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第二部分
作者:明·戴原礼  |  字数:25111  |  更新时间:2022-12-25 20:51:19

  卷之三·诸气门

  肿

  肿病不一。遍身肿。四肢肿。面肿。脚肿。方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宜先用五皮饮。升降汤。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四磨饮。兼吞桂黄丸。肿者。总名曰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应阴水阳水。及蛊胀。服药。

  外并宜赤小豆粥佐之。

  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添磨生枳壳。兼进莱菔饮。重则疏凿饮子。万灵饮利之。以通为度。

  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钱。以通小便或分心气饮。

  遍身肿。不烦渴。大便自调。或溏泄。小便虽少。而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时。有不赤时。至晚则微赤。却无涩滞者。亦属阴也。不可遽补。木香流气饮。

  继进复元丹。若大便不溏。气息胀满。宜四磨饮。下黑锡丹。

  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自腰下至脚重。腿胀满、尤甚于身。气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丸。间进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炒萝卜子七分半碾碎之。

  有患生疮。用干疮药太早。致遍身肿。不可妄施他剂。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气饮。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当导其气。自小便导之。宜五皮饮。和生料五苓散。腹若肿。只在下。宜除湿汤。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泽泻之类。

  有元肾气根下注。而成脚肿。此当就元头上治。不可妄以香港脚药施之。盖气入肾。则先脚肿。而后肾疼肾气注。

  则先肾疼。而后脚肿。五心缺而平。唇肿脐突者。不可治。

  病后浮肿。此系脾虚。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匀。汤调。或生料煎服。或用生料平胃散。加木瓜腹皮人参各半钱。茯苓一钱。或六君子汤。加木香半钱。肿甚者。木香流气饮有浑身水肿。以青蛙一二个。去皮火炙食之。肿退。亦有单独腹胀。用亦不效者。

  治阳水浮肿。败荷叶烧存性。碾末。米饮调下。荷叶灰服之令人瘦劣。今假病。欲容体瘦以示人者。一味服荷叶灰。故可以退肿。

  浮肿之处。若热。赤肿而坚。其人或增寒壮热。或为痈疽。或遍身生疮而肿。并见疮毒门。

  四肢肿谓之肢肿。宜五皮饮。加姜黄木瓜各一钱。或四磨饮。

  脚肿见本门香港脚证。

  面独肿。苏子降气汤。兼气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后。更磨沉香一呷。

  有一身之间。唯面与双脚浮肿。早起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乃风湿所致。须问其大小腑门通闭。别其阴阳二证。前后用药惟除湿汤。加木香腹皮白芷各半钱可通用。或以苏子降气汤。除湿汤。各半帖煎之。

  卷之三·诸气门

  蛊胀

  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

  俗谓之膨。又谓之蜘蛛病。所感不同。止是腹大而急。余处皮肉如常。未辨何证。宜用木香流气饮。或五苓散。

  此病多以积渐而致。或者病后藏气未复。邪气乘虚。切不可妄下。气急者。苏子降气汤虚者。可用谷神加禾散。加熟附子半钱。佐以复元丹。

  若腹内热急。大便或秘者。宜备急丸。或木香槟榔丸。或用大黄、浓朴、陈皮、枳实、通大便上策。

  若因食伤而腹暴胀。见伤门。伤食证。

  中毒腹胀。权宜用解毒丸。或甘豆汤。

  卷之三·诸气门

  香港脚

  (附下血)

  风寒暑湿。足常履之。遂成香港脚。诸邪气。不问久近干湿。及属何经。并可用除湿汤加木瓜槟榔白芷各半钱。或芎芷香苏散。加赤芍药萆各半钱。仍吞木瓜丸。此药宜常服。香港脚发动而两足痛不可忍者。五积散。加全蝎三五个。入酒煎。

  若鹤膝风。则于五积散中。加松木杉木二节。

  香港脚发动。必身痛发热。不可妄用伤寒等药。缘香港脚类伤寒。若卒起脚弱或小腹不仁。

  或举体转筋。或见食呕逆。或两颈赤肿。盒饭作香港脚治。干者于前二药中。或更加萝卜子炒研碎半钱。湿者于前二药中。加青橘皮十数片。

  切记香港脚不可令下寒。亦不可妄用寒药。得温则消散。

  香港脚跟注一孔。深半寸许。每下半日。疼异常。此乃香港脚注成漏。以人中白于火上。

  中有水出。滴入疮口。香港脚发热不退者。败毒散。加木瓜一钱。或用败毒散。五积散。各半帖和匀名交加散。更加木瓜一钱。若久履湿。而得两脚或肿或疮。五苓散下。或和气饮。加木瓜萝卜子各半钱。大黄一钱。

  香港脚小便不通者。生料五苓散一帖。除湿汤一帖。加木瓜二钱。重分二服。若小大便俱不通。五苓散复元通气散。

  香港脚喘急者。此系入腹。宜苏子降气汤。或沉香降气汤。仍佐以养正丹。或四磨饮。

  香港脚迫肺。令人喘嗽。宜小青龙汤。每服加入槟榔一钱。重煎服。

  香港脚畏食者。宜生料平胃散。加木瓜一钱。呕逆恶心。八味平胃散。加木瓜一钱。

  香港脚日久。脚胫枯细。或寒或热。或疼或痒。或一脚偏患软弱。曳。状如偏风者。宜小续命汤加木瓜。或独活寄生汤。附子八味汤。吞活络丹。虎骨四斤丸之类。香港脚血虚。芎芷香苏散。内加木瓜羌活。赤芍药。如芎芷之类。

  脚转筋。用龙胶散。

  脚心痛者。宜大圣散二钱。入木瓜末半钱一作一钱。豆淋酒调。仍用川椒香白芷草乌。

  煎汤洗。孕妇脚肿。枳壳散。详见妇人门。

  卷之三·诸气门

  阴气

  一核偏坠。或俱肿胀。或一核缩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还旧。是为气。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若未愈。荜澄茄散。下大茴香丸。

  若大小腑不通。宜木香丸半帖。以通润之。却以斑蝥十个。去足头翅。锉碎同炒。去蝥出火毒。浓煎灯心汤。调五苓散下五七十丸。或用灯心葱。入水酒内煎。去灯心葱。调五苓散。

  若痛入腹。逆上攻心。至成呕逆。先用盐酒下养正丹。次用生料五积散。加吴茱萸、茴香、桃仁、玄胡索各炒入半钱。有因登高伤外核。以致肿疼。或小便出血。或小便不通。宜五苓散。和复元通气散服。

  有阴大如斗、诸药不能效者。宜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戴复庵曾用之效。

  卷之三·诸气门

  手气

  手气手肿痛。或在掌指连臂膊。并五痹汤。蠲痹汤。

  卷之三·诸气门

  小肠气

  气因寒聚为疝。血因寒聚为瘕。即是疝气。今谓之横弦竖弦。绕脐走注。小腹痛。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或盐酒调异攻散。

  不问何证。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茴香半钱。或一钱。服药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阴缩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盐乘热用绢裹。熨脐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

  初发或头疼身热。或增寒壮热。并宜参苏饮。加木香有逆上攻心。下不觉痛。而见心疼者。

  宜以生韭捣取自然汁。和五苓散为丸。茴香汤下。亦于心痹疼证中互言之。有肾气才动。心气亦发。上下俱疼者。宜异攻散。吞茱内消丸。或且专治下。下痛定则上痛定矣。

  有肾气逆上。痰涎壅塞。迷闷。宜肾逆散。吞养正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吊痛。坐卧不安、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用风药。及针灸。非也。又疑风毒结聚。欲成痈疽。妄以药贴亦非也。或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涎唾。手足重坠痹冷。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此乃是痰饮顽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于后停饮伏痰中选药)

  卷之四·诸血门

  鼻衄

  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所以从鼻而出。凡鼻衄。并茅花汤调止衄散。时进折二泔。仍令其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萝卜汁滴入亦可。茅花白芍药对半。尤稳。

  诸失血而发热甚者难治。十仅可一二全者。

  有头风才发。则自衄不止。宜芎附饮。间进一字散。

  有因虚致衄。此为下虚上盛。不宜过用凉剂。宜养正丹。及紫霞丹。仍佐以四物汤。芎归汤。磨沉香服。

  伤湿而衄。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

  伤胃致衄者。名为酒食衄。扑致衄者。名为折伤衄。外喜怒忧思诸气。皆能动血。以此致衄者。名五脏衄。上膈极热而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黄半夏。加茅花如荆芥数。或用黄芩芍药汤。加茅花一撮。虚极者。茯苓补心汤。

  饮酒过多。及食热物而衄。先用茅花汤。衄愈甚。则理中汤加干葛川芎各半钱。或止川芎。不必干葛。或于理中汤去干姜。用干葛。或只根据本方。并芎不必加。或止用干姜甘草二味。

