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麻科活人全书
卷之二
作者:清·谢玉琼  |  字数:28730  |  更新时间:2022-12-24 00:08:10

  四方麻名第一

  糠痧艄温疹。其实属麻一证名。方语原来各有别。治同一例应如神。

  麻证之名。各方不同。在京师呼为温疹。在河南呼为疮。山西、陕西呼为糠疮。山东、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俱呼为疹子。江南呼为痧疹。浙江呼为子。湖广、江西俱呼为麻疹。又呼为艄子。闻人氏呼为肤疹。虽四方之命名有别。其实皆一麻也。调治之法。原无异耳。

  岁气第二

  麻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良剂。无伐天和损寿元。

  麻疹之证。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麻则面颇红。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或泻。或手掐眉目鼻而之为异耳。不可误作伤寒施治。而妄用汗下也。妄汗则增其热。

  而为衄、为咳嗽、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是以治麻者。务须先明岁气。如时令温暖。以辛发之药发之。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如时令暄热。以寒凉之药发之。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或黄连解毒汤。如时令大寒。以辛热之药发之。用桂枝解毒汤或葛根桂枝汤。如时令时寒时暖。以辛平之药发之。用荆防败毒散或葛根解毒汤。倘兼疫疠之气。则以人参败毒散主之。又要看人之虚实。如吐泻不止。以人参之类补之。如便秘烦躁。以酒蒸大黄微利之。无实实。无虚虚。倘损不足而补有余。夭人性命。非关天数。医杀之也。能知损有余而补不足者。方为良工。

  朱曰麻疹之候。有下列八证。见数证即是。不必全具。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柏黄芩栀仁荆芥知母石膏大青元参木通防风桔梗甘草水煎服。

  桂枝解毒汤

  荆芥防风牛蒡子麻黄桔梗人参川芎赤芍羌活甘草桂枝生姜引。

  葛根桂枝汤

  葛根防风甘草桂枝赤芍升麻姜三片淡豆豉一钱引。

  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茯苓枳壳前胡柴胡桔梗川芎羌活独活甘草薄荷五叶引。(除荆、防。加人参。名人参败毒散)。

  葛根解毒汤

  葛根荆芥前胡牛蒡子防风连翘淡竹叶人参柴胡桔梗赤芍药羌活升麻甘草水煎服。

  预解宣毒第三

  凡遇冬温大不祥。民多疫疠发疮疡。如逢麻疹相传染。可用汤丸预解良。

  麻毒从来解在初。出尽毒解忧可无。腹中胀痛邪犹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若冬应寒而反温。乃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于来春。必发痈疮。未出痘疹者。必感之而出。然疹虽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时令而发者。故一时传染相似。远近大小皆发。为父兄者。但见境里痘麻正行。宜先以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预解之。可使毒彻而不为已甚。此虽先贤活人之婆心。而要知麻疹之证。只怕一时不能得出。

  若得出尽。则毒便解到底。治麻者于初热未出之时。宜以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汤(二方俱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去骨皮。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石膏、知母、淡竹叶、桔梗、甘草。加前胡、葛根等味。随用而发之。但得麻出则毒解。而始终无虞矣。如用一剂。而麻仍不出。又再进一服。外以酒煎胡荽喷被盖之。切要空露头面。或以苎麻蘸胡荽酒遍身戛之。令其毛孔疏开。麻方得出也。切勿泥岁气条。照时令寒暄。而用辛热寒凉之剂。助其炎威。阻其发机。致成坏证。如三四次发之不出。又用臭椿树根皮、煎汤熏洗。倘仍不出。加之腹作胀满。气上喘促。昏眩闷乱。烦躁不宁。谵语妄言者。必死无疑矣。有云、当归、紫草茸、红花、牛蒡子之类。服之即现。断不济事。

  朱曰桔梗、甘草为仲景之桔甘汤。桔梗开提肺气。甘草生用能清热解毒。谢君以甘桔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虽出自石顽之说。究非神农本旨。我辈于当用时。仍可放胆用之。毋为其所囿也。

  消毒保婴丹

  缠豆藤(不拘黄豆、绿豆。根上缠绕细红丝藤。于八月内生气之日。采取阴干听用。一两五钱)

  大黑豆(三十粒)赤小豆(七十粒)牛蒡子(炒)辰砂(水飞过)生地黄山楂肉(各一两)

  荆芥穗防风独活当归黄连桔梗生甘草(各五钱)

  老丝瓜(来年经霜者两个。要连藤带蒂。五寸烧灰。)升麻赤芍(各七钱五分)

  为细末。以沙糖合丸。如李核大。浓煎甘草汤化下。

  凡修合此丸。宜春分、秋分。或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日。洒扫静室。焚香。至诚修合。勿令僧尼、道士、妇女、有孝服人及六畜见之。合毕。于日出时。焚香、叩齿。东向吸气一口。吹于丸药之上。向太阳觉咒曰。神仙真药。体合自然。婴儿吞服。天地齐年。吾今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一口气默念七遍)〔此段修合方法,未可信,留存文献。一九五七年三月〕

  代天宣化丸

  (即韩氏医通所载五瘟丹。)

  甘草(甲己年化土。以此味为君)。黄芩(乙庚年化金。以此味为君)黄柏(丙辛年化水。以此味为君)栀仁(丁壬年化木。以此味为君。)黄连(戊癸年化火。以此味为君)连翘(为佐)

  山豆根(为佐)如逢甲子、己巳年。则以甘草为君。黄芩、黄柏、栀仁、黄连、为臣。连翘、豆根、牛蒡、为佐。乙庚等年。俱仿此。君药一两。臣药用五钱。佐药用二钱五分。共为细末。于冬至日。

  以雪水煎升麻汁。拌面粉搅糊合丸。用辰砂为衣。以淡竹叶煎汤化下。

  诸潮亦能发麻第四

  伤寒伤风与伤食。惊风等候诸潮热。久而不去亦非宜。麻疹因而乘间出。

  手足微冷。恶寒无汗。面色青惨而不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之热也。手足微温。发热有汗。

  面赤而光者。伤风之热也。并宜用惺惺散除人参、白朮发散之。目胞肿或右颊有青筋。发热而头额肚腹之处最甚。或兼呕吐腹疼者。伤食之热也。以备急丸下之。面色青红。额上中心有纹。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手络脉微动而发热者。此惊热也。以泻青丸、牛黄清心丸主之。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颊赤。大小便闭。胁下有汗者。此风热也。以宣风散主之。以上诸热。久而不去。内外感发。则所蕴痘麻之毒。亦能乘间而出矣。

  惺惺散

  治风热咽喉不利。脾不和。三焦胆经渴。小便不利。

  人参桔梗白苓白朮栝蒌根甘草(各一钱)细辛(三分)薄荷叶(五分)防风川芎(各一钱)水煎温服。

  备急丸

  木香(二钱五分)大黄牵牛(各五分)为末。神曲糊合丸。绿豆大。食前用楂肉煎汤。下五、七丸。

  泻青丸

  羌活大黄(炒)川芎当归防风龙胆草栀仁为末。蜜丸。鸡头米大。淡竹叶煎汤。加沙糖调下一丸。

  牛黄清心丸

  治发热甚。心烦不宁。

  生黄连(五钱)川郁金(二钱)黄芩栀仁(各三钱)牛黄(二钱五分)辰砂(一钱五分)为末。用冬雪水调面粉糊丸。黍米大。灯心汤下七丸。

  宣风散

  大热利其小便而不愈者。以此下之。

  槟榔(二个)陈皮甘草(各五钱)生丑牛(二两)炒丑牛(二两)为末。二、三岁孩儿用五分。四岁孩子用一钱。食前蜜汤调下。易老加防风。本方有青皮。

  初潮认证第五

  麻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兼两目泪盈盈。

  麻疹之证面必红。呵欠咳嗽鼻流浓。汪汪眼泪频频嚏。休作伤寒别证攻。

  麻疹初潮。未现标时。必身热憎寒。头疼咳嗽。或吐。或干呕。或泻。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喷嚏呵欠。眼胞浮肿。目泪汪汪。腮赤体疼。烦躁不宁。夫麻乃胎毒所发。毒者火也。麻疹小而色红碎密。其行于皮肤之间者。属手少阴心经。君火也。五脏心肺相连。肺位乎上。心经火旺。

  则肺受之。故麻之发。惟肺受毒最重。其咳嗽者。肺因心火炎上。而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肝属木。木能生风。故有呵欠也。吐与干呕者。心火流入于胃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热流于大肠。故眼胞浮肿。

  腹痛而泄泻也。腮赤烦躁。心火旺也。喷嚏。肺经火邪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

  然麻虽胎毒。未有不因时气冒感而发者。故其证与伤寒相似。而身热憎寒头疼体痛也。但治麻者莫作伤寒施治。当先以肺为主。总宜泻火清金。而泻火当用黄连、黄柏、栀仁、大青、元参、连翘之类。清金当用黄芩、知母、贝母、麦冬、石膏、天花粉、牛蒡子、地骨皮、桑白皮、杏仁之类。夫麻初起。既与伤寒相似。而认麻须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背脊之下至于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如无红点以为证佐。则当以别证施治。此屡试屡验者也。若果有红点及现有前证相符。则是麻候。宜用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少加苏叶。或少加胡荽。或并去淡竹叶主之。或用葛根解肌汤去赤芍、甘草。加防风。或更加苏叶、枳壳主之。或用防风败毒散去桔梗、甘草、石膏、知母。或并去淡竹叶。加前胡、葛根主之。俱以灯心为引与服。以疏风解肌。托之出外。可以坐享平安。虽有吐泻。亦不必拘泥。麻出而吐泻自止。盖麻属热候。热冲胃则吐。热冲大肠则泻。此麻之常候。麻出热解。吐泻之证。不治自止。不必更忧吐泻之不止而妄治也。

  朱曰认麻法凡二十九字。于认麻时注意及之。自无错误。

  热冲胃与大肠。有吐泻二证。自是经验之谈。且不治自止。有小儿者。知此可少解忧虑。

  宣毒发表汤

  治麻发热欲出未出时。各证并宜。凡地方麻疹发作之时。初潮之际。未明是否麻证。当以此方主之。纵非麻候。即是冒感伤寒。用之无碍。并附加减法于方尾。

  薄荷叶(八分)葛根防风荆芥穗连翘牛蒡子(炒)木通枳壳淡竹叶(各一钱)升麻桔梗甘草灯心引。(勿用生姜姜皮)冬天寒月。可加苏叶。(八分)又加葱白为引。暑月炎天。可加生黄芩。一钱总除升麻、甘草、桔梗不用。初潮无咳者。宜用留白陈皮以甚其咳。有咳切勿再加。初起往来潮热者。除淡竹叶。免解肤热。致麻难透表。在寒月仍宜加苏叶、葱白以疏表之。初潮潮热太甚者。加赤茯苓、生地黄。并可加生黄芩。不必拘麻初用寒凉毒伏麻不得出之说。正当用之。以保肺受火克之虞。但春冬寒月。黄芩等分。宜略少耳。初潮无汗。加葱白以发之。更略加衣被穿盖。以取其汗。使毒透。切不可遽用胡荽酒之法。免助邪火内攻。

