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病理生理学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教材  |  字数:836  |  更新时间:2022-12-20 23:46:48

  发热是不是防御反应,是否有利于传染病康复?至今资料和观点矛盾。现把正反两类资料摘要对照如下表:

  不难看出,上列双方资料相互矛盾。故目前对发热的生物学意义,未能做一般结论。只能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判断。自临床广泛使用解热药以来,除个别外,未见对普通传染病的病情或终局产生明显影响。一般既不使病情恶化,又未能促进传染病康复。虽然发热疗法曾用于治疗淋菌性尿道炎和神经梅素等,有一定效果。但这些疾病本身并无发热。故不能据此判断发热能促进传染病康复。另外许多无菌性炎症性发热,则谈不上想象中的好处。全身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热促进免疫反应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提高抵抗力 降低抵抗力

  1.体温升高提高传染生存率

  · 蜥蜴或金鱼感染嗜水性产气单胞菌,体温升高者生存率较高。

  · 过热动物感染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比常温延缓死亡或提高生存率。

  · 发热提高动物对痢疾中毒的抵抗力,延缓中毒死亡或提高生存率。

  2.体温升高增强某些防御反应

  · 激活白细胞吞噬活力,促进白细胞游走,有利于消灭局部细菌。

  · 促进干扰素的产生,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癌效应。

  · 有利于T淋巴细胞增殖和增加抗体产生

  · IL-1引起的低铁血症不利细菌生长,发热对此有协同作用 1.体温升高降低传染生存率。

  · 大鼠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冷却视前区致发热增高1℃,使生存率由77%降至0%

  · 常温小鼠能忍受的破伤风芽胞感染剂量,可使发热小鼠感染致死。

  · 发热或过热提高动物对细菌内毒素的毒血症敏感性,显著降低半致死量。提高中毒死亡率

  2.体温升高抑制某些防御反应

  (1)明显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

  (2)抑制IL-1的释放,从而抑制IL-1引 起的免疫反应

  (3)使血中补体和细菌凝集素减少甚至消失

  (4)使家兔伤寒被动免疫的抗体效价下降,抗体消耗加快

  一般认为发热>40.5℃对病体有不良效应,包括脱水、谵妄,心肺负荷增加,负营养平衡等。至于中度发热对病体的利弊如何?尤其是在哺乳类动物和人体,还必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特别要把发热和非发热因素严格区分开,才能得出精确的答案。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目录

第一章共5章·本卷共5299
第二章 疾病概论共5章·本卷共16244
第三章 缺氧共5章·本卷共20098
第四章 发热共6章·本卷共13212
第五章共5章·本卷共22530
第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共6章·本卷共22605
第七章 水肿共2章·本卷共16825
第八章 应激共7章·本卷共11457
第九章共6章·本卷共9982
第十章共6章·本卷共20055
第十一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共4章·本卷共10359
第十二章共8章·本卷共26761
第十三章共6章·本卷共18160
第十四章共5章·本卷共21450
第十五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共3章·本卷共20357
第十六章 死亡与复苏共2章·本卷共10219

设置

阅读背景
字体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