与蜜生地汁同煎,器盛三五次,成饴煎,仰卧含化一匙,日二服。

  卷二

  惊悸

  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凡怔忡惕,皆其类也。高鼓峰曰:此心血少也。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枸杞,吞都气丸,(杨乘六云:治怔忡大法。无逾此旨。)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则加生地、川贝母、黄连之类以清之。

  胡念斋曰:虽缘心血不足,然亦有胃络不能上通者,有脾脉不能入心者,有宗气虚而虚里穴动者,有水气凌心者,有奔豚上乘者,治法不甚相远。惟水气与奔豚,当另法治之。

  孙男心典按:水气凌心,轻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泄之,重则用茯苓甘草汤安之,再重则用真武汤镇之。奔豚用桂枝汤加桂主之,或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卷二惊悸

  脉息

  不论浮沉迟数虚实大小,最忌促结代数。

  卷二惊悸

  方药

  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王晋三曰:肾气奔豚,治宜泄之制之。茯苓、桂枝通阳渗泄,保心气以御水凌。甘草、大枣补土以制水泛,甘澜水缓中而不留,入肾而不着,不助水邪,则奔豚脐悸之势缓。是汤即茯苓甘草汤。恶生姜性升而去之。其义深切矣。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金匮》)

  真武汤(方见《伤寒》)

  都气丸即六味丸加五味子一两。(见《实在易》。)

  归脾加栀子丹皮汤(方见《时方》。)

  即归脾汤加山栀、丹皮(各一钱)。

  卷二

  血症

  朱丹溪云: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症,以治火为先,然实火、虚火,灯烛之火,龙雷之火,不可不辨。

  何谓实火?外受风寒,郁而不解,酝酿成热,以致大吐大衄,脉浮而洪,或带紧,宜用苏子降气汤,加荆芥、茜草根、降真香、玉竹之类以解散之。如风寒郁而不解,以成内热,或阳脏之人,素有内火,及酒客蕴热、大吐大衄、脉洪而实、或沉而有力,宜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以凉泻之。四生丸虽是止血通套药,然止血之中,兼有去瘀生新之妙,所以可用。今人于此症,不敢用大苦大寒之品,而只以止血套药,如黑栀子、白芨末、百草霜、三才汤加藕节之类。似若小心,其实姑息容奸,酿成大祸。(止血而不去瘀,则瘀血停滞,而为发热咳嗽皮肉甲错,成干血劳症。仲景所以有虫、水蛭、虻虫、大黄之治法。)盖此症火势燎原,车薪之火,非一杯之水所可救。芩、连、栀、柏及大黄之类,补偏救弊,正在此时。俟火势一平,即以平补温补之药维之,所谓有胆由于有识也。凡此之类,俱宜釜下抽薪,而釜中之水,无沸腾之患矣。

  四生丸苏子降气汤何谓虚火?劳役饥饱过度。东垣谓之内伤,以补中益气汤主之。思虑伤脾,倦怠少食,肌肉瘦削,怔忡不寐,薛立斋以归脾汤主之。东垣云: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进一分,则火退一分,所谓参、、甘草为泻火之良药是也。此症吐血咳血,必积渐而来,以至盈盆盈斗,脉必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必以前汤及当归补血汤,峻补其虚,虚回而血始止。况血脱益气,古训昭然。脱血盈盆盈斗,若用柔润之药,凝滞经络,鲜克有济。必以气分大补之品,始可引其归经,此余屡试屡验之法也。又有脉细小而手足寒冷,腹痛便滑,此虚寒之症,《仁斋直指》所谓阳虚阴必走是也,以理中汤加木香、当归主之。若泥于诸血属火之说,而用凉血止血套药,止而复来,必致不起,可不慎哉。

  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次男元犀按:白芍易木香,是高鼓峰法,以建中汤得来,妙不可言。或加五味五分,麦冬二钱,血不止,加栀子、茜草各一钱。

  当归补血汤以上三方,宜因症加减。如血不止,外以白芨三钱、藕节三钱。研末,以药汁送下三钱即止。盖凡药必由胃而传化诸经,而此散能直入肺窍而止血也。或另用童便送下四钱亦妙。

  何谓灯烛之火?人身阴阳,曰水曰火,水火之宅,俱在两肾之中。如先天不足,肾水素虚,又兼色欲过度,以竭其精,水衰则火亢,必为咳嗽、吐血、咳血等症。其脉浮虚而数、或涩而芤。外症干咳骨蒸,口舌生疮,小便赤短。如灯烛之火,油尽而自焚。治之之法,忌用辛热,固不待言。即苦寒之品,亦须切戒。盖以肾居至阴之地,若用寒凉,则孤阴不生。而过苦之味,久而化火,俱非阴虚症所宜也。须用甘润至静之品,补阴配阳。赵养葵云:灯烛之火,杂一滴水则灭。(指苦寒之物。)惟以六味丸养之以膏油。余每于水虚火亢之重症,用大补阴丸,多收奇效。

  大补阴丸(方各见《时方》)

  此方滋阴降火,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勿以知柏之苦寒而疑之也,余向亦不能无疑,后读《名医方论》,极有发挥,遂信用之。