  肺金重受其克。药中略加胡荽作引。稍可。初潮不食。不必治之。盖热毒内蕴。自必不食。热毒一解。自然能食。切勿加进食开胃之药。初潮即见喘促。加黄芩、葶苈、栝蒌仁。以清肺开胸。或更加姜汁炒白芥子、家苏子、莱菔子以降之。初潮呕吐。加竹茹、柿霜。(如无柿霜。用柿饼亦可。)初潮呃逆。加枇杷叶、竹茹。初潮鼻衄。加鲜茅根。初潮即现咽喉痛者。加射干。

  倍用牛蒡子。初潮即现唇干、齿燥、舌胎枯黄、口渴等候。加麦冬、花粉、黄芩。甚则加黄连、黄柏、栀仁等味。以预解之。初潮热甚。大便坚实者。加火麻仁二、三钱以润之。用枳实以导之。免至闭塞。而热毒不得发越。致变紫黑。如便不通者。加生黑白丑牛末以利之。如利之不通者。必生气喘鼻扇逆证。即用黄连解毒东加大黄、牛蒡子、连翘、地骨皮、桑白皮以通之。如兼口渴者。并加麦冬、天花粉。初潮大便溏者。方内之枳壳等分减用。以为开泄之路。

  庶可免便闭之患。初潮溏泄而有微汗。除薄荷、竹叶。不可兼用止汗止泄之品。以堵其发越之门。初潮泄泻者。除枳壳。初潮洞泄者。除枳壳。加猪苓、泽泻、以分利之。不可止泄。以塞其舒畅之机。初潮小便赤者。除薄荷叶。加赤茯苓。或更加车前子以利之。初潮小便不通者。合导赤散(方见二十六条)。除甘草。加车前子以通之。初潮溺血者。如生地黄、黄连、黄柏、黄芩、栀仁。俱可随意加入。更加牡丹皮以去其滞血。免使留而为殃。冬月寒天。无汗不咳者。量加蜜汁、和酒炒麻黄二、三分。其余诸证。不能备悉。宜因所见之证。加减而用。至于等分之轻重。须量人之大小。若月内半周婴儿。只宜以杯许与服。当令乳母代服。使药性流入乳中。儿食母乳。如同服药。

  葛根解肌汤

  治麻初起。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已现麻路。并宜初潮未明是否麻证。加减同宣毒发表汤。并附已现麻路加减于尾。(总除赤芍、甘草不用。)

  葛根前胡荆芥穗牛蒡子连翘(去子)蝉蜕(各八分)木通(七分)赤芍甘草灯心引桑白皮(蜜蒸)贝母(去心姜汁蒸)随意加入后药。已现潮热大甚者。加生地黄、地骨皮、赤苓。更可加黄芩。已现口渴者。加麦冬、天花粉。已现无咳者。不妨少加留白陈皮。已现无汗者。加葱白。已现气喘。加葶苈、栝蒌霜。喘甚者。加白芥子、苏子、萝卜子。(俱姜汁炒。)已现呕吐者。加柿霜、竹茹。已现鼻衄者。加茅根。衄甚者。更加黄芩、黄连。(俱生用。)已现大便坚者。加枳实、火麻仁。已现大便闭者。加丑牛。已现大便闭。用丑牛仍不通者。加生大黄、黄连、黄芩。已现大便溏者。加赤苓、泽泻。洞泄者。亦如之。已现小便赤涩者。加赤苓、泽泻。已现小便闭塞不通者。加车前子。并加枳壳。

  防风败毒散

  加减照前二方酌用。(总除甘、桔二味不用。)

  防风荆芥穗连翘牛蒡子石膏知母木通薄荷枳壳淡竹叶桔硬甘草灯心引。

  初热未明是否勿峻发表第六

  初热之时证未明。医家诊视生疑心。此时且勿峻发表。略施清解得安宁。

  初热不见麻路。不可发表。略宜清解。用利咽散主之。如见麻路。当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防风、枳壳、葱白主之。更加苏叶亦可。或以苏葛汤去赤芍、柴胡、甘草。加枳壳、葱白主之。如麻不出。则用苏葛汤去柴胡、赤芍、甘草。加蜜酒炒麻黄以发之。或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淡竹叶、桔梗、甘草。加苏叶、葱白。或加蜜酒炒麻黄。开提腠理。或用浓衣绵絮盖之。得汗自头至脚。渐减衣被。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易出。纵不出。不可再汗。恐致亡阳之变。只宜频以葱白汤与服。使毛窍中微汗润泽。其麻自出。庶无热闭发搐之患。

  既出之后。可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淡竹叶、石膏、知母、桔梗、甘草主之。不可无表。防其内伏。既出而潮热甚。或兼口渴者。则石膏、知母、竹叶并宜用之。且更可加地骨皮、生地黄、麦冬之类。以清其热。而凉其血。以生其津也。更可加枯黄芩以清肺。生黄连以泻心。而诸候不生矣。

  朱曰不发表。麻何从出。勿峻发表。恐发之太过。或变生他证耳。

  利咽散

  治咽喉肿痛。

  牛蒡子(炒)元参防风水煎服。

  苏葛汤

  (联杏心法方)治麻初热未明证候。

  苏叶粉葛木通元参黄连(微炒用)连翘防风黄芩柴胡赤芍甘草无汗加蜜酒炒麻黄。发热太甚者。加牛蒡子。(炒五分)发热太甚不止。加鲜骨皮、生地黄。如热不太甚者。黄连、黄芩俱去之。加枳壳、荆芥穗。葱三根引。水煎热服。

  避风寒第七

  麻证须当避风寒。不避风寒肤燥干。腠理闭密毒难出。后生危证有千般。

  风寒本自外来。麻证终始最宜速避。如或不谨。失于避忌。一受风寒。则令肌肤干燥。腠理闭密。遂至麻毒不得发越。而难出矣。初潮之时。若能避忌。麻则易出。毒则易解。自无后患。正出之际。不知避忌。麻为风寒所触。出必复收。致毒积于内而不得解。变证生焉。已收之后。切宜避忌。若不避忌。留毒难尽。变证无穷。轻者证延日久。咳嗽与痰疾终身不愈。重者必变危证而难救也。是以麻收之后。必待二七之后。热退身凉。无痰不咳。饮食如常。精神复旧。方可不避。慎之慎之。

  忌恣食生冷物骤用寒凉药第八

  麻属火候多烦渴。病者时喜食凉物。初热未出也须禁。纵之恣食毛孔密。

  麻用寒凉本所宜。也须审时而察机。大寒遽用麻难出。伏毒内攻咎在医。

  麻本火候。自发热至出透之日。未免有口渴烦躁。故多喜食冷物。盖麻证属火。食冷虽曰无妨。然生冷等物。麻证始终当忌。何则。夫麻最要透表。只宜温暖饮食。以候其透表。若于初潮未出之际。而食生冷。冰伏火邪。则毛孔闭密。而毒火难出矣。即透表之后。亦忌食生冷。但柿饼、秋白梨、连藕、荸荠可以略用。桃、李、梅子、柑橘、石榴、菱角等物。又在所必忌。然非但患麻者。生冷等物忌食。即医家治麻。寒凉之药。亦不可骤用。夫麻初发热之时。而最忌寒凉之品者。盖恐冰伏麻毒。使毒瓦斯郁遏而不得出。而成内攻之患也。古人谓天气暄热。宜用辛凉之味。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之暄热热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也。今若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之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岁孩子出麻。发热未见点时。而发惊搐。医家认作急惊。用寒凉之药攻治。致麻毒隐隐在皮肤之内。不得出表。后一医以滋阴为主。用四物等剂。亦不获效。

  烦闷声哑。数日而死。此可以知骤用寒冷、冰伏麻毒之为害也。今因天时暄热。而执泥岁气之说。

  骤用寒凉。岂理也哉。故治麻者。凡于麻初出之时。虽有身热、烦渴等证。宜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升麻。少加酒炒黄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黄连、黄柏、栀仁等味。恐冰麻毒而内伏。致麻不得外出。后虽设法宣表。而麻终不得出矣。可不畏哉。

  朱曰前条避风寒与本条忌生冷。皆病家所最易患者。中途变证。往往因此。故此二条。医生对于病家。务必再三叮咛。

  忌食辛辣热物误用辛热药饵第九

  辛辣香甜与热汤。婴儿乳母俱忌尝。果能禁谨不违法。管教始终保安康。

  麻喜清凉最忌温。燥热药饵勿沾唇。误用能助其邪火。壅蔽内攻救无门。

  辛辣之味与热汤水。患麻之人。多酷好之。何则。盖麻属火候。火蕴于内。得辛辣热物。而痰火暂快。故多喜食。儿患麻者。须宜禁戒。庶无后患。如或因其喜饮。遂以胡椒茱萸作汤。或醇酒、姜蒜、韭薤之类。与食而顺其欲。暂虽快畅。久则痰火益甚。至麻变紫黑。或二便闭结。或成血痢。

  肠头露出。或生牙疳。或唇舌破裂。或喉中痰响。或五窍出血。或大热不止。至胃火益甚。而饮食即吐不能下者。种种恶候。因而生焉。若食乳孩子。乳母亦当禁忌。倘不禁忌。而食辛辣等物。凡食其乳。必至变证不测。可不慎乎。夫患麻之人。辛辣之物。既当忌食。而治麻医家。用药立方。辛热燥悍之品。慎勿妄施。如桂枝、麻黄、羌活、独活、白芷、川芎、苍朮、香附、果仁、白朮、丁香、木香、砂仁、肉豆蔻、肉桂之类。不可轻使。若于麻初热之时。而误用之。反助其毒。使毒瓦斯壅蔽而不得出。致有内攻之患。即有麻疹初起。而见四肢逆冷者。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

  麻现自然温和。昔人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以桂枝汤之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暖室。

  谨避风寒可也。且天气纵极严寒。而人身中之热毒。未必因天寒而减。而因天寒遽用辛热以治麻证。岂理也哉。庸工执泥岁气时令。大寒宜用辛热之药发之之说。譬诸麻疹初出。而有呕吐。医不知此为常候。而用苍朮以平胃。丁香、砂仁以暖胃。设有头疼。而用川芎、白芷、羌活、独活以治头疼。譬有手足稍冷者。遂即用桂枝、肉桂以温其手足。殊不知麻证之作呕吐者。乃火热蒸于胃也。头疼者乃火毒上攻也。今反以辛温之药攻之。是犹抱薪救火也。至于手足稍冷者。乃热极似寒之象。俟麻出透。而手足自温。医家不明。而谓桂枝可达于四肢之末。肉桂可以温经回阳。而遽用之。是误之又误。陷人性命。良可叹也。执天寒而用辛热之说者。何殊乎是。倘有误服辛热之药助其邪火。烦渴便闭。致麻不出。危笃之极者。以清阳汤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愚按邪火内攻。

