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其实在《内经》中出现的篇幅不多,主要是在“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等篇章中出现。后两篇其实是五运六气模型的由来,因为五运六气中要用到三阴三阳的符号。而“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这一篇,是论述三阴三阳的制定来源。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这是一种模型上的设置,立体图如下:
换成平面图如下:
怎么制定而来?
开头黄帝发问:以易学规律,分天地阴阳。干支历360数为一圈,但是“三阴三阳”似乎不对应这种阴阳划分规律,为什么?
黄帝为什么这么问?因为我们看上面在这张图,如果以冬至为起点,是以少阴为始,而不是厥阴,也就是它不是按阴阳顺序排的。
后面岐伯的回复,似乎像在“打马虎眼”。“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天为阳,覆为阳。地为阴,载为阴。未出地为阴中阴,也就是前文说的肾,出地为阴中阳,也就是指肺。以这种逻辑去设置三阴三阳。
黄帝问:三阴三阳的离合。也就是问的三阴三阳的排序。
接下来岐伯回答的,就是用上面那两张图来表达。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后世以不同位置称作命门。“厉兑”、“窍阴”、“隐白”、“大敦”……现有这些词,而后人们根据描述确定穴位的位置。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风水里以太阳辰戌为天门地户,少阳寅申的位置为人鬼门,阳明卯酉为春秋分。对应的洛书,不过洛书的“土”是无位的。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丑未也是人鬼门的位置,厥阴巳亥是天门地户的位置,少阴子午是冬至夏至。
三阴三阳的开阖,我们从上面的阴阳对应上来看,并不算对应,这也是为什么开篇黄帝有那个疑问。
实际上我们在五运六气中,讲过这样排序的原理,而这个易数模型的设置,也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所在,也是三阴三阳的制定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