  何谓龙雷之火?肾中相火不安其位,以致烦热不宁,舌燥口渴,为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其脉两寸洪大,过于两关。两关洪大,过于两尺,浮按洪大,重按濡弱如无。宜用景岳镇阴煎、冯氏全真一气汤、七味丸、八味丸主之。盖龙雷之火,得雨而愈炽,惟桂附辛热之药,可以引之归原,所谓同气相求是也。

  镇阴煎(《景岳》)

  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

  熟地(一二两)牛膝泽泻(各二钱)附子肉桂炙草(各一钱)

  水煎,温服。如热甚喉痹,以水浸冷服。此方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

  八味丸(方见《时方》)

  去附子名七味丸。

  全真一气汤(冯氏)

  滋阴降火之神方。

  熟地(一两)冬白术(人乳拌,蒸晒,二三钱)麦冬(三钱)附子(一钱)牛膝(二钱)五味(八分)人参(二、三钱或七八钱,用开水别炖调入)

  水煎服。

  咳血、唾血、吐血,方书分别肺胃等症,何庸陋之甚也。凡吐血、衄血、下血,一切血症,俱不必琐分。惟认其大纲,则操纵自如。

  下血之方甚多。火盛者,以苦参子九粒,或十四粒,去壳取仁、勿破,以龙眼肉包好,开水送下甚效。又于血症诸方中,择其应用者,再加槐花、地榆各三钱、黄芩一钱为使。

  下血症属火固多,而虚寒亦复不少。宜以景岳寿脾煎,或圣术煎加黑姜服之。又常服黑地黄丸甚妙。

  仲景以先便后血为远血,用黄土汤。先血后便为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神验。

  黄土汤治下血,并治吐血衄血如神。

  赤小豆散(方各见《金匮》)

  治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

  又妇人血崩方,不外惜红煎加减。如未效,即宜大温大补,黄、白术可用二、三两,附子可用至三五钱,方效。(惜红煎见妇人门。)

  又男妇尿血,(不痛为尿血,痛为血淋。)以六味汤加血余灰一两,煎好,入生藕汁服。亦有气虚者,当归补血汤为主。挟热者,加竹叶、栀子主之。挟寒者,加附子主之。

  卷二血症

  脉息

  失血脉芤,或兼涩象。转紧转危,渐缓渐愈。虚微细小,元气不支。数大浮洪,真阴不足。双弦紧疾,死期可决。

  卷二血症

  喻嘉言龙雷之火论

  龙雷之火,潜伏阴中,方其未动,不知为火也。及其一发,暴不可御,以故载血而上溢。盖龙雷之性,必阴云四合,然后遂其升腾之势。若天清日朗,则退藏不动矣。故凡凉血清火之药,皆以水制火之常法,施之于阴火,未有不转助其虐者也。吾为大开其局,则以健脾中之阳气为一义。健脾之阳,一举有三善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如天清日朗,而龙雷潜伏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胸中窒塞之阴气,则如太空不留纤翳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已竭之血也。况乎地气必先蒸土为湿,然后上升为云。若土燥而不湿,地气于中隔绝矣,天气不常清乎。古方治龙雷之火,每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然施之于暴血之症,可暂不可常。盖已亏之血,不能制其悍,而未生之血,恐不可滋之扰耳。

  究而论之,龙雷之火,全以收藏为主,以秋冬则龙雷潜伏也。用收藏药不效,略用燥烈为响导,以示同气相求之义则可。既已收藏,岂敢漫用燥烈乎?夫大病须用大药,大药者,天地春夏,而吾心寂然秋冬是也。昔人逃禅二字甚妙,夫禅而名之曰逃,其心境为何如哉。学人若此症,必以崇土为先,土浓则浊阴不升,而血患自息,万物以土为根,元气以土为宅,不可不亟讲矣。

  荸荠酒饮治大便下血。

  荸荠捣汁半盅,将好酒半盅冲入,空心温服。

  旱莲丸治大便下血虚弱者。

  旱莲草阴干为末,以槐花煎汤,调炒米粉糊丸如桐子大,每日服五钱,以人参五分煎汤下,二服即愈。

  牛膝酒煎治男子茎中痛,及妇人血结少腹痛。

  牛膝一大握;酒煮饮之。

  旱莲车前汁(各方见《种福堂》)

  治小便下血。

  旱莲草车前子(各等分)

  将二味捣自然汁,每日空心服一杯。

  桂扁猪脏饮(《种福堂》)

  治大便下血,日夜数次,历年久病,服之立愈。

  雄猪脏一条,洗净,桂圆肉二两,鲜白扁豆花四两。

  将二味捣烂,用白糯米拌和,装入猪脏内,两头扎住,砂锅内炖烂。忌见铁器。然后将人中白炙脆,研末蘸吃,用酱油蘸吃亦可。不论吃粥吃饭,空心皆可吃,吃四五条即愈。

  甘草青盐丸治大便下血。

  甘草(一斤)青盐(四两)

  将甘草研细末,用滚水冲入青盐,将青盐水炼甘草末为丸,如桐子大,早晚服之,无不见效。

  甘草干姜汤理中汤(方各见《伤寒》。)

  加木香、当归各等分。

  泻白散(方见《时方》)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作品相关共1章·本卷共526
正文共10章·本卷共72768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