  渴烦致麻不出。而兼有便闭者。加黑白丑牛以下之。是亦釜底抽薪之义也。

  朱曰骤用寒凉与误用辛热。又医家所最易患者。盖麻正出时。必仍发热。医者为退热计而骤用寒凉。此大误也。又医者不知麻为热证。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辛温解散。亦足误事。

  清阳汤

  荆芥穗防风前胡连翘元参(各四分)薄荷叶牛蒡子枳壳黄芩木通麦冬淡竹叶(各三分)桔梗(四分)升麻(三分)甘草(二分)姜、灯心引。(姜皮并宜)

  忌食诸肉鸡鱼盐醋五辛等物第十

  疹家禁忌法须防。荤咸辛酸不可尝。欲不从心方是福。物若爽口定为殃。

  麻证禁忌肉鱼鸡。欲食须过七七期。盐醋五辛通是禁。务宜食淡免祸机。

  麻疹禁忌。比痘尤甚。盖痘初起。则宜慎口。至起水之时。鸡肉食之。正可助浆。若麻证。马、牛、猪、羊、鹅、鸭、鱼、腥等味。盐、醋、甘甜、面食、五辛、滞气、煎爆等物。必麻收后四十九日之外。方可食用。惟宜食淡。庶无后患。若七七之前。不知禁忌。则终身但遇天行。麻必复出。即不复出。亦有后患。食盐太早。令人咳嗽。食五辛太早。能生惊热。食荤腥太早。必生奇证。是以自麻收后。宜慎口四十九日。但猪肉一味。虽可先食。亦必俟身凉不咳。并无涉及他证者。方可先食。其余必须遵期谨戒。非但出麻之人当慎。即乳儿乳母。亦必禁忌。盖麻之为病。有类伤寒。荤腥不谨。祸生不测。曾见麻案有云。贺少君患麻。家人不知。以肉饭与食。适缪仲淳至。见而惊曰。尔主出麻。此麻证之极重者。何可食荤。急备虻虎汤三剂与服。而麻尽现。遍体皆赤。又以原方进二剂。麻虽尽出。而烦躁不宁。势尚不可保。乃以三黄石膏。加柽叶汤一大剂。浓煎与服。烦躁定而痊。口腹之为害匪轻。可不慎乎。

  朱曰此条忌食。病家尤所当遵。尝见小儿喜食咸物。证成哮喘。喜食香甜。牙齿生虫。

  放纵一时。贻害一世。此家长之责也。

  虻虎汤

  西河柳麦冬(各两许)淡竹叶(七十片)元参贝母(又名虻。去心。姜汁蒸。各三钱)石膏(一两五钱)知母(五钱)

  水煎服。

  三黄石膏加柽叶汤

  (柽叶即西河柳)。

  黄连黄柏黄芩(各五钱)石膏麦冬(去心各三钱)西河柳知母(各一两)淡竹叶(二百片)水煎服。

  忌兼用补涩第十一

  麻疹证治法最广。当补当泻须究讲。清解补涩谬兼施。杀人性命如反掌。

  麻初出时。多有泄泻不止者。其毒火因泻而减。此殊无妨。若麻出尽之后。而泻红黄色粪者。

  乃内有伏热也。与泄泻过甚者。俱宜以加味三苓散与之。一服即愈。切不可用参、朮、诃、蔻补涩之剂。以图速止。医家若不识禁忌。未经讲究。一见有泻。遂用补涩。乃曰吾于清解药中兼用参、朮、诃、蔻。等分又轻。何碍于事。一服不见功效。不知改方医治。又曰参、朮、诃、蔻等分轻少。故不应耳。于是多加参、朮、诃、蔻分两而再与服。致麻变证。重则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而缠绵不已。然非仅麻出齐之后泻红黄色者。不宜兼用补涩。即麻已收之后。而泄泻黄红色。亦不宜兼用补涩。仍以加味三苓散治之。兼用补涩且不可。若专用补涩者。则杀人不待反掌之久矣。业斯道者。可不慎欤。

  加味三苓散

  猪苓木通车前子赤茯苓(各七分)泽泻(八分)黄芩(酒炒)牛蒡子(炒研各五分)黄连(酒炒二分)灯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后服。

  升发清凉解毒当分先后第十二

  升发清凉与解毒。此乃治麻之大法。用之须当分先后。次第由来混不得。

  治麻用升发清凉解毒。法所宜然。然当分先后而施。不可混用。何也。麻初发热。恐难透表。

  故当用升发疏表解肌之剂。使之易出。见标之后。与正出未透之间。宜发表而兼清凉。使血凉肌解。麻易出透。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红。总成一片。垒垒如珠。手足之末。上下相同。无有空处。此为出透。斯时则当用清凉解毒之剂。不必兼用发表之药。一解即愈。若于初热正出之际。而即用寒凉解毒之剂。则气满血凝。肌肤闭密。不得开通。至麻不出。多生危候。是以于初热未出之时。及正出之际。只宜辛散。如荆芥、葛根、薄荷、前胡、牛蒡子、防风、苏叶、淡竹叶、石膏之类。可以施用。即麻黄亦当因证而施。使之易透。正收及收后。宜用寒凉解毒之剂。如元参、青黛、麦冬、黄柏、栝蒌根、黄连、黄芩、连翘、贝母、知母、栀仁、山豆根、淡竹叶等药。俱可施用。使毒火易得消散。方无后虑。

  朱曰何时当用疏表解肌之剂。何时当用发表兼清凉之剂。何时当用清凉解毒之剂。

  作者一一指点。苦口婆心。

  麻当分天时第十三

  麻之法大非宜。强用须当分天时。春冬寒月犹似可。夏秋炎日切莫施。

  古有麻之说。虽近有理。然亦当分天时。如春冬严寒。麻为风寒所遏。闭而不出。之以取汗。使腠理开豁。犹曰可也。若夏秋炎热之时。只宜令之于无风之处坐卧。以单被盖之。勿令其冒风冒暑耳。岂可助。倘炎热而用法。则火热愈甚。麻必焦紫。致变坏证。而不救者多矣。

  补中第十四

  麻证从来喜清凉。首尾不用补中方。缘何麻后议补中。为救过凉脾胃伤。

  麻证属火。肺胃实热者多。虚寒者少。千人之中。虚寒者偶有其一。故治麻俱宜先用疏散寒凉之药者。此之谓也。而古人又有议补中之说者何哉。盖指麻收之后而言。非指初热正出正收时之谓也。缘由麻证先用寒凉之药过多。而脾胃受伤败坏。以致麻收之后。多得呕吐。泄泻青色。

  唇白身冷。当审其轻重而用补中之法。所以人参、白朮、白苓、砂仁、霍香、陈皮、薏苡仁、莲肉等味。在所不忌。但当佐以清凉之药。加川黄连、枯黄芩。俱微炒而用之。夫既补中。而又加清凉之品者。其义盖恐中气实。而邪火复作。故兼用之耳。至于白朮。呕泄太甚者。用之始宜。如吐泻轻者。则又不宜轻用。若其人素禀虚弱。当出麻之际。过于发散。出透之后。又过用寒凉解毒。以致虚弱之极。骨瘦神疲。面无红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者。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麦芽、KT石斛以补之。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白朮(炒)白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水煎。空心服。

  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

  痘后出麻为正疹。此由胎毒发于心。一次出现不再出。正麻名儿始为真。

  婴儿初离母胎中。遍身斑驳似朱红。亦由胎毒生斯候。莫作时行麻疹攻。

  婴儿当值炎热天。遍身忽似出麻然。此名风瘾非胎毒。不须用药也会痊。

  正麻之出。由于胎毒。其出也。必在出痘之后。或隔两三月。或隔半年、一年之久。甚至八、九年之远。感正麻之气而出一次。后再不复出矣。奶麻者。小儿初生未盈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朱。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妄用汤剂。盖婴儿脏腑娇脆。气血怯弱。不能胜受汤丸。宜以溯源解毒汤与乳母服之可耳。若风瘾者。亦有似于麻疹。乃发在幼孩甫生一月、半周、一岁之间。时值天气炎热。感风热而作。此不由于胎毒。乃皮肤小疾。感风热客于脾肺二家所致。不在正麻之列。常见出一次又出一次。亦有连出不已者。

  天关大利害。不必用药而自散。倘身热不退。只宜微用疏风清热之剂。一服即愈。以荆防发表汤除红花主之。如身不热者。不必用药。免致诛伐无过。然亦当慎风寒。戒荤腥、生冷、辛辣等物。

  勿以其无关利害而忽诸。恐触动风热而生他病。论云。风瘾身热不退。宜疏风清热。以荆防发表汤主之。细按方内。止有荆芥、防风疏风之品。并无清热之药。且川芎上行头目。当归血中气药。楂肉长于消肉积。甘草虽能和药解毒。其实有调中益气之功。桔梗性上升。能阻各药不得下达。并非清热之品。且云除红花。反不若红花之能散赤肿解疹毒之犹为可用也。愚意莫若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杏仁。加元参、黄芩、地骨皮。以疏风清热退潮之为妥当耳。

  朱曰此三种。各有主名。各有治法。医家必先识此。始不混乱。

  源解毒汤

  (又名解毒汤)解胎毒良方。

  当归身川芎生地黄白芍药人参连翘黄连陈皮木通生甘草淡竹叶引。

  荆防发表汤

  此方大能疏风清热。能散风热客于手足太阴。致发风瘾、及麻疹。连热三四日。而始见标。而不甚烦躁。

  荆芥穗防风桔梗枳壳(麸炒)苏叶川芎当归(各五分)干葛(八分)红花(二分)杏仁(去皮尖炒)牛蒡子(炒研各七分)楂肉(去核一钱)生甘草(去皮三分)连翘(五分)水煎服。

  夏天炎热。加酒炒黄芩。(五分)冬月严寒。加麻黄。(三分)或加羌活。(五分)小便赤涩黄。加木通。(去皮七分)

  温麻第十六

  胎毒风热两相抟。又值时令疠气传。人如感之出温疹。调治乖张变多端。

  温麻者。由于胎毒。感于风热。又值时令疫疠之气流行。城市乡村。传染迅速异常。调治若不得法。立刻变证。治法、于初热时。及欲出未出之际。宜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已出红肿大甚者。用化毒清表汤去桔梗、甘草主之。出透流毒成痢者。用清热导滞汤(见第七十二条)主之。此三方。以之加减变化。无论正麻温麻。每用定获奇效。然凡出过正麻之后。即不再发温麻。

  化毒清表汤

  治麻已出。红肿大甚。并为麻疹已现主方。并附加减法于方尾。(总除甘、桔二味不用。)

  前胡干葛知母连翘桔梗(各七分)牛蒡子(炒七分)木通(六分)元参(一钱)黄连(酒炒)

