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病理生理学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作者:教材  |  字数:1153  |  更新时间:2022-12-20 23:57:19

  一、防治原发病(缺)

  二、消除诱因

  对于心脏负荷已经过重或心肌已经受损的某些患者,体力活动过度紧张、疲劳、心率过快、异位心律,补液过多过快等均能诱发心力衰竭,应尽量消除这此因素。

  三、改善心功能

  (一)调整前负荷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室充盈压(即前负荷)可高可低(心室充盈压降低可见于急性心力衰竭),应该把充盈压调整到适宜的高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肺毛细血管楔压(相当于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在2-2.4kPa(15~18mmHg)时最为合适。低于此值表示血容量不足,每搏输出量将会减少,而超过此值(前负荷过重)时,不但不能使每搏输出量增加,反而会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在给心肌梗死患者或其他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输液时,应慎重掌握输液的量和速度。

  (二)调整后负荷在一定的前负荷下,后负荷的改变会影响心功能。如果后负荷突然增加,每搏输出量便相应的降低,但以后又可由于代偿适应而恢复正常。在后负降低时,则可见每搏输出量升高。这一现象近来受到重视,并已成为使用扩血管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依据。如应用硝普钠(Na-nitroprusside)、硝酸甘油、苄胺唑啉(rigitine)等扩血管药物时,随着动脉压及外周阻力的降低(后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就相应增加。

  (三)加强心肌收缩性 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肌收缩性减弱,即使VEDP尚未达到临界水平,心室的搏出功就低于正常(心功能曲线向右下移动)。洋地黄类强心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心肌收缩性,使心脏在承受与治疗前相同的前负荷时,能够作较大的搏出功,即使心功能曲线向左上移动(图12-4)。洋地黄类强心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较好,但对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效果尚不肯定,因为这类药物有引起心律失常和增加心肌耗氧量等不良的副作用。

  (四)控制水肿从理论上讲,洋地黄类强心剂是控制水肿的最佳药物,因为它能从根本上改善心脏的泵功能。但实际上单用洋地黄还不能消除水肿,因而,往往还可加用利尿剂,并且要适当限制钠的摄入量。每是钠的摄入量可限制在20~25mmol(20~25mEq)左右,同时要适当补钾,以防大量利尿时引起缺钾。消除水肿的意义,主要在于减少过多的细胞外液,从而使心脏的负荷得以有所减轻。此外,还应当注意,持续过久的不适当的低盐饮食,可引起低钠血症,这对患者很不利的。

  心功能曲线示意图

  图12-4 心功能曲线示意图

  (五)改善组织的供氧给氧(吸氧)是临床以对心力衰竭病人常规治疗措施之一。近年来有人用高压氧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包括心力衰竭,借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和改善组织的供氧情况。在严重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休克的病人,应用间断的高压氧治疗有一定效果,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对这一措施尚需总结经验。

  经过上述种种治疗,患者的心输出量有可能满足器官、组织的需要,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可以消失,但若病因未能去除,则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可以再次发生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反复多次发生后,治疗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第一章共5章·本卷共5299
第二章 疾病概论共5章·本卷共16244
第三章 缺氧共5章·本卷共20098
第四章 发热共6章·本卷共13212
第五章共5章·本卷共22530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共6章·本卷共22605
第七章 水肿共2章·本卷共16825
第八章 应激共7章·本卷共11457
第九章共6章·本卷共9982
第十章共6章·本卷共20055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共4章·本卷共10359
第十二章共8章·本卷共26761
第十三章共6章·本卷共18160
第十四章共5章·本卷共21450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共3章·本卷共20357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共2章·本卷共10219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