  而衄不止。苏合香丸一丸。或以小乌沉汤一钱。白汤调下。或煎浓苏汤。独调小乌沉汤。或添入黑神散一钱。盐汤调下。亦得仍蓦然以水喷其面。使载惊则止。小乌沉浓苏汤调。非特而衄。而五窍出血皆治。不因而衄者亦治。诸窍血。皆可以水沃。惊则血止。

  曾病衄愈后。血因旧路。一月或三四衄。又有洗面而衄。日以为常。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

  并宜止衄散。茅花煎汤调下。或四物汤。加石菖蒲阿胶蒲黄各半钱。煎熟。调火石膏末一匙头许。兼进养正丹。前诸证、服不效。大衄不止者。养正丹多服。仍佐以苏子降气汤。使血随气下。

  衄后头晕。四物汤。或芎归汤。十全大补汤。

  伏暑而衄者。茅花汤调五苓散。伏暑吐血者。亦治。有先因衄血。衄止而变生诸证。或寒热间作。或喘急无寐。病状不一。渐成劳惫。当于虚损诸证详之。后吐血同上治法。

  卷之四·诸血门

  舌衄

  舌衄槐花为末掺之。或麦门冬煎汤。调妙香散。

  卷之四·诸血门

  肌衄

  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以男胎发。烧灰之。

  卷之四·诸血门

  牙宣

  (即齿衄)

  牙宣有二证。有风壅牙宣。有肾虚牙宣。风壅牙宣。消风散擦之。仍服。肾虚牙宣。以肾主丸。间黑锡丹。仍用姜盐炒香附。黑色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卷之四·诸血门

  吐血

  吐血者。血溢入浊道。留聚膈间。满则吐血。名曰内衄。宜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各半钱。

  下养正丹。湿溢血伤。能令吐血。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此乃湿毒郁于经络。血溢妄行从鼻则衄衄行清道。吐行浊道。流入胃脘。令人吐。血妄行于上。或吐。或咯。或嗽。用琥珀效者。固多有之。宜择末药中。入此一味。或煎药去滓。可调服。

  一吐血咯血。炒绿豆粉。和小乌沉汤。白汤点服。吐血不止者。菜头捣汁呷之。咯血者每日空心进一二呷。入侧柏一两。沙参一两。焙研末。入飞面二钱。调如稀糊啜服。

  上膈壅热吐血、四物汤、加荆芥、阿胶、各半钱。更不止。于本方中。加大黄滑石各半钱。或降气汤。吞木香槟榔丸。从大便导之。(此实热则可。虚劳则不可)

  吐甚头晕发为寒热者。降气汤。加四物汤各半帖。加阿胶一钱。若单单发热者。茯苓补心汤。

  胃伤吐血。宜理中汤。加川芎干葛。俱各半钱。或只根据理中本方。加川芎扁豆尤好。不必干葛。若渴甚。用葛打损恶血。渗入胃中。以致吐血。宜先进苏合香丸。仍以黑神散。和小乌沉汤。童便调治。夏月伏暑吐血。茅花汤调五苓散。有因劳力太过。吐血不止。苏子降气汤加人参半钱煎。

  有时或吐血两口。随即无事。数日又发。经年累月不愈者。宜黑神散。和小乌沉汤常服吐血。人多发渴。名为血渴。四物汤。十全大补汤。量胃气虚实用之。吐血后、血止而变生诸证者。见衄血证。

  卷之四·诸血门

  咯血

  咯血不嗽而咯出血也。初得病。且宜白扁豆散。加入生地黄藕节各半钱。尤佳。及浓磨京墨调黑神散。小乌沉汤各一钱。或新掘生地黄。净洗。生姜少许。捣汁去滓温进。又有以生姜一片。四面蘸百草霜含咽。如百草霜已淡。吐出再蘸。如姜已无味。则吐出易之。嗽血亦治。

  劳瘵。吐咯血。七珍散。加阿胶当归各半钱。恶甜人。更加百药煎半钱。仍调钟乳粉尤佳。

  一味钟乳粉。用糯米饮调。吐血嗽血亦治。因饱屈身。伤肺吐血者。白芨枇杷丸。或白芨莲须散。

  卷之四·诸血门

  嗽血

  (附肺痈)

  热壅于肺能嗽血。久嗽损肺。亦能嗽血。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损于肺者难治已久成劳也。热嗽有血者。宜金沸草散。加阿胶半钱。劳嗽有血者。宜补肺汤。加阿胶白芨各半钱。嗽血而气急者。补肺汤加阿胶杏仁桑白皮各半钱。吞养正丹。或灵砂丹。或三砂丹。

  间进百花膏。嗽血肺损。薏苡仁十两。杵碎。水三升煎。取一升。入酒少许。分二三次服或以薏苡仁研细末。煮猪肺。白蘸食之。猪心一个。竹刀切开。勿令相杂。以沉香末一钱重。半夏七个。入在缝中。纸裹、蘸小便内。令湿。煨熟取出。去半夏。只吃猪心。此方嗽血吐血均治。热嗽咽疼。痰带血丝。或痰中多血。其色鲜者。并宜金沸草散。若服凉剂。不愈。其色瘀者。此非热证。宜杏子汤。肺痈为病。胸痛喘满。咯嗽浓血。腥臭异常。久则唾出如粥。或口燥咽干。皆由肺气不通。以致热血凝滞蓄结。宜千金内补散。去官桂、和补肺汤半帖。煎服。或金沸草散。去麻黄、加桔梗如数。或更加桑白皮。枇杷叶。仍用杏仁、去皮尖生研成膏。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含化四和膏。亦可。

  卷之四·诸血门

  小便血

  (见大小腑门本证。)

  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血淋别见后大小腑门。淋闭证。尿血。先与生料五苓散。

  和四物汤。若服药不效。其人素病于色者。此属虚证。宜五苓散和胶艾汤。吞鹿茸丸。或附子八味丸。或辰砂妙香散。加五苓散。吞二项丸子。若小便自清。后有数点血者。五苓散加赤芍药一钱。亦有如砂石。色红。却无石淋之痛亦属虚证。宜五苓散和胶艾汤。或五苓散和辰砂妙香散。吞鹿茸丸。八味丸。玉茎肿痛。其证不一。有通身水气。茎俱肿者。此当求之诸气门、水肿气证。以治水之法。肾风痒。抓搔过伤以致肿疼此当求之疮毒门风证。风愈则肿自消。有妒精蚀疮。用干疮之药太紧。毒瓦斯未散。蕴结成肿。有服金石秘涩之剂。精气壅遏。不能宣扬。或试紧炉之方。取一时之快。不知热毒反着自身。俱能为肿。有血气凝滞阴间窍道闭塞。致使茎肿。近俗戏名吹大。或缘忍溺而得。下三证。并宜灯心汤。调五苓散。服饵以涤其内。荆芥甘草木通。煎汤淋洗。以宣其外。

  淋痛。五淋者。血石气膏劳是也。血淋。溺中有血。石淋。溺中有砂石之状。其溺于盆也有声。此即是精气结成砂石以溺俱出气淋。气郁所致。小腹有若膀胱气之状。膏淋。溺与精混或沉在漩。下如糊状。或浮在漩。上如脂膏状。劳淋病在多色。下元虚惫。清浊不分。肾气不行。郁结而为淋。或劳心过度。火不得其养。小肠为心之腑。脏病而腑与俱病。或心肾不交。肾之不温。津道闭塞。或出汗大过。或失血太多。津道欲枯竭。皆成劳淋五者得名。

  而不及热与冷。何哉。盖五者。皆有冷有热。血有热血。有瘀血。气有热气。有冷气。劳有虚冷。有虚热。若与汤药过差。精不由其道妄行。不禁与溺俱出。此乃热剂之伤。未可概以为冷也。

  治淋之法。除的然虚冷之外。其余诸证。若用本题药不效。便宜施以调气之剂。盖津道之逆顺皆一气之通塞为之也。如木香流气饮。却为的当。其中自有木通麦门冬腹皮辈。比如不效但宜投以益血之方盖小便者。血之余也。血苟充满。则滋腴下润。自然流通。如火府丹自却为的当。其中有地黄辈。然此非特言血淋气淋。一应淋。皆可用。独不可用之虚冷耳。淋病。小便之色。多是见赤。未可便以赤为热。气道蕴结。故如此尔。

  便血不止者。用松杨柿一个。烧存性。研末。米饮调下即愈。

  卷之四·诸血门

  破伤血

  (见疮毒扑证)

  卷之四·诸血门

  大便血

  (见大小腑门本证)

  卷之四·诸血门

  疮毒血

  (见疮门本证)

  卷之五·诸痛门

  头痛

  诸头痛。有因气。因痰。因虚。及外感四气。或酒食所伤。或作劳失力以致头痛。不问何证。疑似之际。并可与如圣饼子。乌芎汤。外有臭毒头痛。一味吃炒香附愈。荆公解痛字义云。宜通而塞则为痛。