  防风栀仁(炒黑各三分)薄荷黄芩(酒炒各五分)天花粉地骨皮(各八分)淡竹叶(一钱)生甘草(去皮三分)灯心五十寸为引加生犀角(三分)更好。

  潮热轻者。除淡竹叶、栀仁、黄连、薄荷。潮热重者。加生地黄、地骨皮。赤苓、枳壳、黄连、黄芩。生用。口渴。加麦冬、熟石膏。如不作口渴。除知母、花粉。大便涩。加炒火麻仁、枳壳。大便闭。

  加枳壳、炒白黑丑牛。如二三日不通者。加大黄。小便赤涩。加木通、泽泻等分。小便不通者。加车前子。无咳。加留白陈皮。无汗。加葱白。紫色。加紫草茸、红花。赤色。加牡丹皮、当归尾。夹红紫斑。加紫草茸、牡丹皮。热甚不减。去防风、薄荷。加生地黄、川贝母。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麦冬。

  谵语。加生地黄、木通。。加栝蒌蒌、葶苈。除天花粉、淡竹叶、薄荷。气促。加苏子、莱菔子。去天花粉、淡竹叶、薄荷。呃逆。加竹茹、柿霜、枇杷叶。呕吐亦宜。

  痘夹麻出第十七

  痘出之际热烘烘。纷纷麻点遍身红。脾肺游火夹痘出。托出麻疹痘成功。

  初现痘点数十粒。遍身红点细密密。此是大痘夹疹子。由于脾肺风热出。

  麻疹有于出痘之时相夹而出者。当出痘之际。发热蒸蒸。才现痘苗数十颗。遍身通红。碎碎密密。形如出麻。似非出痘。其实大痘夹麻而出。是痘为正出。而麻不过脾肺两家之风热游火。随痘而出现也。不甚关利害。遇此等症。不必惊慌。以元参升麻汤除升麻、甘草。加黄芩、连翘一二剂与服。宣托麻疹尽出而消散。正痘自然依期起灌。而庆成功。此等夹麻之痘。而痘出必多疏稀。

  元参升麻汤

  治痘夹麻、夹斑、夹丹等症。

  元参(一钱)升麻(五钱)防风荆芥牛蒡子(炒研各七分)生甘草(去皮三分)水煎温服。

  盖痘解毒麻第十八

  痘回水时将结痂。身复发热惊医家。倏尔遍身上下红。现出盖痘解毒麻。

  痘至回水结痂之际。复又发热。遍身上下通红。细看痘粒。脓浆充足。此乃盖痘解毒之麻出也。其名云何。盖痘者。痘之上盖一层麻也。解毒者。此麻一出。可以解痘毒也。宜以大连翘饮去赤芍、柴胡、甘草。加熟石膏、天花粉、淡竹叶、地骨皮各一钱。以清解其余热。此等症候。盖因痘起灌之时。痘已稠密。医家极力催浆。过用补剂。以致热滞脾肺而作也。

  大连翘饮

  治湿毒。利小便。

  连翘(去子一钱)牛蒡子防风荆芥黄芩赤芍(各七分)栀仁(酒炒)滑石(研各五分)车前子(炒)谷瞿麦木通当归柴胡(去芦各八分)蝉蜕(去头足洗去土十二只)

  生甘草(去皮三分)热甚大便闭。加酒炒大黄一钱。生姜一片引。

  前方去栀仁。加紫草。名连翘行风汤。治痘麻热毒壅闭。小便不通。

  痘后出麻第十九

  太痘秀实症已平。倏尔麻疹又来侵。此时胎毒曾经解。惟宜用药养肺金。

  出痘已经收靥落痂。痘症已平。此时胎毒已经清解。适值天行麻疹发现。旋即出麻。惟宜清金养肺为主。以参贝散主之。愚按痘后即出麻。虽曰胎毒曾经清解。然痘当起灌之时。岂有不施补剂催浆灌脓之理。其间定有余热留毒。今痘后相继出麻。未必绝无毒火。全因天行而发者。虽宜清金养肺。而方中之桔梗、甘草。仍须停用。即沙参亦当以玄参易之。更宜加枯黄芩。泻肺以清肌表。连翘、牛蒡子以解心肺之留毒。赤苓、枳壳。利二便而泄心与大肠之火。则肺金清而毒尽解。尤为妥当。

  参贝散

  沙参贝母桔梗(各一钱)西河柳(二钱)甘草(五分)水煎服。

  闭症第二十

  麻见闭症眼肿赤。声哑鼻干发喘渴。腰腹胀痛人昏沉。唇掀烦躁二便血。

  麻初出时。眼胞肿。白夹赤色。声哑。唇肿掀翻。鼻干、鼻扇、气喘。烦躁口渴。腰痛腹胀。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烦乱狂叫。二便出血。此乃毒火郁遏于内。名曰闭症。最为难治。宜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酒炒黄芩七分。酒蜜炒麻黄五分。或更加元参、山豆根治之。若能托出麻标外现。渐次发出者。可以望生。如仍闭而不出。则无望矣。

  朱曰麻见闭证。最为危险。当此病家惊心动魄之时。全赖医者有胆有识。方不误事。

  首尾调和第二十一

  麻喜清凉痘喜温。痘麻治法不同伦。麻苗痘实无人解。首尾调和法宜遵。

  痘麻两症。皆系胎毒。均属心火。而麻则喜清凉之药。如古方化斑汤。以元参易人参。去升麻、甘草、早米。万氏升斑汤去白桔梗、甘草是也。痘喜温补之剂。如保元汤是也。故麻喜清凉。痘宜温补。人皆知之。而首尾调和之道。人多不晓。何也。夫麻只要发出得尽。则毒便解。若于初热将出时。而一味寒凉。冰伏其毒。麻必难以透表。而毒不得解。所以初出至正收。宜安处暖室。勿用峻寒之剂。使之易透。是麻亦喜和暖也。痘则必待苗而秀。秀而实。脓成而后毒解。若于痘成实之时。用大温热之药。则反溃烂不收。是痘后亦喜清凉也。业斯道者。须知治麻贵乎审首。治痘贵乎审尾。无过寒妄热。使温凉相宜。而阴阳自和矣。

  古方化斑汤

  人参石膏知母牛蒡子连翘地骨皮淡竹叶升麻甘草早米一撮引。

  万氏化斑汤

  元参知母石膏牛蒡子麦冬淡竹叶桔梗甘草水煎服。

  热有远近而出第二十二

  麻热远近难定期。半月七八日有之。发热四日疹始现。轻清平安顺症时。

  麻症发热。有近则五、六日而出。远则八、九日、或十日、半月乃出。总以发热四日内现标者。

  其麻多轻。然必须解毒。若初热之时。既表之后。红影见于肌肤。切宜戒口避风。如或不禁。则皮毛闭密。毒瓦斯难泄。或变紫黑。或生痰涎。致变惊搐而不治。若遇此候。宜以消毒饮去甘草。加犀角汁主之。如极渴欲饮水者。只宜少与葱白汤。以滋其渴。又有作寒作热。至于终日不退者。然始热之际。必见面赤眼肿。多涕多泪。咳嗽连声等外症。宜详察之。慎勿临症恍惚。夫麻之出。其状如粟。红垒而起。间有不出。或只头面有四肢无者。此则天行时气。湿热在脾。以致昏睡发热。

  麻不出现者。当以消风散去人参、川芎、浓朴。加连翘、牛蒡子、粉葛、荆芥、枳壳、薄荷、羌活。只用三分治之。如或不应。以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牛蒡子、当归身、熟石膏治之。倘风热不散。

  久必咳嗽不已。愚按消风散、小柴胡汤二方内之人参、川芎、羌活、浓朴、僵蚕、柴胡、半夏、甘草、及陈皮等药。麻方禁用之药。依法删去之。合二方。仅得赤茯苓、黄芩、蝉蜕。俱系三味耳。而用以治湿热在脾。昏睡发热。致麻不出现等候。其有济耶。此的系坊间误人。断不宜用。愚意莫若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加猪苓、泽泻。以泄脾湿。以解其肌之为当也。

  消毒饮治麻出一日。为风寒所冲而收。麻毒内攻。急用此方。免致胃烂不救。

  牛蒡子(四钱)荆芥(二钱)防风(五钱)生甘草(一钱)加乌犀角屑更妙。水煎服。

  消风散

  (子和方)

  人参川芎羌活僵蚕浓朴陈皮蝉蜕茯苓为末。白汤下。

  小柴胡汤

  半表半里和解之剂。

  人参黄芩柴胡半夏甘草姜三片、红枣三枚引。

  不热第二十三

  麻疹出现全凭热。身不热兮麻不出。潮热和平方为福。症逢不热大非吉。

  不热者。谓身温凉而无热也。初起不宜大热。及至正出之时。不宜无热。如不热者。即系逆候。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叶。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除甘草、淡竹叶、赤芍。以疏托之。亦有用越婢汤者。不可以此为法。出尽及收后而不热者。是毒尽也。不须用药。

  朱曰不热即系逆候。病家常因小儿发热不退。请医生设法退热者。是不知正出之时。

  不宜无热也。

  越婢汤治风水恶寒。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者发越湿土之邪气也。水湿之气。因风中外流播。两相激抟。势难分解。不得不借麻黄以祛之。从表而越。以石膏清之。从里而化也。

  麻黄(去节五钱)石膏(八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引。水煎。分作三次服。

  微热第二十四

  由麻不怕火烧天。若逢微热休安然。初起之际犹无忌。正出之时却又嫌。

  微热者。言热轻而不壮也。初起之时则宜。正出之时。热不宜微。微热则麻出而不能透矣。宜用疏托之剂。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淡竹叶主之。未收及收后微热者。此毒轻而尽也。不必用药。

  朱曰自微热至渴热。凡五条。辨证之细。最足增人识见。

  乍热第二十五

  发热数日热便退。再隔数日热又来。时热时凉为乍热。用心调理免受灾。

  热而又退退又热。初潮正出此为逆。收尽乍热毒未尽。病后治本免疏失。

  乍热有二。一则热数日而止。过数日热又作者。一则一日之间。有早发热而午凉。午发热而夜止者。此二者皆谓之乍热也。若未出之间见乍热。名曰毒未得透。药宜疏散。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赤茯苓主之。正出之际。

  甚不宜见乍热。见之则为逆候。此由毒出而邪热未解。复有内攻之意。必须疏托。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天花粉、桔梗、甘草。或清热透肌汤去甘草。加生地黄、地骨皮主之。又有因大病之后。中气虚甚而然者。以治本为要。药宜温补。以四物东加连翘、元参。临症斟酌而用之。若收后及未收之间见乍热者。皆为毒瓦斯未尽。急宜凉解分利。如清热透肌汤去甘草。加黄连、黄芩、生地黄、地骨皮。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黄连、黄芩、生地黄、地骨皮。俱可施治。

  清热透肌汤

  治麻未透。热甚而咳。

  元参石膏牛蒡子荆芥防风前胡葛根杏仁(各八分)生甘草(四分)水煎热服。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凡血症通宜。

