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经典医籍 经典医籍 关注:1 内容:82

    经脉 要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经典医籍
    • LV5
      VIP1
      ⚔ 管理員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禁脉》应该是古代一本针刺书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中医模型下的“人生成”,现代研究人是从受精卵开始生长、发育,由胚胎变成胎儿。互不影响,因为中医模型就不是以探索物质演变为主。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水谷入胃,再“气血”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问“经脉”的循行线路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起於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著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於肺臟,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內侧,行於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著前臂內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著鱼际的边缘, 出拇指內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肺经病症和治疗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䪼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经脉循行

      本经起於食指橈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於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於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於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阳明大肠经病症和治疗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循行

      起於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著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齦內,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於頦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著口腮后下方,出於下頜大迎处,沿著下頜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 沿著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於胃,联络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著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著脛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脛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內侧端(隱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阳明胃经病症和治疗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著脛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內侧前缘,进入腹部,属於脾臟,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 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於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足太阴脾经病症和治疗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循行

      起於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臟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著咽喉上行,连系於“目系”(眼球连系於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窝部(极泉),沿著上臂內侧后缘,行於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內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內。沿小指內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心经病症和治疗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

      起於於小指外侧端(少泽),沿著手背外侧至腕部,出於尺骨茎突,直上沿著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內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於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於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臟,沿著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 属於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著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眥,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於颧骨部。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太阳小肠经病症和治疗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

      起於目內眦(睛明),上额交会於巔顶(百会,属督脉);

      巔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顳頦部;

      巔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於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著肩胛部內侧,挟著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臟,属於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膕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內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著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於膕窝中。 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於外跟的后面,沿著第五蹠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䪼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腨)、腳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太阳膀胱经病症和治疗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经循行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侧,出膕窝的內侧,向上行股內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於肾臟 (腧穴通路:还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於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臟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著喉咙,挟於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臟,流注於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下面图片的字错了,是足少阴肾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肾经病症和治疗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

      起於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著胸中,出於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內侧,行於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於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橈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著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著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厥阴心包经病症和治疗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

      起於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间,沿著腕背,出於前臂外侧橈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佈於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於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於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於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眥(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少阳三焦经病症和治疗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少阳胆经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頷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著颈部行於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后方;

      外眥部的支脉:从目外眥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於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於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臟,属於胆,沿著胁肋內,出於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髖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著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於髖关节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侧,出於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著第一、二蹠骨之间,出於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胆经病症和治疗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厥阴肝经循行

      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经过內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处交出於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內侧,沿著股部內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著胃旁,属於肝臟,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佈於胁肋, 沿著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於“目系”(眼球连系於脑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额,与督脉会合於巔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內;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於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经脉 要点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肝经病症和治疗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两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手足三阴三阳气绝症状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这里是一个争议点,在网络的中西医之争中常见。中医反对者会说:这里记载是经络可见,那为什么解剖发现不了?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主要看这句咋翻译,还有是否懂易学原理。人体十二经脉系统,它们的规律隐藏在“分肉”之间,是肉眼看不见的。既然中医体系以“阴阳”、“气血”等规律概念贯穿全身,那么这些规律如何能使得人用肉眼在体表发现呢?这就是浅层“静脉”。


      中医通过把脉可以感知动脉跳动的“象”,或者称作规律。而不把脉直接看见,那就只能看见体表的“青筋”,即浅层静脉。


      什么是“青筋”?


      青筋是皮肤下浅静脉血管,由于皮肤组织比较薄,而静脉血含氧量较低,通常会呈现为青色或者青紫色的筋。

      青尖一般位于体表,没有多余的肌肉和组织支撑,能够比较浅显观察到。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经常进行运动或者身体纤瘦,会导致皮下脂肪减少,手上的青筋比较明显,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尤其是在剧烈运动后,会引起手臂静脉充盈,观察到青色暴起的筋。


      我们先撇开异常的“青筋”突起,在正常人的身体上,脚裸附近是可以明显看到浅层“青筋”的,所以《内经》这里论述并没有错。人身其实可以看见很多处“青筋”,但大多“青筋暴起”是一种异常状态。


      “体表脂肪少,血氧含量低”会造成“青筋”现象,而《血气形志篇》篇中有说“太阴常多气少血”,后面张景岳又在自己书里《类经》加了一句: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毕竟手上也很容易看见体表浅层的“青筋”。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这里还交代了下原因,并且归于“络脉”,那么“体表静脉”自然属于络脉规律之一。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喝酒会造成静脉曲张、膨大,继而造成血管内膜受损,破裂。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上面解释过了,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在于深浅程度。经脉的规律,肉眼不可见,虚实规律只能通过“气口”的把脉得知。而络脉,有些会通过皮肤浅层的青筋看出来。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论述络脉循行规律。


      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不经过大的经脉“节点”,所以循行与经脉不同的方向。并“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结上甚血”说明是血液堆积的地方,为何堆积,因为规律异常。


      其后论述的是络脉的“五色”,也有我们常见的“青筋”的论述。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月尤),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伤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经连络,只是络脉的循行线路趋近于体表,有些会在体表的“静脉”被发现。上面的那些十二正经的大图,其实没有特意区分“经脉”和“络脉”。


      经脉 要点

      经脉 要点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罢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上面的足太阴脾经图片可以看到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十五络:十二正经连接的络脉+任脉、督脉上的络脉+单独的“脾之大络”


      实症则“静脉”可见,虚症则络脉更难发现。如果在体表看不见,则需要仔细辨别经络的上下循行线路。


      再者,因为人与人身体情况不同,络脉在体表的“静脉”可见程度也不同,比如有些人会很容易在手臂上发现“青筋”,有些人额头也能见“青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