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经典医籍 经典医籍 关注:1 内容:82

    经水 要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经典医籍
    • LV5
      VIP1
      ⚔ 管理員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十二经水”,人体内的水含量在七成左右,血液循环贯通全身,以“ 十二经水”喻十二经络的运行规律。


      十二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而不同人的十二经脉运行规律也绝非完全相同。所以此处说: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


      后面问,不同人的身体有区别,面对这种情况,下针时的“深浅”、火灸时的“壮数”,要怎么处理?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探索易学的天地规律,但是在当时,并未从物质角度去延伸理论,因为物质手段受限,“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所以古典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走的路不同,建立的模型逻辑也不一样。


      人处于易学规律下的天地六合之内,“天之高,地之广,非人力所能度量”。


      八尺壮汉,皮肉可见,活着时可通过切脉观“象”去将规律建模,死后还可以解剖肉体观察实物。中医模型内对应的实物“脏器”,它的坚脆,“六腑”对应实物的大小,气血出口(即穴)的数量,“脉”对应实物动静脉(你认为是血管也行)的长度,实物“血”的清浊,身体部位的鼓胀(气多少的判断),包括十二经的“气、血”多少……这些全部都可以对应易数,易数我们在超典介绍过很多遍。也就是说人体的这些全部可以对应易学规律。


      论治以针灸,调整不同病态部位的“气血”,使其保持健康。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感觉岐伯答非所问,所以再问。


      人参天地而应阴阳”,说白了,你得懂易学象数规律。后面是以“十二经水”来论述十二经脉气血运行规律。


      以实物的地域“水”对应人体经脉的规律。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再问:不同经脉规律不同,如何下针?


      十二经脉下针法则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经脉所对应人体实物上,血、肤、肉、腘……能不能度量?

      要知道不同人的身体肯定是不一样的,有胖的瘦的,高的矮的,所以怎么度量?


      于是岐伯回答,“取其中度”,取一般的适中的实物身体来度量。


      一般情况下,不是太瘦的话,气血都还行。如果太瘦,下针就要注意了,不是每个人都能用针灸。下针时注意“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反应,不要呆板。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