  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各三钱)白芍药(酒炒二钱)川芎(酒炒一钱五分)

  凉心血加酒炒黄连。凉肝血加酒炒条黄芩。凉肺血加酒炒枯黄芩。凉大肠血加酒炒子实黄芩。凉肾、膀胱血加黄柏。凉脾血多用酒洗生地黄。凉胃血加酒蒸大黄。凉三焦血加酒洗鲜地骨皮。凉心胞络血加酒蒸牡丹皮。凉小肠血加炒栀仁、川木通。清心与胞络气加麦冬。清肺气加炒枳壳。清肝气加酒炒柴胡、醋炒青皮。清脾加酒炒白芍。清胃加干葛、石膏。清小肠加赤茯苓。清大肠气、三焦气加连翘。清膀胱加滑石、琥珀。血虚加龟版。血燥加乳汁。瘀血加桃仁、红花、韭菜汁、童便、行之。暴血加薄荷叶、酒洗元参。血不止加炒蒲黄、京墨。

  加黄柏、知母、元参名滋阴降火汤(治阴虚有火。)。加酒炒黄连、酒炒胡连名二连四物汤(治虚劳血虚。五心烦热。热入血室。夜分发热。)。加黄柏、黄芩、甘草名三黄四物汤(治阴虚潮热。)。加桃仁、红花名元戎四物汤(治脏结便闭。扑损瘀血。)。加羌活、防风(一方用北秦艽)名治风六合汤(治风虚眩晕。风秘便难。)。加木香、槟榔名治风六合汤(治血海虚滞。或血气上冲。)。本方去白芍药。加防风名防风当归散(治发汗过多而成痉症。宜去风养血。)。

  壮热第二十六

  大热经日不退休。将出出尽实可忧。正出之时逢壮热。此为顺候不须愁。

  麻本火候。非热不出。故最喜有热。如热势甚者。以白虎汤去炙甘草、粳米。加西河柳、连翘、牛蒡子、木通、枳壳、葛根主之。然治麻大法。总以解毒为主。若麻初热时。有毒火不退而热甚者。

  宜以解毒汤去桔梗主之。若发大热而经日不退。是为壮热。初起发热间即发壮热。直至出时而不退者。其症必重。以清热透肌肠(见第二十五条)去甘草。加地骨皮、生地黄、黄连、黄芩主之。有咳甚者。加贝母。大便结滞加火麻仁、枳壳。小便赤涩加赤茯苓、木通治之。或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加枯黄芩、生地黄、地骨皮、黄连、栀仁治之。若先热轻。正出现之时其热方甚者。此为顺候。出尽而壮热不退者。又不宜也。急宜用凉解疏托之剂。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桔梗、甘草。加麦冬、熟石膏治之。大便闭者。加丑牛以通之。小便赤涩者。合导赤散去甘草。加车前子以利之。或以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加荆芥、元参、地骨皮治之亦可。收后而壮热不退者。更不宜也。急宜凉解为上。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甘草、桔梗。加生地黄、山豆根治之。或以河间凉膈散去炙甘草、芒硝治之。收后而壮热兼大渴者。以白虎解毒东加元参、黄柏治之。

  白虎汤

  清肺金。泻胃火实热。小便赤者宜之。小便白者慎用。

  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炙甘草(二钱)粳米(半合)水煎服。

  解毒汤

  治麻热甚。火毒不退。初出亦宜。

  黄连黄芩栀仁木通桔梗水煎服。一方有贝母。无桔梗。

  导赤散

  治心热发搐。及小肠实热、小便赤涩。

  生地黄(五钱)川木通生甘草梢(各一钱)淡竹叶(一握)灯心引。

  一方有车前子。溺血者加辰砂(五分)

  竹叶石膏汤

  治大病后烦热作渴。伤寒解后呕渴少气。

  生石膏淡竹叶麦冬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有渴者去半夏。姜引。水煎服。

  河间凉膈散

  治瘟疫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闭。胃热发斑。

  大黄(酒浸二两)芒硝连翘黄芩(各一两)栀仁(八钱)薄荷(七钱)炙甘草(六钱)淡竹叶十五片。生蜜五匙引。水煎。日三服。夜二服。得下热退为度。一书姜三片、枣三枚、葱白一根引。易老去大黄、芒硝。加淡竹叶、桔梗。治胸膈与六经之热。以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腑、俱在胸膈。同相火游行一身之表。乃至高之分。故用桔梗舟楫之药。浮而上之。以去胸膈六经之热也。症重者用河间方。轻者用此方。

  白虎解毒汤

  石膏(四钱)知母天花粉黄连黄芩栀仁(各一钱)麦冬生地黄(各二钱)淡竹叶(十片)

  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入犀角汁于药内。俟病患要汤水饮时。以此药与之。代茶服。

  潮热第二十七

  热如潮水来及时。初出见之并无疵。出尽若还遇潮热。退阳益阴妙方施。

  潮热虽然无重轻。初出见之不须惊。出尽收后如潮热。急以四物益其阴。

  潮热者。一日至晚一度。如潮水之及时而来。不失其信也。麻疹初出。多见此候。若出尽及收后见之。此因气血虚弱而然。宜退阳益阴为主。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人参治之。

  渴热第二十八

  麻发于心肺受先。火甚津枯生口干。泻心清肺多奇效。治不违时病早安。

  渴属肺胃热盛候。唇口如丹发渴时。清金泻火生津液。治分虚实两般治。

  麻症如焚饮水饶。炎邪未许一杯浇。咽喉干燥心家热。津液干枯胃脘焦。

  渴乃肺胃两经热盛之候。唇口必红。若唇口如丹。是麻发渴之候也。此因内热所致。火甚津枯。故作口干。治当泻火、清金、生津。然当审察虚实而治之。若二便结涩。则为热甚。宜用清热凉利之剂。以门冬甘露饮。去甘草主之。若二便清利。唇口淡而不红、而但渴者。此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中气与气血所致。脾虚不生津液而渴也。以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以山药易白朮。加粳米主之。初热作渴者。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加麦冬、天花粉、牛蒡子、连翘治之。或以葛根麦门冬散去人参、升麻、赤芍、甘草。加天花粉、连翘、牛蒡子治之。渴甚者。以黄连解毒汤(见第二条)去甘草、桔梗主之。出现之时渴者。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加麦冬、天花粉、牛蒡子、连翘治之。出现之时渴甚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治之。渴而烦躁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黄柏治之。正收之时而渴者。以竹叶石膏汤(见二十六条)去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加元参、牛蒡子、黄芩、黄连、生地黄、地骨皮治之。

  朱曰唇不红而但作渴者。脾虚而津液不生也。辨证之精如此。

  门冬甘露饮

  治麻热甚而渴。

  麦冬(去心二钱)元参黄芩栝蒌根连翘(各一钱)生甘草(五钱)灯心三十根、淡竹叶二十片引。

  七味白朮散

  治胃虚、津气不行而渴。

  人参白朮(炒)白茯苓木香(各一钱)藿香叶葛根(各八分)炙甘草(六分)水煎服。

  葛根麦门冬散

  治热毒斑,头疼、壮热,心神烦闷。

  葛根麦冬(去心各一钱)石膏升麻赤芍人参甘草白茯苓(各五分)淡竹叶(七片)水煎服。

  口渴恣饮致成水蓄第二十九

  热甚作渴饶饮水。解毒生津功莫比。若还纵饮不知休。水蓄于中灾异起。

  麻症原是火邪。心火内亢。肺焦胃枯。津液干涸。发热之时。未有不渴。不可以冷水与饮。只宜以绿豆、或芝麻、或炒陈米煎汤饮之。治法宜生津解毒。以加味人参白虎汤去人参、甘草、糯米。加连翘、牛蒡子、元参主之。若任其恣饮冷水。必生水蓄之病。如水入肺。则为喘、为咳。宜用葶苈以泻肺中之水。如水入脾。则为肿、为胀、为白利。水入胃。则为呕、为哕。宜用猪苓、泽泻。以泻脾胃之水。如水入心。则为惊、为悸。宜用木通、赤苓。以泻心中之水。如水入肝。则为胁痛。宜用陈芫花以泻肝中之水。如水入肾与膀胱。则小便不利。宜用车前子、木通。以泻肾与膀胱之水。

  渴而腹胀不食者。乃本虚实滞。为败症而难治也。

  加味人参白虎汤

  人参知母熟石膏葛根天花粉麦冬淡竹叶甘草糯米一撮为引。水煎。以米熟为度。

  复热第三十

  麻疹收后喜无热。若逢复热毒未息。治宜和解与清凉。莫因收尽遂轻忽。

  复热者。谓热已退而复作也。此候先无。必待麻收后。热退身凉。越六七日而又复热。此症非因复感风邪而然。必因余热未清。余毒复还所致。治宜清凉和解为妙。以柴胡麦门冬散去人参、甘草。或以生地骨皮汤去甘草主之。然麻初起喜热。惟忌麻愈之后复热。何也。盖麻发热。多至十一、二日。少亦不下七、八日。热久元气虚矣。加之出麻之后。饮食不进。今复重热。阴阳虚耗。不死何待。急须调治。故再热者必大补气血可也。以柴胡四物汤主之。

  朱曰已收复热。在病家未有不引以为忧者。然总不外此三因。治之得法。必无妨碍。

  柴胡麦门冬散

  治收后甚热。

  柴胡(酒炒)人参元参(各五分)龙胆草(三分)麦冬(去心八分)甘草水煎服。

  生地骨皮汤

  地骨皮生地黄元参麦冬龙胆草牛蒡子连翘黄芩(酒炒)栀仁(炒)赤茯苓木通甘草梢灯心引。

  舌有白胎。加荆芥、防风。舌有黄胎。加酒炒连翘。便闭。加枳壳、火麻仁。闭甚。再加丑牛。

  柴胡四物汤

  治麻后余热。

  柴胡黄芩人参生地黄当归身川芎白芍药知母麦冬淡竹叶地骨皮水煎服。

  始终潮热第三十一

  始终潮热总不休。饮食不进亦堪忧。咳嗽口渴与痰候。养阴退阳妙方投。

  麻症初起。最喜潮热。正收与收后。又喜无热。若自初起至收后。而始终潮不退者。或饮食不进。或咳嗽。或口渴。或见痰症。俱属血虚血热。夫麻症属阳。血多虚耗。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此养阴退阳之义也。宜用四物汤(见二十五条)。按症加减主之。如口渴加麦冬、天花粉。或犀角汁。