  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不可不知。

  有上焦热。头痛宜败毒散。去柴胡加甘菊花如其数。有头风晕眩。不可谓其无痛。而不以为风。切宜详审。未宜遽作虚治。若投补剂愈甚。别又无疾所失血等患。又非诸般病后。卒然得此。是风晕分晓。宜小续命汤。加全蝎三四个。

  有头风发动。顶后两向。筋紧。吊起作痛者。看其人挟寒挟虚。宜大三五七散。

  头风用热药者多。间有挟热而不胜热剂者。宜消风散。通关散。茶调散。清上之类。偏正头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晕不能抬举。宜芎辛汤。每服加全蝎五个。间进太阳丹。及如圣饼子或用大茶调散。八生散、追风散、大三五七散。觉上膈有热。大茶调散。并一字散。

  痰作头痛。其人呕吐。痰多者。宜芎星汤。或芎辛汤去茶牙。导痰汤。加芎半钱。八生散。亦可用。有病此。发作无时。俗名痰饮头风。气不顺停痰上攻头痛。顺气为上。二陈汤。导痰汤。并有加料法。

  头痛挟热。项生磊块作痛。宜都梁丸。

  有烂头风。痒而痛者。于服头风药外。用乌醋磨铁锈涂。生姜汁。亦可揩擦。

  怒气伤肝。及肺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汤。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

  或用芎附饮。因虚头痛。此为肾厥头痛。宜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盐煎服。或于正元散。入炒椒十五粒。下来复丹间进黑锡丹。有服诸药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所以用茸者。已于虚损门、眩晕证详论之。

  感风寒暑湿四气。及伤食头痛。见诸伤门。

  中酒头痛。见诸伤门酒食证。

  作劳失力头痛。见本门。身体痛证。颈痛、因头痛牵引致痛者。当于头痛诸证中求药。

  若别无处。独在颈者。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并宜和气饮。食后服。

  卷之五·诸痛门

  眼眶骨痛

  (附眉梁痛)

  痛有二证。眼属肝。有肝虚而痛。才见光明。则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黄丸。又有肝经停饮一证。发则眉棱骨痛。眼不可开。昼静夜剧。宜导痰饮。或芎辛汤。去茶牙。或二陈汤。吞青州白丸子。并于痰饮选药。

  卷之五·诸痛门

  牙痛

  牙痛。有风毒。热壅。龋蛀。肾虚。未辨何证。俱用消风散揩抹。诸证俱宜香附炒黑三分。炒盐一分。研均揩用如常。

  风毒牙疼。用皂角寸节。实之以盐。火煨熟。汤泡通口。嗽吐下涎沫。风毒及热壅上攻牙龈痛。或齿缝有红肉弩出。宜消风散。食后临卧入茶点。仍入荆芥、防风、白芷、蜂房之属煎冷频频漱口。

  有牙虫已出。其孔穴空虚而痛者。此乃不可不知。宜用乳香少许。火炙令软。以实之。

  若热壅甚。牙肿连颊。疼不可忍。宜金沸草散。去麻黄。加薄荷如其数。

  肾虚牙浮而痛甚。则增寒壮热。全具如欲脱之状。宜安肾丸。间进黑锡丹。

  蛀痛。用巴豆一粒烂研。搓乳香细末丸之。塞蛀孔中。

  卷之五·诸痛门

  咽喉痛

  (附上壅)

  伤寒咽喉痛。有阴阳二证。已于诸伤门、伤寒证详言之。今止言诸杂病咽痛。宜甘桔汤、热毒上攻。或有疮或无疮。服甘桔汤。不效者。宜于甘桔汤、加荆芥一钱半重。名如圣汤。或如圣汤中。更加连翘一分。防风半分。或甘露饮。仍用碧云散。旋旋煎点。间用盐水吞养正丹。兼以薄荷煎。鸡苏丸含化。

  有咽疼。服冷剂反甚者。宜用姜汁。详见嗽门热嗽证矣。

  有内热。热形于上焦。以致咽疼。宜用黄柏皮。黄连。大黄研末。水调。涂在心与患处此出于叶氏方书。

  热壅咽痛。或嗽中带血者。宜金沸草散。佐以辰砂化痰丸。咽喉痛。用诸冷药不效者。

  宜枳南汤。

  喉痹作痛。肿满不能言。咽中生物。名喉风。宜甘桔汤。若热壅上焦。咽喉疼痛。而吞咽干物。不若常时之润。睡觉。口舌全无津液者。如圣汤。加人参半钱。玄参七分。或佐以碧云散。鸡苏丸。有上证兼心头烦躁。辰砂五苓散。凡上壅并宜缩砂壳。烧灰存性。研末。水调服之。

  卷之五·诸痛门

  膈痛(附心瘥)

  多因积冷与痰气而成宜五膈宽中散。或四七汤。加木香桂各半钱。或挝脾汤。加丁香。

  膈痛而气上急者。宜苏子降气。去前胡加木香如数。

  痰涎壅盛而痛者。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一钱。间进半硫丸。

  心瘥。有痰饮所致。俗名饮瘥。有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亦类消中之状俗名肚瘥。痰气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一钱。胃中热。宜二陈汤加黄连一钱。或五苓散。加桂与辰砂。

  膈痛与心痛不同。心痛则在歧骨陷处。本非心痛。乃心支别络痛耳。膈痛。则痛横满胸间。

  比之心痛为轻。痛之得名。俗为之称耳。诸方称为嘈杂。烦躁。忪悸痰饮证也。五苓散、利心小肠之热。恐非其对。不若用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去桂生血而益阴。此亦非水制火之义亦有病瘥。呷姜汤数口。或进干姜剂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服饮。见半热则消。

  卷之五·诸痛门

  臂痛

  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除饮证外。其余诸痛。并宜五积散及乌药顺气散。或蠲痹汤。

  外有血虚一证。血不荣于筋。或致臂痛。宜蠲痹汤。四物汤。各半帖。和匀煎服。

  乳妇如臂枕儿。伤于风寒。多有臂痛。亦宜于此选用。若坐卧为风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宜五积散。及蠲痹汤。乌药顺气散。审知是湿。蠲痹汤。每服加苍术三匙。防己四分。或用五痹汤曾因挈重伤筋。以致臂痛。宜琥珀散。劫劳散。或和气饮。

  每服加白姜黄半钱。以姜黄能入臂故也。

  卷之五·诸痛门

  饮流入臂

  (见诸嗽门停饮伏痰证)

  卷之五·诸痛门

  肩背痛

  肩背痛。未辨何证。俱宜和气饮。每服加乌药半钱。

  当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积气故也。

  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导痰汤下。五套丸。更于呕吐门。停饮证选药。

  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每服加炒茴香半钱炒水椒十粒。

  有本体虚。及病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气上逆。当引使归元。

  不可复下疏刷之剂。愈刷愈痛。发汗太多。人患此者众。惟宜温补。拘于气无补法之说。误矣。

  经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阳受气于胸中。汗过多则心液耗。阳气不足。故致疼也。

  卷之五·诸痛门

  心脾痛

  有近方得病者。有病得之已久。时发动者。不问诸证。并宜异攻散。香灵汤。仍佐以挝脾汤。

  若积冷而痛者。宜手粘散。酒调下。于内加官桂等分。仍以挝脾汤。铁刷汤佐之。或用苏合香丸。姜汁和酒调开热服。前后心痛。亦可用。

  若服温药不效者。痛愈甚。宜微利其大便。量虚实。先进神保丸。以利为度。继进加味七气汤。若因饮食冷物而痛者。宜调气散。和挝脾汤。

  若因蛔作痛。蛔攻啮心痛。有休止。其人吐蛔。或与之汤饮药饵。转入转吐。盖缘物入则蛔动。蛔动则令人恶心而吐。用川椒十数粒。煎汤下乌梅丸。

  有肾气逆上攻心。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为丸。空肚茴香汤下。

  卷之五·诸痛门

  胁痛

  诸胁痛。各有所感。若止是冷气作楚。与扑闪挫。宜和气饮。及乌药顺气散。或浓煎葱白汤。下枳壳散。左右胁。有气块而痛者。此是积聚。见诸气门积聚证。停饮胁痛。本事方而丸。最佳。

  曾有人胁痛连膈。进诸气药。并自大便导者。其痛殊甚。后用辛热补剂。下黑锡丹方愈此乃虚冷作痛。愈疏而愈虚耳。胁痛病在肝胆。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合用小柴胡汤。痛甚而不大便者。于内加枳壳。若寻常胁痛。不系正伤寒。时身体带微热者。本事方中。枳壳煮散用枳壳桔梗细辛芎防风各四分。干葛钱半。甘草一钱。若只是胁痛。别无杂证。其痛在左为肝经受邪。宜用川芎枳壳甘草。其痛在右。为肝经移病于肺。宜用片姜黄枳壳桂心甘草。

