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经典医籍 经典医籍 关注:1 内容:82

    脉度 要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经典医籍
    • LV5
      VIP1
      ⚔ 管理員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问脉度,既然有了完整的“经脉”体系,那怎么确定各经脉的度量标准呢?


      在前篇的《五十营》中,已经确定“气脉通道”的长度“十六丈二尺”,那么就需要把之前建立的“经络”体系内的各经络进行分配“脉度”,反正总长十六丈二尺”不能变,因为这是一个易数,合乎天地规律的易学规律数。


      在前篇《骨度》中,有说过制定“脉度”的依据原则,是依据制定好的平均的人体“骨度”作为标准,然后制定“脉度”。


      假定人长“八尺”,再根据《骨度》篇找规律:


      那么“足上至头” 八尺;从足至胸中,那么就是:八尺 减掉 头到胸,这里是定了六尺五寸”;

      再确定“从手至头”与“从手至胸中


      这里就确定了十二正经


      阳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是足太阳和足少阴经的分支,起于跟中,行于下肢的阳侧,向上交会于眼部,联系的脏腑器官主要有咽喉、眼目和脑。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气行再加上“跷脉


      确定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督脉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体表曲骨穴,向下经过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气行再加上“督脉


      确定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


      以上全部相加,得总数:十六丈二尺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经脉在里,络脉浮于体表。支而横为络,络的别脉称为孙。


      五藏,观其象,能推断其规律在“七窍”,也就是观“七窍”色。


      肺通鼻,心通舌,肝通目,脾通口,肾通耳

      黄帝曰:蹻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岐伯答曰: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蹻脉定义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阴,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