  如咳加栝蒌霜、杏仁霜。如有痰加贝母、陈皮。如有喘加芥子、葶苈。总宜加元参、骨皮、黄芩、黄柏之类以治之。切忌用人参、半夏、白朮之类。

  朱曰始终潮热。非血虚即血热。滋阴补血。治法最佳。加法亦合拍。

  烦躁第三十二

  心火内炽烦躁干。急宜泻火清心源。若因久病元气虚。法用养阴病即痊。

  麻本火候。火者手少阴心经主之。心火内炽。故烦躁不宁。若麻症火邪太甚。烦渴便闭。致麻不出。危笃之极。宜清心、泻火、清金。以清阳汤(见第九条)除升麻、桔梗、甘草、生姜。倍用麦冬、黄芩、玄参。以三剂与服。而麻即出。或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甘草、粳米。加黄芩、元参主之。若系久病之人。元气虚弱。或变烦躁口渴。麻竟不收。凝滞在皮肤间者。此血虚故也。则不宜用前二方。当以养阴汤主之。此乃养阴配阳之义也。

  朱曰烦渴便闭。致麻不出。亦麻证之至险者。知泻火清金之法。虽险必安。至本条所示清阳汤及加味人参白虎汤。内中皆有散药。所以为佳。

  养阴汤

  熟地黄牛蒡子(炒研各八分)当归白芍药麦冬(冬七分)荆芥(三分)川芎薄荷(各二分)元参连翘(各五分)二剂、水煎服。后剂。加黄连二分五厘。

  出不快发不出第三十三

  欲出不出亡立待。一出即收死反掌。毒归五脏生四症。只因邪留正气伤。

  寒郁热邪不得出。隐而不现非早收。宜用汤丸急早治。发而不出一命休。

  麻症初起。必发热咳嗽。浑身胀痛。有似伤寒之候。惟干咳连声。目赤多泪。呕恶便溏。确为麻症之验。然发热之时。既明麻症。而麻于耳后、项上、腰腿上先现。然后遍及手足者为齐。总以头面更多者为佳。麻顶尖长。形小而匀者。吉也。若麻疹将发之际。或为风寒暴袭。或因肢体坦露。寒郁热邪。不能外出。此全盛之势未萌。与麻出早收不同。其有初热吐泻交作者。是为顺候。

  干呕闷乱者。则为逆症。欲出不出者。危亡可立而待也。一出即收者。死在反掌间矣。何也。夫麻以出尽则毒解。邪气郁遏。则毒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人困而不伸。毒归五脏。而四症生焉。

  毒归于脾。则泄泻不止。毒归于肝心。则烦热不退。而生惊搐。毒归于肺。则咳嗽血出。毒归于胃。

  则牙龈腐烂。而成疳蚀。凡有出不快者。总宜用解毒之剂。如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叶。或葛根解毒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枳壳。或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或用葛根疏邪汤等剂以发之。若无汗而出不彻者。外用胡荽。同葱捣烂。和酒糟蒸热。以绢包裹。自头面及手足。逐一揩之。勿令见风。衣被温浓。自然出快。如有气粗喘促。腹中胀痛。烦躁不宁。致麻不出者。急以麻杏甘石汤合三味消毒饮。俱去甘草以治之。轻则仍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若因触犯风寒雾露。隐现不能发出者。以新猪粪冲汤。隔水蒸之。冷则更添滚者。并取猪粪烧灰。以葱白汤调下二、三钱。此乃痘科治痘黑陷用烧人粪之变方。即用烧人粪与服亦可。若发之而仍不出者。则不治矣。

  朱曰出而不快。尚是邪气郁遏。至屡发不出。正气受伤。危险极矣。麻之初出。耳后项上腰腿上先现。然后遍及手足头面。多者最佳。麻顶尖长形小而匀者。吉也。

  葛根疏邪汤

  葛根防风荆芥苏叶牛蒡子连翘地骨皮前胡赤茯苓枳壳木通灯心引。

  麻杏甘石汤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去节三钱)杏仁(去皮尖研碎二十粒)石膏(五钱)炙甘草(一钱)水煎服。此乃麻黄汤去桂枝。而兼越婢汤也。专祛上焦湿热痰气。

  三味消毒饮

  荆芥牛蒡子(各一钱五分)甘草(二钱)水煎服。

  过期不出第三十四

  过期不出毒犯藏。孔闭肤干势可惶。刻限必求麻疹现。麻黄散子是仙方。

  过期不出势淹延。毒闭身中难出现。急用透肌休怠玩。岂堪脏腑受熬煎。

  发热六七日以后。明是麻症。却淹延不出。此腠理浓密。毛孔尽闭。皮肤干燥坚浓。毒瓦斯拂郁于内。或又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而过期不出也。急用托里发散之剂。以麻黄散去升麻。加胡荽子以发之。或用独圣散加胡荽子、牛蒡子、连翘。春冬寒月。再加蜜酒炒麻黄以发之。又有治麻欲出不出者。以消毒散加麻黄、穿山甲以治之。似乎大猛。不若以消毒散去僵蚕、蟾酥。加胡荽、葱白、葛根、蝉蜕。春冬寒月。更加蜜酒炒麻黄以发之。或外用胡荽酒。以苎麻蘸戛为当。若当出不出而无他症者。以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主之。如不出。急取向东狗粪。烧灰存性。水调服之。即现。若当出而参差不齐者。以黑芝麻用冷水擂服。若当出而过期不出。反见烦躁闷乱。腹胀气喘。手足冷者。不治。倘一向未更衣者。此毒盛于里。伏而不出。用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加牛蒡子主之。或从权施治。以七物升麻丸解之发之。解之不出者。死症也。

  麻黄散

  秘本方麻黄(去根节。滤去黑汁尽。酒蜜拌砂。)人中黄(瓦盛火)牛蒡子(炒)蝉蜕(去头足)升麻(酒炒)

  水煎服。

  朱曰麻黄治耻实之药。古法去节与先煎去沫。蜜酒拌炒。皆后人之私心自用。不足为法。

  独圣散

  又名柽叶散西河柳(一名观音柳。一名垂丝柳。又名柽柳。小干弱枝叶细细如丝。花穗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之状。花遇雨即开。)为末。以茅根煎汤、下三、四钱。白水下亦可。

  消毒散

  牛蒡子地龙(即蚯蚓。晒干。研末。各二钱。)僵蚕贝母(去心)防风荆芥(各一钱)

  蟾酥(二钱)为末。淡竹叶煎汤下一钱。

  七物升麻丸

  凡觉四肢大热。大便艰难。或二、三日不更衣。服之取微利。不利再服。(更衣即大便也。)

  升麻犀角黄芩朴硝大黄(各二两)淡豆豉(微炒,二升)栀仁(二两)为末。蜜丸。黍米大。

  白汤下五、六分。

  已出热甚不减第三十五

  麻出浑身似火烧。毒邪壅甚急难消。解肌只许皮肤暖。救里宜令便溺调。

  麻本火候。非热则不得出。麻疹欲出。则遍身发热。或烦躁。或头疼。或身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清此一层。麻随收矣。若麻既出。而热甚不减。此毒邪壅遏。宜以古方大青汤去甘草解其表。如便涩者。以古方黄连解毒东加牛蒡子、连翘、川木通、枳壳、石膏、知母。或以大连翘汤。

  以地骨皮易柴胡去赤芍治之。若大便不通者。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加牛蒡子以解其里。既出发热不退。饮食少进者。此毒逼胃。宜以加味地骨皮散去赤芍、甘草。加酒蒸石斛治之。

  朱曰热甚不减。总是毒邪壅遏。古方大青汤、大连翘汤、加味地骨皮散方中。或用荆芥。或用防风。或用葛根。即托邪外出。不敢一味清凉。阻塞向外之机也。

  古方大青汤

  治斑疹解毒良方。

  大青元参知母石膏木通生地黄荆芥穗鲜地骨皮甘草淡竹叶十二片引。

  古方黄连解毒汤

  治火毒。痘麻通用。

  黄连黄柏黄芩栀仁水煎服加大黄。名金华丸。润肠泻热。

  大连翘汤

  解里热良方。

  连翘防风瞿麦荆芥穗木通车前子当归蝉蜕黄芩滑石栀仁柴胡赤芍药(各等分)加紫草茸(五分)水煎。食前温服。

  加味地骨皮散

  地骨皮(三钱)桑白皮麦冬(各二钱)葛根柴胡赤芍药(各一钱)生犀角屑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已出红肿太甚第三十六

  麻喜如珠红润泽。红肿太甚又非吉。春火壅遏势堪忧。急治免教变紫黑。

  麻出连串如珠。颗粒分朋。红活光润。方为美候。若麻出而红肿太甚者。此毒被壅遏所致。倘不急治。必变紫黑、干枯、隐伏恶症。宜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桔梗、甘草。或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枳壳、木通、山豆根、葶苈以治之。

  朱曰红肿太甚。热入血分。清热透肌汤中虽有元参。仍当再加凉血之品。

  不透表第三十七

  隐隐藏于皮肤中。欲出不透后多凶。疏托消毒与分利。须详三因始为工。

  麻疹不能透表者。谓混身麻疹藏于皮肤之中。欲出而不能透也。古云。隐暗之麻后多凶。为难治。然此不透之症。有三因。治者当详审而施治。一者因风寒郁遏。未能疏托。以致皮肤干燥。

  毛窍竦立而然。此宜以疏托为主。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合越婢汤(见二十三条)去炙甘草、生姜、红枣。加葱白、胡荽以发之。或用葛根疏邪汤(第三十三条)加胡荽、葱白发之亦可。如表虚不胜疏托者。当以葱白一味煎浓汤。时时与服。但得微汗。风寒即解。而麻自透。一者因火毒内炽。热极不能透表者。此症麻疹根地头粒混成一块。而色红紫。急宜消毒清热。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荆芥、元参、连翘、牛蒡子治之。一者因中气本虚而不能透表者。此症皮肤不燥。唇口淡白。二便如常。虽有蕴热。不可轻用寒凉。即用峻剂升发。亦终不得出透。但当分利。使之内化可也。宜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合三苓散加连翘、枳壳以分利之。假使虚热内炽。唇口虽红。其色亦淡。此等症候。虽欲透而不能透也。只宜消毒。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加山豆根、连翘主之。又有一等。惟胸腹腰背暖处。止有一二处现有麻疹。

  粒头赤红。头面手足之间。乍见乍无。此症必缠绵难已。且有收后五、七日复发如前。两三次而愈者。此乃气候之异。非不透之症。此只宜辛凉透表。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治之。渐次求安。欲冀速效。转增危殆。

  朱曰不透表证之风寒火毒二因。尚为易治。惟中气本虚。似宜加入参。恐非升发分利所能奏功。

  三苓散

  茯苓猪苓(各二钱)泽泻(三钱)水煎服伤暑者用朱砂灯心引。

  尽透表第三十八

  粒头尖小收根者。此为尽透表症也。扁阔痒赤不离肉。热邪中伏大非雅。

  麻尽透表。方无后患。何以见其透表。但得粒头尖大。离肉收根。及粒头细小收根。二者俱为尽透表也。其有一种扁阔赤成块。块上复有小粒。平塌不起。而未见块上离肉。又有一种结成小块。如风毒遍身瘙痒。偏高而红肿。但粒头不尖者。此二症虽透表。其中必有热邪伏留。后必变症。并宜用竹叶、石膏、麦冬、连翘、牛蒡子。以滋润之。或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桔梗、甘草、薄荷、防风。加麦冬主之。纵有余热。从此涣散矣。