  此二方出严氏济生续集。加减在人。又有肝胆经。停痰伏饮。或一边胁痛。宜用严氏导痰汤痰结成癖。间进半硫丸。盖枳壳乃治胁痛的剂。所以诸方中皆不可少。曾见潘子先说有人胁痛。下青龙汤。痛止。兼嗽得可。此其痛必在右胁故也。灼然知是寒气作痛。枳实理中汤为宜。戴复庵云。腹内诸般冷痛。一个枳实理中汤加减。作无限用。

  卷之五·诸痛门

  腰痛

  腰者。肾之所附。皆属肾有寒有湿有风有虚。皆能作痛有闪挫劳役而痛者。宜生料五积散。加炒桃仁五枚。

  腰痛如锯刀所刺。大便黑。小便赤黄。或黑。由血滞腰间。名沥血腰痛。桃仁酒。调黑神散。

  若寒腰痛。见热则减。见寒则增。宜五积散。每服加吴茱萸半钱。

  若湿腰痛。如坐水中。盖肾属水。久坐水湿处。或为雨露所着。湿流入肾经。以致腰痛宜渗湿汤。不效。宜肾着汤。

  若风伤而腰疼者或左或右。痛无常处。牵引两足。宜五积散。每服加防风半钱。或加全蝎三个尤好。小续命汤。独活寄生汤。皆可选用。仍吞三仙丹。杜仲姜汁炒研末。每一钱温酒调。空心服。名杜仲酒治肾虚腰疼兼治风冷为患。

  妇人血过多。及素患血虚致腰痛者。当益其血。见妇人门。若肾虚腰痛。转侧不能。嗜卧疲弱者。大建中汤。加川椒十粒。吞下腰肾丸。及生料鹿茸丸之类。仍以茴香炒研末。破开诸腰子。作薄片。不令断。层层掺药末。水纸裹。煨熟。细嚼酒咽。

  若因闪肭。或扑伤损而痛。宜黑神散。和复元通气散。酒调下。不效。则恐有恶血停滞。

  宜先用酒调下苏合香丸。仍以五积散。每服。加大黄半钱。苏木半钱。当归倍元数。若因劳役负重而痛。宜用和气饮。或普贤正气散。

  卷之五·诸痛门

  腹痛

  腹痛之痛。所感不一。或因寒热。或因暑湿。或因饮食饥饱。不问何证。皆可用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或正气散。调化苏合香丸。

  若腹痛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食者。此是积冷作痛。当用理中汤。或治中汤。小建中汤等药。

  若冷痛。用温药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当微利之。用藿香正气散。每服加官桂木香枳壳各半钱。吞下来复丹。或用苏感丸。不利。则量虚实用神保丸。

  有全不喜食。其人本体素怯弱。而又加以腹冷疼者。养胃汤。以白术苍术。仍加桂茱萸各半钱。木香三分。应腹冷痛。或心脾疼者。生姜均治之。

  卷之六·诸嗽门

  嗽证

  古人云。脏腑皆有咳嗽。夫嗽属肺。何为脏腑亦皆有之、盖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

  有自内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外邪。欲传脏腑。亦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此自内而发者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止在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寒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复见。凡诸嗽。未审内外所感。并宜二陈汤。加杏仁五味人参各半钱。重饮水一二口而暂止者。热嗽也。呷热汤而暂停者。冷嗽也。治热嗽以小柴胡汤。加五味。冷嗽理中汤。加五味。皆已试之验。此出医余。

  诸嗽皆可佐以应梦观音散。而加喘者。以此于食前。吞下养正丹。

  壅嗽声重痰稠。或咳有血。以薄荷生胡麻各一撮。细嚼。煎苏子降气汤送下。

  感风而嗽者。恶风有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桂枝汤。加人参杏仁五味各半钱。

  应嗽多汗。体虚而又不胜热药者。橘苏散。

  感寒而嗽者。恶风无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宜杏子汤。

  若风寒俱感而嗽者。或恶风无汗。或恶风有汗。头痛身疼。塞鼻熏眼。涕疾稠粘者。小青龙汤。以上三药。伤寒太阳经有嗽者。皆可用。

  感暑而嗽者。自汗烦渴。或带寒。面垢。六和汤。加五味子一钱。

  感湿而嗽者。身体痛重。或汗或小便不利。此多乘热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后不解湿衣致此。宜白术汤。热嗽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缕。或带血腥臭。或坚如蛎肉。不若风寒之嗽。

  痰清而白。宜金沸草散。仍以辰砂化痰丸。或薄荷煎。八风丹。含化。热嗽于金沸草散中。加五味杏仁茯苓足成十品。入枣子一个同煎。功效尤胜。名旋复汤。

  有热嗽诸药不效。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审是伏热。在上焦心肺间。可用。

  有热嗽失声。咽痛。多进冷剂而声愈不出者。宜以生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一味姜汁亦得。冷热嗽后。失声者尤宜。嗽而失声者。非独热嗽有之。宜审其证用药。佐以橄榄丸含化。仍浓煎独味枇杷叶散。热服。

  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风散。各一帖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风丹。或四和丸。含化。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

  宜顺为先。四七汤半帖。加桑白皮杏仁五味子人参阿胶各半钱。

  有嗽血痰。与食俱出者。此盖饮食失节。致肝气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清浊相干。宜二陈汤。加木香、杏仁、细辛、枳壳各半钱。

  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菀饮。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来。或浊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补肺汤半帖。加杏仁、贝母、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煎去渣。调钟乳粉。咽痛者。更加桔梗半钱。热甚者。更加秦艽半钱。呕者。去地黄。加半夏如其数。气急者。加灵砂丹。或三炒丹。

  经年累月久嗽不已。服药不瘥。余无他证。却与劳嗽不同。宜三拗汤。仍佐以青金丹。

  脾胃如常。饮食不妨者。加味人参清肺汤。参粟汤。有暴嗽。服药不效者。或教之进生料鹿茸丸。大菟丝子丸方愈。此乃肾虚所致。有本有标。却不可以暴嗽为疑。遽补之非。然所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

  嗽而有血。见诸血门。嗽血证。

  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即轻记壬午秋。满城有此病。继时甲午年夏秋之交。此病又自南而北。得免者少。并呼为虾蟆瘟。用参苏饮。加细辛半钱。

  卷之六·诸嗽门

  哮喘

  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并于前嗽药中。加桑白皮。则续加仍吞养正丹。间进青金丹。风寒喘嗽。宜九宝汤。若干喘不嗽。不分久远近发。宜苏子降气汤。或神秘汤。吞养正丹。重则四磨饮。或六磨饮。吞灵砂丹。或应梦观音散。吞养正丹。尤宜。

  喘而服药不效者。利导之。宜神保丸。大便已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气自急。有二证。须用分别。有外邪迫肺。而气急者。病初得。气不急。必兼外证。

  此谓之喘。若用耗气除邪之药。则元气愈脱。而气愈上奔矣。宜于虚损门气急痰证求之。气急。而膈间更有刺痛处。宜分气饮。治嗽与喘。用五味为多。但五味有南有北。生津止渴。

  润肺益肾。治劳嗽者。宜用北五味若风邪在肺。宜用南五味。不若二者兼用。

  卷之六·诸嗽门

  呕吐

  (附恶心)

  呕与吐之辨。已于伤寒论之。然证亦不一。有寒呕。有热呕。气呕。痰呕、吐食呕、吐血、吐蛔、恶心、干呕。除热呕吐血外。近世呕吐二字。皆通用。然却无甚利害。理亦自不妨。

  并小半夏茯苓汤。或二陈汤。或理中汤。多加生姜煎。生姜呕中之圣药。大痛色如青菜叶者死。

  寒呕。中脘停寒。饮食喜辛热。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陈汤。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汤加枳实半钱。不效。则温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或丁附汤。并须冷服。盖冷遇冷则相入。庶不吐出。有痰饮。粥药到口即吐。人皆谓其翻胃。非也。此乃痰气结在咽膈之间。宜先以姜苏汤下灵砂丹。俟药可进。则以顺气之药继之。

  外有吐泻及痢疾。或腹冷痛。进热剂太骤。以致呕逆。宜二陈汤。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钱甚则入沉香少许。寒、热、气、食、痰、血六呕。外有漏气走哺。漏气者。上焦热。食必先吐而后下。汗出身。胃热走哺者。下焦热。气逆不续。大小便不通。呕吐不禁。

  热呕。见诸伤门。伤寒呕吐证。凡进热药愈增者。当于寒呕中求。热呕宜二陈汤。加黄连一钱气呕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不食常饱。食则常气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饮食而然。宜二陈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或吴茱萸汤。不效。则丁沉透膈汤。及五膈宽中汤。

