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经典医籍 经典医籍 关注:1 内容:82

    经脉别论篇 要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经典医籍
    • LV5
      VIP1
      ⚔ 管理員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人的不同状态,是否影响脉象?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情志都会影响脉象变化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情志对五脏脉象的影响情况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根据实际情况下针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不同情况下的体液变化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病”起于“过用”,即偏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人体从饮食,到各部位变化规律,以及为何以“气口”察脉原理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人体规律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三阴三阳体系下,各脉象规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