  朱曰指出尽透表之形状。而后未尽透表者。自易分别。

  一齐涌出第三十九

  一齐涌出莫惊惶。顷刻浑身朱锦装。似痘出时随又收。如斑红赤却成疮。

  痘以三、四次出。谓之出匀。麻贵一齐涌出。谓之出尽。故凡麻只要得出。毒便轻减。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形细密。与痘相似。但麻则随出随收。非若痘之渐长而渐大也。出形鲜红。与伤寒之发斑相似。但麻则粒粒成疮。非若斑之皮红成片。如蚊咬之迹也。故凡麻以一齐涌出为最美候。不须用药。

  朱曰麻虽贵一齐涌出。但当成粒。不当成片。医家务须辨别。

  麻色分治第四十

  麻亦浑身似锦纹。白色血少要滋营。黑麻一现最凶恶。解毒消斑用大青。

  痘疮赤艳痒来攻。麻疹鲜红毒得松。白色血虚犹可治。黑斑恶候莫相逢。

  痘麻之色。不可同论。大抵痘怕大红。皮嫩易破。必生瘙痒。麻疹之色。最喜通红。何则。夫麻发于心。心属火。红者火之正色也。故麻鲜红者。毒得尽发而吉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治宜养血为主。以养血汤除甘草。或益营汤去人参、赤芍药、甘草。或养血化斑汤去人参治之。又有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升麻、葛根、治之者。四物虽属血剂。而白芍、川芎。麻症不宜用。而加升麻。尤为不宜。莫若养血汤。随症加减而用。实为妥当也。若麻色赤如锦纹者。以古方化斑汤(见二十一条)去人参、升麻、甘草、早米。加元参。或万氏化斑汤(见二十一条)去桔梗、甘草治之。然俱宜加生黄芩、生黄连治之。如色大红艳或微紫。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以秘本大青汤去升麻、桔梗。或以古方大青汤去升麻、桔梗。俱加牛蒡子、连翘、黄芩、黄连、生地黄主之。黑斑者。死症也。亦当以秘本大青汤去升麻、桔梗。加生地黄、黄连、黄芩、火人屎末服之。

  大便秘者。加酒蒸大黄利之。

  朱曰麻疹之色。最喜通红。其或淡白。或赤如锦纹者。皆证之偏寒偏热。治法尤不可混。

  养血汤

  治麻出白色。

  生地黄当归身红花陈皮甘草生姜一片引。

  益营汤

  治麻色白。

  人参当归(酒炒)红花(酒炒)赤芍药(桂水炒)甘草水煎服。

  养血化斑汤

  治白疹。

  人参当归身生地黄红花蝉蜕生姜引。

  秘本大青汤

  大青元参知母石膏木通栀仁人中黄(火研细)桔梗升麻水煎。调人中黄末服。

  阴阳两部多少第四十一

  麻本火候先动阳。阳部多时症候良。阳部若是稀少者。恐有后患须当防。

  先动阳分后归阴。阴部阳少症亦轻。胸腹四肢向内者。若逢稀少喜盈盈。

  麻症虽肺胃主之。而多属于火。发则先动阳气。而后归于阴经。面本为阳。所以人身之中。麻疹阳部。宜多而不宜少。阴部宜少。多亦无妨。何为阳部。头为诸阳之首。面乃阳中之阳。背与四肢。向外者、皆属阳。但得此数处、麻多而透表。则无后患。何为阴部。胸为阴。腹乃阴中之阴。

  腰与四肢。向内者、皆为阴。但得阴部少、而阳部多。或阳部透表。而阴部不能尽透。均为顺候。

  若阳部少。而阴部多者。须防后患。如解毒汤(见二十六条)除去桔梗。清阳汤(见第九条)除去升麻、桔梗、甘草、生姜等剂。俱可随症加减而用。若阴阳两部俱少者。此乃麻毒轻也。不在此例。

  红润不起已出不红第四十二

  红润尖耸如珠状。此等麻疹最为上。若红不起二便涩。急用清热透肌汤。

  出而不红发热甚。烦躁头疼或身疼。葛根疏邪解表方。须宜早用莫迟延。

  麻疹色贵红润。形贵尖耸。若色虽红润。而麻不起发者。或兼二便艰涩。宜用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治之。如麻色淡而不起。二便如常者。此属本虚。当兼培养气血。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石膏、甘草。加生地黄、当归治之。若已出而标不红。已现而发热转甚者。或头痛、身痛、烦躁者。以葛根疏邪东加元参、麦冬主之。或更加连翘、地骨皮亦可。凡欲解散表邪。但表实邪甚者。此方最宜。

  葛根疏邪汤

  葛根防风荆芥苏叶牛蒡子连翘地骨皮前胡赤茯苓枳壳木通灯心引。

  鲜红色淡红色第四十三

  鲜红光艳有重轻。粒头离肉肤润平。若是低塌不高耸。清肺泻火保安宁。

  麻色淡红正所宜。本来肺胃毒少稀。若是粒头不离肉。低塌色焦又贵医。

  麻色鲜红。内多有热。鲜红者必光活而有艳色是也。若是粒头离肉。皮肤活润。症还轻平。倘粒头低塌不高者。其症多重。急宜清肺泻火。如黄芩、知母、麦冬、天花粉、牛蒡子、石膏清金之药。黄连、栀仁、连翘、元参、大青、黄柏泻火之品。在所必用。以黄芩泻肺汤去桔梗、大黄、甘草。

  加麦冬、牛蒡子、元参主之。至若麻色淡红。麻所正宜。盖肺胃之毒原轻。麻色故淡。再得粒头高耸而离肉。此上吉之候。若粒头低塌而色焦枯燥。又因风寒外折。药宜疏散之剂。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药、甘草治之。又有一等。初出粒头不高。色带赤淡红。大便闭结。唇口燥赤者。此火邪内郁。大热症也。急宜用大寒凉之剂。佐以疏托之药。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

  去竹叶。加元参、荆芥治之。若不早治。过数日后。色变紫黑而难治矣。

  朱曰鲜红淡白。在成粒高耸与低塌不高上分吉凶。审证何等的确。

  黄芩泻肺汤

  治肺热里实症。

  黄芩栀仁枳壳薄荷叶连翘杏仁大黄桔梗甘草水煎。食后服。

  粒红肤白麻如肌白第四十四

  麻出成片被风押。忽然一变为白色。若是粒红只肤白。毒从血化症候吉。

  麻之粒头高耸。色红淡润。而肌肤白者。此肺胃之火原轻。乃上吉之症。不须服药。又有毒从血化而见此候者。亦有因热毒从汗解而见此候者。俱不必用药而愈。若初出之时。麻色如肌肤一样白。不分肉地。惟粒头高耸。时即收者。邪热本轻也。然有表气本虚而色白者。调护温暖。

  无冒风寒。越二三日而自变红活也。古云。白疹温暖而后灭者。此之谓也。又有一等。正出之时。

  为风寒所遏。致麻色如肤白者。其人必见毛窍竦栗。此等症候。必用疏散之剂。解毒散风。方得红活。以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苏叶、薄荷、枳壳、赤茯苓主之。倘若失治。致毒难尽。变症多端。又有一种。麻出成片。一被风寒所折。即变为白色。身不发热。而毒反内攻。烦躁腹痛。痰喘气急者。危候也。如毒攻于胃。则呕吐清水。毒攻于脾。则腹胀不食。毒攻于肺。则鼻塞喘促。毒攻于心。则唇舌焦裂。不省人事。摇头掣手。毒攻于肝、肾。

  则变黑色。而不救矣。

  朱曰白色。除粒头高耸。邪热本轻而外。非风寒所遏。即毒反内攻。医家遇此。切勿大意。

  紫黯色第四十五

  麻遇紫黑内热极。光活润泽生可得。紫赤干晦无起意。纵是仙翁也费力。

  麻遇紫色。内热极也。但得光活润泽。粒头尖耸者。可治。宜用清凉解毒之剂。佐以消痰定喘之药。以凉血饮子去赤芍。加贝母、枳壳、葶苈、连翘、牛蒡子主之。谵语烦躁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调辰砂、滑石末治之。若既出之时。而色紫红。干燥晦暗者。乃毒火炽甚。急以生地芩连汤去白芍、防风、粉葛。加枳壳。紫草、连翘。或凉血地黄汤去甘草。加木通、枳壳、紫草、连翘、牛蒡子、黄芩、黄柏解之。或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酒炒红花、紫草、地骨皮、黄芩、连翘、牛蒡子、黄连、粉葛之类。以滋阴凉血。而内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也。若麻收之时。身上麻形肌肤带紫色或青色者。此内毒实热之候。以大连翘饮(见三十五条)去柴胡、赤芍、甘草。

  加地骨皮、枳实、黄连、牛蒡子。以利二便。使实热从二便而泄。如热极甚者。再加大黄以治之。

  又有一等。见暖则红活。不暖则焦枯。此为风寒所闭。治法虽应凉解。而不可太过。以暖为是。宜用养阴汤(见三十二条)。用生地黄。去白芍、川芎。加防风、荆芥以治之。若麻紫而不光润。颜色枯燥而不起者。则难为矣。

  凉血饮子

  生地黄(一钱五分)黄连(五分)黄芩荆芥元参(各一钱)红花(三分)丹皮赤芍(各八分)木通(七分)水煎温服。

  生地芩连汤

  生地黄黄连黄芩连翘红花防风粉葛栀仁元参木通石膏当归牡丹皮白芍药灯心引。如大便三四日不通。合河间凉膈散利之(见二十六条)。

  凉血地黄汤

  生地黄当归尾黄连栀仁元参甘草水煎服。

  粒头焦第四十六

  麻粒头焦实可惊。热极急将肺胃清。治之若还不及时。变成紫黑命归阴。

  麻疹透表而粒头焦者。不论麻色红淡。皆为热极之候。急宜清肺凉胃。分利小便。并且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重用石膏。加木通、泽泻。或加车前子治之。如干燥无汗。加蜜酒炒麻黄以汗之。大便燥者。宜于清解剂中。佐以血药而润燥。以全书除热清肺东加当归、火麻仁、枳壳治之。如不通者。方以承气汤或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下之。倘治之不早。多致紫黑难救矣。有等原发小疥。而顶焦有似于麻焦。而实非麻焦。临症须详审。

  朱曰紫黯色。粒头焦。皆热极之候。当于清热、解毒、凉血诸法中求之。小疥似焦。尤须注意。

  全书除热清肺汤

  清肺金、泻心火主方。

  麦冬黄芩石膏元参生地黄贝母赤茯苓壮热。加地骨皮、黄连。气粗。加炒葶苈子、栝蒌霜。便闭。加当归、火麻仁、枳壳。

  承气汤

  治少阳胆经、阳明大肠症。

  生大黄(四两)浓朴(姜汗拌炒六钱)枳实(面粉拌炒三枚)水煎服。加芒硝三合。名大承气汤。

  云头片第四十七

  麻如云片红赤。或作腥臭出脓血。一因表火一因里。治分内外免疏失。

  麻出有如云头大片。其形微起。此症有二。一证现大片红赤肿。而微离肉者。一证于红肿大片之上。复有小红点现于片上者。皆因表火炽甚所致。当分内外。用大寒凉之剂。或分利之。