  食呕。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气。并饮食不节而生。大概治以理中为先。二陈汤。加枳实一钱。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汤或导痰汤。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发。俗谓之冷痫。或服新法半夏汤。或抓脾汤。外有热痰而呕者。

  宜小半夏茯苓汤。加竹茹如钱大。若呕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闷。谓之痰厥。宜姜附汤。

  以生附代熟附。

  吐蛔。乃胃寒所生。经云蛔者长虫也。胃中冷则吐蛔。成蛔厥。宜理中汤。加炒川椒五粒。

  槟榔半钱。吞乌梅丸。恶心干呕。欲吐不吐。心下映漾。人如畏舡。宜大半夏汤。或小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治中汤。皆可用。呕吐。诸药不效当借镇重之药。以坠其逆气。宜姜苏汤下灵砂丹。须百粒作一服。俟药得效。却以养正丹。半硫丸导之。呕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为热。

  又有呕吐。诸药不效。又别无前项痰气等证。乃蛔在胸膈作呕。见药则动。动则不纳药药出而蛔不出。虽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药。或于治呕药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见椒。则头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加丁香。到口即吐。后去干姜。只参附。加丁木二香煎更磨入沉香。药立吐定。盖虚痰气凝结。丁附既温。佐以沉木香则通。干姜白术则泥耳。

  卷之六·诸嗽门

  吐血

  (见血门)

  卷之六·诸嗽门

  停饮伏痰

  饮凡有六。悬溢交痰留伏。痰饮。特六饮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有不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譬如沟渠壅遏。积淹停滞。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凡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为晕、心嘈、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闭。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如水冷。皆饮食所致。此即如水之壅。有瘀浊臭秽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并宜苏子降气汤。导痰汤各半帖。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根据分两作饮子煎服。尤好。平居皆无他事。只有痰数口。或清或坚。宜二陈汤小半夏茯苓汤。痰多间进青州白丸子。和来复丹服。来白丸如和以八神来复丹。即名青神丸。此非特治痰饮。

  尤甚疗喘、嗽、呕、吐逆、翻胃。若服药未效者。二生汤。加木香半钱。若顽涎随气逆上不为药解。当自下部利之宜五膈宽中散。加半夏半钱。吞破饮丸。仍佐以半硫丸。恐大便复秘。饮利不尽。半硫丸当常服。若大便先不因药自利。及老人虚人。当利其小便。宜小半夏茯苓汤。改用赤苓而倍之。或导痰汤。加猪苓半钱。

  痰饮晕眩。及成饮厥者。宜别加木香二生汤吞青州白丸子和灵砂丹名青令丹或吞养正丹半硫丸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半钱。

  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牵掣。妄言作名。且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有卒然昏闷。口眼斜。似中而实非中。四肢战曳。身如浮云。似虚而实非虚。皆痰饮所为也。又有肾虚寒。不能摄水。致邪水溢上。故作痰饮。宜八味丸。

  卷之六·诸嗽门

  翻胃

  翻胃之病。所以重于呕吐者。呕吐食入即吐。翻胃则或一日半日食复翻上。不化如故。

  腹中非不欲食。不肯留。胃气不温。不能消食。食既不消。不为糟粕。而入大肠。必随气逆上。

  从口而出。故翻胃人胸膈多为冷气所痞。二陈汤。加丁香十粒。枳壳半钱。或治中汤。加枳壳砂仁各半钱。半夏一钱。入米与生姜同煎。

  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汤。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钱。大便秘者。更加枳壳半钱若胸膈痞甚而翻。宜谷神嘉禾散。生附一钱。或丁沉透膈汤。五膈宽中散。加生附一钱仍以来复丹。升降其阴阳。通其隧道。半硫丸。亦可通之。隧道久不通。名结肠翻胃。半硫丸尤宜。百药无效。势危笃者。宜桂香。青金散以坠之。一法用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

  卷之六·诸嗽门

  不喜食

  脾运食而传于肺。脾气不足。故不喜食。宜启脾丸。煮朴丸。若脾虚而不进食者。当实脾。

  宜鹿茸橘皮煎丸。若脾冷甚而不进食者。理中汤。未效。附子理中汤。加砂仁半钱。或丁香煮散。心肾虚。致脾气不足以运者。鹿茸橘皮煎丸。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者也。

  卷之六·诸嗽门

  噫气吞酸

  吞酸者。宿食所为。故曰中脘有饮。嘈有宿食。则酸。噫气吞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皆饮食伤。兼中脘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

  卷之六·诸嗽门

  咳逆

  胃实即噫。胃虚即哕。逆者。胃中虚。膈上热也。咳逆为病。古为之哕。近为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此证最危。间有热呃。已见伤寒证。其有他病发呃者。皆属寒。宜用半夏一两。生姜两半。水一碗。煎半碗热服。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白水盏半煎。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亦有无病。偶然致呃。此缘气逆而生。重者或经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半夏汤。

  或用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乘热服。逆气用之。最佳。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以及附子粳米汤。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二十三粒。

  卷之七·寒热门

  疟寒热

  疟证不一。其名亦殊。初得之。病热正炽。一二发间。未宜遽截。不问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草果饮。或二陈汤。加草果半钱。或生料平胃散。加草果半钱。前胡半钱。亦有非疟非劳等疾。而自成寒热。乃是痰饮为之。不可不审。去痰行饮。则愈。

  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常自畏风。宜草果饮。或养胃汤。

  每服加川芎草果各半钱。热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或养胃汤。每服加草果半钱。服药后寒仍多者。养胃汤。每服加熟附官桂各半钱。独寒者尤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半钱。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渴甚。则佐以五苓散。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宜小柴胡汤。热虽剧不甚渴者。于本方加桂四分。热多而脾气怯者。柴朴汤。寒热俱等者。常服。宜如上项二陈汤。平胃散。加料之法。发日进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有独热。用清脾饮效者。内烦增参作一钱重。然恐非特可治独热也。食疟。乃是饮食伤脾得之。

  或疟已成。而犹不忌口。或寒热正作时。吃食。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草果半钱。砂仁半钱。仍佐以红丸子。七香散。

  暑疟。其人面垢口渴。虽热已退后。无事之时。亦常有汗。宜养胃汤一帖。香薷饮一帖和匀作二服。渴甚。汗出多者。加味香薷饮。间进辰砂五苓散。不问未发。其人呕吐痰食俱出宜多进二陈汤。每服草果加之半钱。又恐伏暑蕴结为痰。宜消暑丸。更于暑疟中求之。有四五发已后。应诸证。并可截疟丹。未愈再进。

  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进四兽饮间山甲丸。疟愈后调理。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人参茯苓各半钱。或用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功散。

  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疟。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然伤寒寒热如疟。初必恶风寒。发热。头痛体疼。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发烦热。劳倦咳嗽。久乃成寒热。与正疟自不同。诸病皆有寒热。如失血痰饮。瘕积聚。小肠气。风寒暑湿。食伤发劳。劳瘵。疮毒。香港脚。已各见本门。其余不能尽举。应有不如发疟之传为寒热者。须问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近世因寒热发作。见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药。此病即是南方瘴气。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正宜所治。岂有病而无药哉。

  卷之七·寒热门

  独寒

  有寒而未即为热者。或寒一二日后。方热。有寒而终于无热者。惟伤寒有此为多。他证亦或有之。当随证施治。

  有虚常自畏寒。或觉冷在骨肉间。或冷从下起。经旬积月。宜以果附为君治之。

  卷之七·寒热门

  独热

  三消。诸失血后。蓐劳久痢诸虚后。发热者。皆非美证。有当直攻其发者。有不当专治其热者。因他病而发为热者也。当随证用药中。加入退热药。

  外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患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宜润补之。参苏饮二分。四物汤一分和匀。名茯苓补心汤。候热稍减。继以养荣汤。十全大补汤。

  又有服金石辛热者。甘草乌豆汤下。火邪者。艾汤下。饮食者。干姜汤下。炙爆者。枳壳甘草汤下。

  卷之七·寒热门

  潮热

  (附虚烦)

  潮热有二。有实而潮热者。有虚而潮热者。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

  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潮热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者也。轻宜参苏饮。重则小柴胡汤。

  若潮热而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羸。虽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茯苓补心汤。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病后欠调理者。八珍散主之。

  有潮热似虚。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补药不效者。此乃饮证随气而潮。故热随饮而亦潮。宜于伤饮中寻药。

  诸汗并霍乱吐泻后。应有渗泄。而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皆能虚烦。以阴血不足以济阳。

  阳气偏胜。故虚热而烦。宜参苏饮。去苏倍参。加麦门冬半钱。烦而渴者。独味人参汤。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泽阳。加以心经热而躁者。辰砂五苓散。烦而呕。不喜食者。橘皮汤。烦而睡。不宁者。温胆汤。大烦身热甚者。竹叶石膏汤。血虚生烦见前诸证者。茯苓补心汤。

