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收到任何礼物
水濱月
若你心无旁人
因寂寞而错爱
醉死的梦
緦唸λ蓇
感情空白
天涯离梦
道在屎尿的现实例证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很多人看了几十年道德经,就是无法理出个重点在哪里。道可道非恒道是个谜语,有物混成是个天语,无为成了不知所措。最后抓个损之有损,变成个准老年痴呆,什么都不做了。其实有物混成已经点明了道学的重点,看待万事万物的方法就是有物混成,任何概念有具体存在的形式,也就是个体形式,但总体一定是多样化的,绝不能是单一的个体形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些句子都呼应了有物混成的观点。个体间的差异与多样性的存在是一个道理的两种说法。
可证伪性放在所谓的科学领域有它的合理性,用它去证实一些科学现象是有效的。但不能说以目前的手段,不符合可证伪性的都是谬论,这就有点像盲人当权,把不拿盲杖走路视作违法一样的荒谬。所谓的可证伪,不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五官感受到的客观现象重复出现作为依据,来判定事物机理的存在与否吗。这个判断标准就已经表现出其本身的狭隘,他直接把心灵感知的特殊性排除在外,这和天生盲人把视觉排除在外有啥区别。天生的盲人认可的可证伪标准一定是盲杖能重复触碰的现象,这种标准对明眼人来说,不能说他错,只能说有时显得有点幼稚。
道德经的否定句式中,尺度最大的应该算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金刚经的否定句中尺度最大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德经对无形的肯定句子相对较多,比如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傍作,吾以观复也。
有人总喜欢问,什么是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概念的定义。定义的内涵,形象的说,就是概念的出身,这个概念从哪里来。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用途,这个概念到哪里去。比如什么是馒头,其内涵可以说成是,用面粉经过发酵后制作成近似圆形的面团,蒸熟以后,叫做馒头。这就是馒头的定义,也就是馒头的内涵,说的是馒头从哪里来。接着可以说,馒头是中国人经常吃的面食。这是外延,也就是馒头往哪里去。解释无为也要这样解释才行,否则就不叫解释。无为从哪里来,叫定义内涵。无为有什么意义,这是外延。那么无为从哪里来呢,从曾经的作为被放下中来,也就是功而弗居,为而弗恃。无为到哪里去呢,为无为,事无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是无为的外延,或者叫意义。这是基本的形式逻辑内容,都没弄明白如何去下定义,就要和别人争论某个定义的正确与否,那争的只是个寂寞。
佛说寂寞,道说大,可以看出二者站在不同角度说了同一个道理,成功不过是寂寞者的一次次旅行。寂寞的心与应事之成功,就像吸气与呼气,两者不可分离。道的客观立场,佛的主观立场,都不影响对寂寞成功道理的肯定。中道寂寞,无为寂寞,涅槃寂寞,无名寂寞。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道德经》
和解深重的怨恨关系,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那如何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
热门搜索
人体建模
经典医籍
中医医理
经络穴位
问答专区
#内科#
#命运#
#疾病根源#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五行#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