  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葛根、元参治之。若麻出如锦纹斑烂。或出脓血。腥臭不干。心胸烦闷。呕吐清水。身温热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贯仲。以散结积诸毒。而除湿热。加防风、荆芥穗。以治风而消疮毒。(有加苍朮治之者。虽云甚当。然似乎当慎。)慎勿迟延。恐致不救。若麻稠密。身痛烦躁者。以凉血饮子(见四十五条)去赤芍。加紫草、连翘、牛蒡子治之。倘系瘾疹。遍身状如云头片。斑点乍有乍无者。则当以消风散治之。

  朱曰云头大片。加以腥臭出脓血。外证已极险恶。认定表火炽甚。以散结毒除湿热诸法治之。自可转危为安。若系瘾疹。虽状如云头片。而斑点若有若无。其分别在此。

  消风散

  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荆芥胡麻仁牛蒡子石膏(各一钱)木通(五分)水煎。食远服。一方有苍朮、甘草。

  发热而发斑屑是成瘾疹第四十八

  发热蒸蒸便已硬。皮红似锦是名斑。莫将麻毒雷同看。笑杀庸医一样观。

  斑症血胜气不足。麻候营血亏耗多。初热皮肤觉似斑。莫作真斑用寒药。

  麻症初起。全类伤寒。但中指冷者。乃是麻候。若发热时。大便闭结。或已硬。皮肤上红如锦者。乃热留胃中。是发斑症。非麻症也。不可认作是麻。而妄用发散之剂。用之反增危剧。宜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天花粉、甘草、粳米。加大青、元参、生地黄、枳实、木通主之。一则可以化斑屑。二则无碍乎麻候。如大便不通者。以三黄丸微利之。夫发斑之症。乃血有余而气不足也。麻症乃是火熬血分。血多虚耗。阳气多旺。遂得有此。若发热之时。皮肤上有觉似斑屑者。此实非斑。乃风寒协热在表而成瘾疹。此等症候。只宜疏散之剂。内加清解之药。俟麻一透。瘾疹自退。慎勿认作真斑。而施苦寒之品。遂用紫草、红花、石膏等化斑之药。以致大便水泄不止。元气日衰。致麻内陷而难救也。如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可以施治。若麻已出而夹斑者。以犀角红花饮主之。

  朱曰中指冷者为麻候。发斑忌用发散。瘾疹之异于发斑。如此。

  三黄丸

  黄连黄芩(各一两)大黄(二两)为末。水泛丸。白汤送下。

  犀角红花饮

  犀角(磨汁)红花生地当归尾丹皮连翘牛蒡子木通枳壳水煎服。

  易收早收难收第四十九

  麻出高耸润泽点。清解重施肺无险。自表至里渐次收。肤无疮痕名为敛。

  麻出一日即便收。非冒风寒即挟热。误食酸物亦能致。三者源来有分别。

  旋出旋收病势轻。连绵不尽势堪惊。化斑解毒令消灭。莫使余邪集病身。

  麻疹出收合阴阳。出以温和收以凉。连出不收阳气盛。迟迟间出是阴强。

  麻疹出收。常以六时为准。如子后出。午时即收。午后出。子时即收。乃阳生阴长。阴生阳成。

  造化自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乃为易收。其症则轻。然麻之易收。必须先时麻出高耸。粒尖淡红色润。以其毒轻。而肌表易清。肺无加咳。故易收也。又有一等。火毒虽重。而重施清解。以致肺胃火邪悉退而易收者有之。然必于三日之间。从肌表而渐收于里。或三日之间。一时收尽。肤上并无疮痕形影者。方为易收。治者当详审之。若麻出一日而收者。乃见风大早。为风寒所冲。

  麻毒内攻。未清爽者。非为易收。急宜施治。若不早治。必致胃烂而死。宜以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主之。虽不复出。亦无后患。即三日后麻已收敛明白。如有被风寒所袭者。亦宜以此方主之。至于早收。则与易收不同。早收者。麻出未经三日。或一二日、或半日而收尽。周身肌肤暖处。绝无红影。乃为早收。终变危候。若虽未经三日而早收。肌肤上暖处。尚未全收。其毒未尽而攻于内。急宜清毒、解肌、透表以救之。宜用解毒快斑汤。去楂肉、生甘草、川芎、桔梗、紫草茸。加石膏、知母、元参治之。发之不起。当审其所因。而与内解。何则。早收之候有三因。一因正出未透之际。而胃风寒。麻因风寒所遏。邪反内攻。以致早收。宜以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葱白与之热服。或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加葱白、葛根与之热服。服后便透者吉。不透。再用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加酒蜜炒麻黄。有更加穿山甲者。当酌量而加以治之。不急治。必发喘胀而死。亦有遍身青紫热肿。喘胀气急。此毒滞血凝。半匿肌表。急用河间凉膈散(见第二十六条)去大黄、芒硝、甘草。加元参、紫草茸、丑牛、蜜炒麻黄、石膏以发越之。若腹胀喘促、溺清脐突者。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大黄、芒硝。加丑牛、葶苈、芥子治之。庶或可救一二。一因内挟热痰。火毒抗剧而伏匿。烦躁或腹胀喘急。不省人事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除天花粉、淡竹叶。加元参、牛蒡子、连翘、栝蒌霜治之。一因误食酸醋收敛之物。以致肺脏不通。毛窍闭密而伏匿。壮热喘咳烦闷者。以猪胆汁煮甘草煎汤。续续与服。或以苦瓠同生甘草煎浓汤灌之以探吐。吐中便有发越之义。然仍宜疏托。当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与服。如误食猪肉。喘胀气急者。亦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加枳壳、丑牛、楂肉以下夺之。有用枳壳汤去浓朴、甘草。加神曲、麦芽治之者。确无济于事。若误食桃李生冷、喘咳声喑者。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加木通、枳壳、石膏、马兜铃。去生甘草主之。果得热退身安。气息渐调者。方可无虞。又有因大病或久病之后而出麻。其人中气虚耗。致毒不能发越而收早者。或有因初潮始热之时。

  泄泻久经不止。或未发热之先。曾经洞泄者。亦致中气虚损。麻才出尽而随即收者。此数者。虽用疏托之药。而毒终难发尽。惟当健运中气。略兼解表清热之剂。如香砂六君汤去半夏。少用白朮、木香、砂仁等分。加麦冬、连翘、牛蒡子、酒炒黄连、酒炒黄芩、荆芥、防风、葛根之类。可以施用。(愚意当以沙参易人参。薏苡仁易白朮。木香砂仁可除。更可加贝母。)但与微整门户。仍即用消毒之剂。如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又宜继用。慎勿迟延。恐致肺胃败烂而不救。若麻已出而复收。(有用当归红花饮加葱白、牛蒡子、连翘、葛根、治之者。大为不妥。姑录是方证谬。)或出不尽。心慌啼哭不止。十分危急。死在须臾。或下痢腹痛。(有用黄芩、白芍二味治之者。不妥。)须当以解毒快斑汤去桔梗、甘草、楂肉、紫草茸、川芎加枳壳、赤茯苓。随症加减治之。大抵麻在三四日之后。觉渐次收敛。方为顺候。然必待肌表清凉。麻方能收。若麻出致三四日、五七日不收者。

  肌肤必然壮热。此为难收之症。宜用解肌凉血之剂。佐以利水之药。以凉血饮子(见四十五条)除去赤芍。加木通、赤茯苓、枳壳、葛根主之。若一出连绵至四五日不收者。乃阳毒大甚。须用化斑解毒汤。去升麻、大黄。加黄连、黄芩、生地黄、地骨皮以解之。便闭而有腹疼者。并用大黄以利之。或以秘本大青汤(见第四十条)去升麻、桔梗。加黄连、地骨皮、黄芩、生地黄以解之。便闭腹疼者。加丑牛以利之。解其毒使之发于外。庶里无余邪。免生后患。若解之而仍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秘密也。宜以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薄荷、地骨皮治之。若麻点带白燥色。

  隐隐于肌表之间。似收非收。而实不收者。此必因风寒所绊。而不能透表。非难收也。宜急用疏托之剂。佐以寒凉之药。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内)去赤芍药、甘草。加防风、黄芩治之。若肌肤之上无点粒。惟见如片。肤平不高。此为易收而未收尽也。宜用解肌之药。亦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随症加减治之。如见有内热之症。亦宜清内热。倘内热不除。多致不能尽收。如生地骨皮汤(见三十条)去甘草。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味导赤散。俱可选用。

  加减而施。

  张璐先生曰。西北水土刚劲。禀质亦浓。麻必五七日乃收。东南风气柔弱。麻出不过二三日即收。迩来地运变迁。无分西北东南。体质均弱。未有不绵延日久方收者。当非难收之比。若三四日后。麻疹点燥色白。隐隐于肌肤之间而难收者。此必卫气素弱。不能掀发。或因衣被单薄。致冒风寒。阻其发越之机。以致延绵多日。法当用辛散透表之剂。如荆芥、葛根、前胡、牛蒡子、西河柳、麻黄之类。以发散之。淡竹叶、元参、薄荷、蝉蜕之类以透肌。切不可遽用寒凉。闭其开泄之路。此训可以为万世治麻大法。

  朱曰予治麻必经六七日始收。从未有三日即收者。今读张石顽先生此训。乃恍然。

  解毒快斑汤

  麻疹现形一二日宜用。

  连翘牛蒡子防风荆芥穗当归尾桔梗(各七分)生地黄楂肉(各八分)蝉蜕(去头足七只)黄芩紫草茸(各六分)干葛(一钱)西河柳(五分)川芎(五分)生甘草(去皮三分)水煎。以犀角磨汁对服

  枳壳汤

  浓朴(去皮姜汁炒)陈皮(姜汤泡去白各三钱)枳壳(麸炒四钱)炙甘草(三钱)水煎服。

  香砂六君汤

  治气虚痰滞、食滞、气滞等症。

  人参白朮白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红枣、姜引。

  当归红花饮

  治麻已出而复收。(系备用方)

  当归(酒炒)红花葛根连翘牛蒡子甘草水煎服一书有升麻。一书有生白芍、桔梗。

  化斑解毒汤

  元参知母石膏牛蒡子连翘大黄(酒蒸)人中黄(火另研)淡竹叶升麻水煎。调人中黄服。

  加味导赤散

  薄荷叶(四分)生地黄(酒洗)木通元参车前子(炒研末)淡竹叶(各七分)连翘(六分)黄连(二分)灯心、石膏引。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作品相关共2章·本卷共1566
正文共4章·本卷共96524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