  外有一得病时节。即恶寒身不疼。头不痛。但烦热者。亦名虚烦。内外俱不可攻之。必遂损竭。宜参苏饮。去苏倍参。或更加石膏半钱。不愈者。竹叶石膏汤。兼有上项证候者。于前药选用。其人虚甚。不宜专用凉剂者。茯苓补心汤。

  卷之八·大小腑门

  小便多

  小便多者。乃下元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宜菟丝子丸八味丸。玄兔丹。生料鹿茸丸。

  有人每日从早至午前。定尿四次。一日之间。又自无事。此肾虚所致。亦由脾肾泄。早泄而晚愈。次日又复然者也。

  若小便常急。遍数虽多。而所出常少。放了复急。不涩痛。却非淋证。亦有小便毕。少顷忽再出些小者。多因自忍尿。或忍尿行房事而然。宜生料五苓散。减泽泻之半。加阿胶一钱。

  吞八味丸。此丸须用五味子者。

  睡着遗尿者。此亦下元冷。小便无禁而然。宜大菟丝子丸。猪胞炙碎煎汤下。(凡遗尿皆属虚。古书云。实则失气虚则遗尿。)

  有盛喜致小便多。日夜无度。乃喜极伤心。心与小肠为表里。宜厘清饮。四七汤。各半帖。和煎。仍以辰砂妙香散。吞小菟丝子丸。或玄兔丹。

  卷之八·大小腑门

  淋闭

  古名曰癃者。罢也。不通为癃。不约为遗。小便滴沥。涩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

  谓之闭。宜五苓散。灯心汤调服。暑月多有此患。止宜本药。闭而不通。脐下胀为癃起。以灯心汤。五苓散。或洗慈汤。调独味琥珀末。仍令其以盐填脐下。更滴之以水。

  若服凉药不效。审是冷秘。宜炒盐熨其小腹。或洗慈汤熏洗。有腹急而小便若不通。用剂愈甚。宜以盐实脐中。就盐上灼艾。十来壮。

  有淋病。下诸通便剂愈。不通。用木香流气饮。或别用通气香剂才愈者。此乃气淋。出于冷热淋之外。

  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状。此乃精尿俱出。精塞窍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宜大丝子丸。鹿茸丸之类。然此即膏淋。谓其非淋。亦不可。血淋一证。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若的是冷淋。及下元虚冷。血色瘀者。并宜汉椒根。锉碎。不拘多少。白水煎候冷进。

  小便涩痛。常急欲溺。及去点滴。茎中痛不可忍者。此五淋病。生料五苓散。加阿胶七分。

  或五苓散。加车前子末少许。或五苓散和益元散等分。或五苓散。并可吞火府丹。佐以导赤散。

  若热极成淋。服药不效者。宜减桂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灯心瞿麦各少许。仍令其研麦门冬草。连根车前草。白龙草蜜水调下。

  若淋沥有血者。宜加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饮。和五淋饮。或导赤散。仍研地锦草水解服进冷剂愈甚者。此是冷淋。宜地髓汤。下附子八味丸。有因服五苓散等药不效者。用生料鹿茸丸却愈。此证病。于下元虚冷之故。有小便艰涩如淋。不痛而痒者。此亦属虚。宜八味丸。

  生料鹿茸丸之类。若因思虑用心过度。致淋。辰砂妙香散。吞威喜丸。或妙香散。和五苓散。

  汗多而小便赤涩。暑月多有此证。盛暑所饮既多。小便反涩少而赤。缘上停为饮。外发于汗津道不通。小肠涩闭。则水不运。下五苓散。一名导逆。内有术桂收汗。猪苓泽泻茯苓分水道。收在其外者。使之内。又从而利导焉。发者敛之。壅者通之。义取于此。然有虚劳汗多。而小便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惟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汗者。心液。心主血。

  养血则心得所养。汗止津生。不待通溺。而自清矣。诸失精血。及患痈毒人。忽有小便赤涩之证。此亦是枯竭不润之故。

  卷之八·大小腑门

  尿血

  (见诸血门本证)

  或有气闭。而小便不通。至脐下气瘕结痛。以五香散。间服独味琥珀末。以灯心汤下。

  甚效。女人多有此证。

  卷之八·大小腑门

  白浊

  有白浊人。服玄兔丹不愈。服附子八味丸即愈者。不可不知。

  有小便如常。停久才方淀浊。有小便出即如泔。若小儿泔病者。并宜厘清饮。加白茯苓半钱。

  如服药未效。宜四七汤。吞青州白丸子。及辰砂妙香散。吞玄兔丹及小菟丝子丸。山药丸如白浊甚。下淀如泥。或稠粘。如胶。频逆。而涩痛异常。此非是热淋。此是精浊窒塞窍道而结。宜五苓妙香散。吞八味丸。小菟丝子丸。精者血之所化。有浊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变白。故成赤浊。此虚之甚也。何以知之。有人天癸未至。强力好色。所泄半精半血若溺不赤。无他热证。纵虽赤浊。不可以赤为热。只宜以治白浊施之。

  若溺赤下浊亦赤。口渴时发热者。唇砂妙香散。吞灵砂丹。或清心莲子饮。发热不退。

  口燥舌干之甚者。此乃精亏内燥。肾枯不润。四物汤。吞玄兔丹。和八味丸久服。乃效。

  卷之八·大小腑门

  遗精

  (附遗沥梦遗)

  遗精。得之有四。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色失位。

  输泻而出者。有欲太过滑泄不禁者。有年壮气盛。久无色欲。精气满泄者。然其状不一。或小便后去多不可禁者。或不小便而自出。或茎中出而痒痛。常如欲小便者。并宜先用辰砂妙香散吞玉华白丹。佐以威喜丸。或厘清饮。别以绵裹龙骨同煎。或厘清饮。半帖。加五倍牡蛎粉白茯苓五味子各半钱。

  失精梦泄。亦有经络热而得者。若以虚冷。用热剂则精愈失。本事方清心丸。用黄皮脑子者。最良然亦必恍惚膈热。乃验其热证也。以此见赤浊。亦有自热而得。亦可用此。

  若是用心过度。得之。宜远志丸用交感汤。加莲子肉。五味子吞下。仍佐以灵砂丹。

  若审是思色欲不遂得之。且以四七汤。吞白丸子。甚者耳闻目见。其精即出。名曰白淫妙香散。吞玉华白丹。

  若审是色欲过度。下元虚惫。泄滑无禁。宜正元饮。加牡蛎粉。肉苁蓉各半钱。吞养气丹。或灵砂丹。仍佐以鹿茸丸。山药丸。大菟丝子丸。固阳丸之类。

  审是壮盛满溢者。本事方清心丸。仍服黄六一汤。便虽非对。缘精髓满溢。姑以白燥之。

  遗沥。比之遗精稍少。小便有数点稠粘。茎头微痛。或小便已停。原时方有一二滴沾。

  其病不出前所因。宜审用前药。

  梦遗。俗谓之夜梦鬼交。宜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莲肉。酸枣仁炒。茯神各半钱。吞玉华白丹。固阳丸。梦遗亦备前肆证。宜审其所惑。用前药。

  治小便注杆甘疮。用脑子二钱半。雁爪黄莲一钱半。炉甘石一钱。葱头七个。陈荷叶一片。

  花椒一撮。先以葱头荷叶花椒煎汤二碗。待温时留瓶内。浸洗。小便干净。将前炉甘石。用火红。于煎至黄莲水内。浸湿又烧又浸。烧烊为度。安于冷地上。以碗盖之。候冷。研末入脑子和匀。将前汤洗净。用药末之。妙不过二三度。即愈。

  卷之八·大小腑门

  三消

  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有一僧专用黄饮加减。

  其论盖详之。益血为主。三消。小便去多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下消消肾。肾衰不能摄水。故小便虽多而渴。然小便既多。津液必竭。久而未有不渴者。谓之全不渴。未有的论。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饮。吞八味丸。或玄兔丹。或小菟丝子丸。又竹龙散皆可。又用六神饮亦治肾消。惟脾消则加当归。去黄。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宜常服四物汤。润其大肠。如加人参木瓜花粉在人。仍煮四皓粥食之。糯米泔。折二。亦可冷进。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溅在桶边如烛泪。此精不禁。真元竭矣。

  上消中消。心脾既如此热。小便涩少而反无禁。盖燥热在上。虚冷在下。阴阳不交。所以成消渴。

  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然此证消肾得之为多。消心之病往往因欲饮食过多。及食啖辛热。饮引既多。小便亦多。当抑心火使之下降。自然不渴。

  宜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加栝蒌干葛如其数。吞猪肚丸。或酒连丸。仍佐独味黄连汤。多煎候冷。遇渴恣饮。久而自愈。或自糯米煮稀粥。然同颖汤。梅花汤二药。于三消有渴者。皆可用。若因用心过度。致心火炎上。渴而消者。宜黄饮。加莲肉远志各半钱。吞玄兔丹。

  仍以大麦煎汤。间下灵砂丹。

  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然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热中。宜用莲茗饮加生地黄干葛各半钱。或乌金散。或止用莲茗饮。

  若因色欲过度。水火不受。肾水下泄。心火自炎。以致渴浊。不宜备用凉心冷剂宜坚肾水以济心火。当用黄饮加苁蓉五味各半钱。吞八味丸及小菟丝子丸。玄兔丹。鹿茸丸。加减安肾丸。皆可选用。或灵砂丹。消肾为病。比诸为重。古方谓之强中。又谓之内消。多因恣意色欲。或饵金石。肾气既衰。石气独在精水无取养。故常发虚阳。不交精出。

  小便无度。唇口干焦。黄饮、吞玄兔丹。八味丸。鹿茸丸。加减肾气丸。小菟丝子丸。灵砂丹皆可选用。或未效。黄饮加苁蓉北五味山茱萸各四分。荠笼丸。苁蓉丸。

  又有果木渴。因多食果子所致。宜麝香之药。

  卷之八·大小腑门

  大便秘

  有风秘。冷秘。气秘热秘。又有老人津液干燥。是名虚证。妇人分产亡血。及发汗利小便。

  病后血气未复。皆能作秘。俱宜麻仁丸。风秘之病。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故传化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秘。宜小续命汤。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两蚬壳许。实者。吞脾约麻仁丸。虚者吞养正丹。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寒。宜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枳壳各半钱。吞半硫丸。热药多秘。惟硫黄暖而通。冷药多泄惟黄连肥肠而止泄。气秘而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其人多噫。宜苏子降气汤。加枳壳。吞养正丹。或半硫丸来复丹未效。佐以木香槟榔丸。欲其速通。则枳壳生用。

  热秘面赤身热。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此由大肠热矣。宜四顺清凉饮。吞顺肠丸。或木香槟榔丸。有气作疼。大便秘结。用通剂而便愈不通。便有秘气。强饮通之。虽通复闭。或迫之使通。因时下血者。此惟当顺气。气顺便自通。顺气之法。又当求温暖之剂。

  曾有下巴豆等药不通。进丹附却通。不可不知。老人虚秘。及出汗利小便过多。一切病后血气未复而秘者。宜苏子降气汤。倍加当归。吞威灵仙丸。或肉黄饮苁蓉顺肠丸尤宜。

  如妇人下血而秘者。见妇人门。

  伤寒阳明经热实而闭。见诸伤门伤寒证。

  宿食留滞。结而不通。腹胀气急。胸中痞满。宜感应丸加巴豆。

  凡诸秘服药不通。或兼他证不受药者。用蜜皂角兑。冷秘生姜兑亦佳。

  卷之八·大小腑门

  溏泄

  冷泄不言而喻。热亦能泻者。盖冷泻譬之盐见火热则凝。冷则复消。热泻譬之水寒则结凝热则复化为水。此外证状不一。疑似之间。并用先见分水丸一二服。惟伤食泻不可用。

  寒泻。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者。理中汤或附子补中汤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汤。

  五虚者。死。脉细脾寒。少气。前后泄痢。饮食不入。元是冷泻。因泻而烦躁。饮水转饮转泻者。参附汤。理中汤。加茯苓黄连。名连理汤。用之多有奇功。且如今当暑月。若的知暑泻。自合用暑药。的知冷泻。自合热药。中间有一等盛暑。又复内伤生冷。非连理汤不可。

  下泄无度。泄后却弹过响。肛门热。小便赤涩。心下烦渴。且又喜冷。此药为宜。若元是暑泻。经久下元虚甚。日夜频并。暑毒之势已然。而泻不已。后用暑药。则决不能取效。便用姜附辈。又以难施。疑似之间。尤宜用此。余生治伤寒协然自利。有用白姜黄连对半。名金银汤。即此意也。然不若连理汤为稳。如寒泻服上药未效。宜木香汤。或姜附汤。六柱汤。

  吞震灵丹养气丹。手足厥逆者。兼进朱砂丹。药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肠。难治。如泻已愈而精神未复旧者。宜十补汤。寒泻腹中大疼。于服前药外。间进乳豆丸。服诸热药以温中。

  并不见效。登圊不迭。秽物而出。此属下焦。宜桃花丸二五粒诃梨勒丸以涩之。

  热泻。粪色赤黄。弹响作痛。粪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热。烦渴小便不利。宜五苓饮。吞香连丸。

  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证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

  或五苓散。加车前子少许。兼进来复丹。丹泻。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赤涩。未可便作热论。的知热泻。方用冷剂。不然。勿妄投以致增剧。泻止渴自止。小便赤能如常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

  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宜大七香丸。入米煎服。久而不愈者。宽中散。吞震灵丹。仍佐以米饮调香附末。

  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平胃散自愈。缘内有苍术。可以燥脾。

  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泻泄。俗呼为伤败腹。其人必噫气如败卵臭。宜治中汤加砂仁半钱。或七香丸红丸子杂服。

  食积腹痛而泻。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调脾饮。吞感应丸。或因食一物过伤而泻。后复食之即泻者。以脾为其所伤未复而然。宜健脾汤。因食冷物停滞伤脾。脾气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泻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汤加干葛。吞酒煮黄连丸。于泻中求之。

  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物。才方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录食泻。经年累月。宜快脾丸下二五粒。因伤于酒。每晨起必泻。宜理中汤加干葛。吞酒煮黄连丸或重而泻泄频数者。宜冲和汤。

  因伤面而泻者。养胃汤加萝卜子。炒研破一钱。痛者。更加木香半钱。泻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如其数。泻已愈隔年。及后期复泻。古论云。病有期年而发者。有积故也。宜感应丸。

  有每日五更初洞泻。服止泻药并无效。米饮下五味丸。或专以杜五味煎饮。宜治脾肾泄虽省节饮食。大段忌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此病在肾。俗呼脾肾泄。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虚甚。椒附汤。

  卷之八·大小腑门

  交肠

  交肠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盖因气不循故道。清浊混淆。宜五苓散调气散各一钱。加阿胶末半钱。汤调服。或研黄连阿胶丸为末。加木香末少许。再以煎汤送下。

  卷之八·大小腑门

  泻血

  泻血。当辨其色。色鲜为热。色瘀为寒。热血连蒲饮。寒血理物汤。血色鲜红者。多因内蕴热毒。毒瓦斯入肠胃。或因饮酒过多。及啖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肠。故泻鲜血。宜连蒲散。吞黄连阿胶丸及香连丸。或一味黄连煎饮。大泻不止者。四物汤加黄连槐花。仍取血见愁草少许。生姜捣取汁。和米饮服。于血见愁草中加入侧柏叶。与生姜同捣汁尤好。有毒暑入肠胃下血者。一味黄连煎汤饮。

  有肠风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饮调服。加入麝香少许。其应尤捷。

  泻血色瘀者。为寒血。逐气走。冷气入客肠胃。故下瘀血。理中汤不效。宜黑神散。米饮调下。中用附子者佳。或用胶艾汤。加米煎。吞震灵丹。

  扑内损。恶血入肠胃。下出浊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黄茄为末。酒调下。

  有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风湿入肠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宜胃风汤胶艾汤。

  泻血或淡或浊。或鲜或瘀。亦宜胃风汤。吞驻车丸。或独泻血。或与粪俱出。当辨其色与所感施治。

  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理。故尔作痛。却无里急后重及缠坠等患。不可因痛认为血痢妇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从后分出者。当调其经。见妇人门。

  泻血过多。手足厥冷而眩晕者。当审其寒热施治。不可因眩晕而便用附子热药。寒血犹可。热血为害不少。

  卷之八·大小腑门

  肠风脏毒

  (附痔漏肠痈)

  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脓毒。或在粪前。或在粪后。并宜米饮汤调枳壳散。

  下酒煮黄连丸。或枳壳散。或乌梅丸。此乃因登圊粪中有血。却与泻血不同。或用小乌沉汤和黑神散。米饮调下。粪前后有血皆可用。色瘀尤甚捷。

  脏毒者。蕴积毒瓦斯。久而始见。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随见。此三因方五痔脏毒肠风辨之甚详。脏毒肠风之血。出于肠脏间。五痔之血。出于粪门蚀孔处。治各不同。无择翁乌连汤治脉痔外无形。而所下血一线如箭。或点滴下不能已。此由脉窍中来也。其方已录千里镜血色清鲜者。以瓦松烧灰研细。米饮调服。宜减桂五苓饮。加茅花半钱。吞荆梅花丸。仍以侧柏叶同姜烂捣。冷水解下。侵些米饮佳。

  如血色淡浊者。胃风汤。吞蒜连丸。或乌荆丸。或棕灰散。仍以米饮调香附末。或三灰散。

  或久而不已。面色痿黄。渐成虚惫。下元衰弱者。宜黄四君子汤。下断红丸。或十全大补汤或黄饮。诸般肠风脏毒。并宜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两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痔漏证状颇多。自属外科。不复繁引。既血自内出。不可全仗外敷。宜只HT散。吞钓肠丸。痔正发而血多者。亦宜自里托之。宜千金内补散。减桂之半。

  加鳖头血尤妙。

  肠痈即肠中生痈也。腹中痛。其始发热恶寒。证状难辨。因下脓血。乃觉。或小腹痛满。或小便涩滞。或脓从脐出。宜千金内补散。太乙膏。

  卷之八·大小腑门

  痢

  (附痢后风脱肛)

  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成积。积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谓无饱死痢病也。

  痢疾不问赤白而知为冷热之证。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先用粟壳饮。调五苓散。进感应丸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用暖剂。须常识此。

  凡痢初发。不问赤白。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既起而腹内复急。宜用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吞感应丸。或苏合香丸。吞感应丸。

  赤痢血色鲜红。或如蛇虫形。而间有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钱。粟米少许。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热甚服上项药未效。宜白头翁汤。

  若赤痢发热者。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煎。

  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去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各半钱。若感暑气而成痢疾者。其人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引饮。腹内攻刺。小便不通。瘀血频并。宜香薷饮加黄连一钱。佐以五苓散。白汤调服。不愈则用蜜水调。感暑成痢。疼甚而食不进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帖。名木香交加散。

  白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此属冷痢。先宜多饮除湿汤。加木香一钱。吞感应丸。继进理中汤。亦有下如鱿色。或如腊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药。

  赤白杂者。宜胃苓饮加仓米一撮煎。吞驻车丸。

  凡治痢须先逐去积滞。去已多。三五日后。自可兜涩。不问赤白。俱宜水煮木香丸。或水煮木香饮。真人养脏汤。或断下丸。如白痢久而虚甚者。养脏汤加熟附。赤痢加黑豆一小撮。

  白痢加干姜一钱。赤痢亦可加黄连一钱。新下者不必加此。在人活法。

  禁口痢者。有得病即不能进食者。或因冷药并药过多不食者。却不可拘于赤痢难用热药之说。当以温中进食为先。宜治中汤。加木香半钱。或缩砂一钱。

  休息痢。因兜住太早。积不尽除。或因痢愈而不善调理。以致时止时作。宜四君子汤。

  加陈皮一钱。木香半钱。吞驻车丸。只缘兜住积滞。遂成休息。再投去积。却用兜剂。

  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连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异攻散。恶甜者。

  生料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各半钱。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无禁。有类于痢。俗名刮肠。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若投痢药则误矣。六柱饮为稳。或可冀其万一。

  痢后风。因痢后下虚。不善调将。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致两脚酸软。若痛若痹遂成风痢。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或用大防风汤。将多以生樟即骨碎补。俗呼为胡孙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外以杜仲牛膝杉木节白芷南星萆煎汤熏洗。

  脱肛一证。最难为药。热则肛门闭。寒则肛门脱。内用磁石研末。每二钱。食前米饮调下。外用铁锈磨汤温洗。

  下痢小便不通者。黄连阿胶丸为最。

  卷之九·虚损门

  五劳

  五劳者。五脏之劳也。皆因不量才力。勉强运为。忧思过度。嗜饮无节。或病失调理。

  将积久成劳。其病头旋眼晕。身疼脚弱。心怯气短。自汗盗汗。或发寒热。或五心常热。或往来潮热。或骨蒸作热。夜多恶梦。昼少精神。耳内蝉鸣。口苦无味。饮食减少。此皆劳伤之证五脏虽皆有劳。心肾为多。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则痨生。治劳之法。当以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当温养滋补。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类。投之太多。适足以发其虚阳。缘内无精血。不足当此猛剂。不可因有热。纯用甜冷之药。以伤肾气。独用热药者犹釜中无水而进火也。过用冷药者。犹釜下无火而添水也。非徒无益。又害之耳。宜十全大补汤。

  或双和散、养荣汤、七珍散、药令建中汤。皆可选用。间进双补丸。若有无故身体瘦软。绝无力气。别无他证。此平日作劳太过。血气虚而筋失养。宜劫劳散或和气汤。倍芎归。又有言语读诵。过耗神气。致成虚损。是为叫呼走气。宜于十全大补汤等药选用。

  虚人老人病中忽一旦语言不出。扣之不应。此不是哑风。久欠药力到。补调功成。自复应矣。

  气虚人多不得寝。亦有痰多。胆经伏涎。欲寐不得者。不可例作虚治。妄补则痰愈盛。

  有于坐卧之中。似欲得人按捻。意方始安者。此亦虚证也。诸发及有寒热者。已各见本门审知因虚劳得之。并宜用前药。未效用十四味建中汤。渴而不胜热药者。七珍散加木香五味子各七分。热多。黄鳖甲散。或人参散。独五心发热。将欲成劳者。茯苓补心汤。外虽恶热。内自畏寒。盛夏不可单衣。大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正元饮、参附汤。

  饮食减少。畏食而呕者。难独用前滞甜药。须斟酌用前快脾之剂。缩砂陈皮药却不可少如药令建中汤内有陈皮半夏细辛却可用。仍下鹿茸橘皮煎丸。如不呕不畏食。用前十全大补汤双和散等药。亦当少加快脾之剂。以为之防。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当补肾。方欲一求之归等药。其人素减食。又恐不利于脾。方欲理脾气。则不免用疏刷之药。又恐愈耗肾水。全一举而两得之功。莫若鹿茸橘皮煎丸为第一。故曰。精不足。补之以味。又曰。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道家交构心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若肾元大段虚损。病势困笃。则肾不容少缓。又不拘于此说。

  要知于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类。于壮脾之中。参以北五味。黄之属。此又临时审病用药之活法。劳疾久而嗽血。咽疼无声。此病自下而传上。若不嗽不痛。久而溺浊脱精。

  此为自上传下。皆死证已。

  有面色如故。肌体自充。外看如无病内实虚损。俗呼为桃花蛀。宜看其何证。于前药审而用之。

  有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瘵疾。难以医之。

  外有因动作劳力。或发寒热。或身疼气短。或劳倦嗜卧。乃一时发劳。却非五劳者比。

  宜和气饮。详见诸痛门身体痛证。

  有嗽咳痰多者。名曰劳嗽。与风寒壅热之嗽不同。此乃有本有标。本在肾而标在肺。可与前诸药第一段求之。选用加五味杏仁阿胶贝母款冬花之属。嗽而加以喘者。于前药更加磨沉香仍吞灵砂丹。或三妙丹。详见嗽门。嗽而有血者。详见血门嗽血证。

  卷之九·虚损门

  盗汗自汗

  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一寝汗。不分坐卧而汗者。曰自汗。伤风伤暑。伤寒伤湿痰嗽等自汗。各载本门。其无病而常自汗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胃气不固。荣血漏泄。

  宜黄建中汤。加浮麦少许。煎黄六一汤或玉屏风散。或身温如常而汗出冷者。或身体冷而汗亦冷。别无他病。并属本证。

  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此方已载二百四十九肾逆散之下。有气不顺而自汗不止须理气。使荣卫调和。小建中汤加木香。

  有病后多汗。服正元饮诸重补剂不愈。惟八珍散宜之。有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

  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只宜一条用药。仍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名曰心汗。青桑第二叶焙干研末。空心米饮汤调下。最治盗汗。

  若阴汗惟密陀僧和蛇床子研末。扑之立止。

  若服药汗仍出者。小建中汤加熟附子一钱。不去皮。或正元饮。仍以温粉扑之。大汗不止。宜于诸药入牡蛎粉一分。并吞朱砂丹。或茸朱丹。

  常自汗出。经年累月者。多用黑锡丹。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亦可用此。若不宜热补须交济其阴阳。自愈。当以灵砂丹主之。凡此皆非为他病而止病于汗者设。非谓有兼病者也。

  若服诸药。欲止汗固表里。并无效验。药愈热而汗愈不收。可只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

  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宜用大黄汤。加炒酸枣仁半钱。有微热者。更加炒石斛半钱。兼下灵砂丹。

  汗出如胶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难治。漏风颇汗。出诸中门中风证。

  应汗多而发虚热者。不当泥于热。宜用收敛之剂。汗出而有邪热者。其人若不渴。小柴胡汤加桂枝半钱最良。

  治心虚多汗不睡。猪心一个。破开带血。用人参二两。当归二两。装入心中煮熟。去二味药。只吃猪心。不满三四日。其病即愈。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