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人体建模 人体建模 关注:1 内容:20

    五脏六腑模型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1
    • 人体建模
    • LV5
      VIP1
      ⚔ 管理員

      先清楚易学象数规律,再对人身进行建模。这个顺序不能变,清楚这点很重要。

      易学的象数规律,用于计时,便产生历法;用于算术,便产生数学;用于发声,便产生律吕;用于预测,便产生术数;用于度量,便产生各种计量单位,且在秦时统一;用在权衡,便产生道德与法律……详细见文章“《汉书·律历志》”翻译。

      为什么清楚这点很重要?

      因为不确定这一点,你根本无法探索中医里这些基础概念。现在,我们假设处于创造中医医理的前期,没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我们来创建中医底层概念。

      -----------------------------------------------------------------

      我们知道易学是研究地球上万物的规律,那人是不是地球上的一份子?人是不是也要遵循地球规律?人目前能否离开地球一直在外太空生活?……这就像人处于一辆高速运动的列车上,尽管通过物质的手段可以让人活的似乎有些自主权,但是你还在列车上,你得遵循列车的运行规律,你跳车就完蛋了。如果人要不在地球上,比如移民到其它星球,我们先假想这种事情能够成功(实际上不会成功,只是科学的畅想),那么不在易学的规律下,身体随着规律的改变必定改变。这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最终会变得适应那颗天体的规律,肉体完全变化,不是目前人类的身体结构。

      撇开那些科学畅想,按照我们的易学思路:

      既然是地球的一份子,且算是万物之灵(因为有高级自主意识),那么人的身体就会符合阴阳规律,就像计算机的语言遵循二元机制一样,先制造计算机的“身体”(各种硬件),核心在CPU,而CPU是由一个个的二极管,三极管和电容构成,而二极管和三极管只能接收0和1信号。这些是计算机接受信息的通道,是计算机“身体”的核心部位,相当于人类的大脑。再接受机器指令,人通过汇编指令,转换成机器指令,让机器接受人的命令。

      我们将这里的思路转换一下:大自然有客观的易学象数规律(古人称作“道”),这些规律会作用于人。上文中,“人”换成“大自然”,计算机的“身体”换成“人”的身体,“人”的身体由大脑控制,与外界时时发生作用,汇编指令就是易学象数规律,而人能接受的机器指令换成古人创造的“阴阳五行”等等传统符号。唯一不同的是,机器没有自主思维,而“人”有。人的能量系统,其外象,即外在表象能够通过这些符号表达,但这些传统符号解释不了其产生源头。

      上面的例子是不是很好理解?除非你说计算机不“科学”,那你就自己创造一个“科学”的东西出来吧。

      那下一步,将人身划分阴阳规律,先看“阴”、“阳”有哪些表现:

      1、依据空间位置划分,空间位置如同一年四季的五行方位,木火为阳,金水右边为阴;

      2、依据能量表现划分,储藏不可见为阴,传化运输运动为阴;

      3、依据个人来划分,男性为阳,女性为阴;

      4、根据运动状态来划分;

      5、根据五味来划分。

      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应《内经》中有: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第二种划分方式对应《内经》中有: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第四种划分方式对应《内经》中有: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第五种划分方式对应《内经》中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

      五脏六腑模型

      五脏六腑属于第二种规律划分方式。是根据器官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形式或者说器官状态作用来划分的方式。也就是说人体内必定包含两种方式的能量形式,一是存藏能量,二是运化传输能量。清楚了这点,再将人体内同样作用的器官进行归类。研究人体内器官的活动方式和作用:

      五脏

      《黄帝内经》中的“心”

      《五藏生成篇第十》: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诸血者,皆属于心。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心藏血脉之气。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由上可知,《内经》中“心”:藏神,藏血脉,主脉,五脏之专精。

      解剖学上的“心”

      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肌性中空器官。分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腔,分别以房间隔和室间隔分开,左右互不相通。右心房接受上下腔静脉回流的静脉血,并将其引入右心室。右心室将血泵入肺动脉。左心房接受肺静脉的氧合血液,并将其导入左心室。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3倍,将血推送至全身器官。

      五脏六腑模型

      心脏一般是供血不造血,人体的血液主要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产生。

      心脏属于人体比较重要的器官,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可以将血液运行至全身各个部位,为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并带走代谢中产物,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

      人体血液的作用: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黏稠液体。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五个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如果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血管和心脏组成。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管(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及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都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协同完成人体全部器官组织细胞生理生化功能的调控。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对比

      中医里“心藏神”:人体神经系统依赖于血液循环系统,而心脏提供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有泵血、促进血液流动、给各个器官供血等。在不同的中医书籍中,“神”的定义为广义。

      中医里“心藏血脉”:心脏保证血液的输送,是人体的泵。心脏将含氧量高的血液泵到全身的各个器官,保证各个器官氧和营养的供应。血液经过物质交换后回到心脏右心房和右心室,再泵入肺动脉完成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最后通过肺和肾脏将代谢产物泵出去,完成心脏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在中医书籍中,“脉”为路径,血理,脉字含义还要单独解释。

      中医里“心为五脏专精”:突出心脏实器的作用。

      中医里“五脏”系统,“”取其藏血藏神的功能纳入五脏之一。

      《黄帝内经》中的“肝”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痿论篇第四十四》: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魂”:在《素问》篇章出现的少,我们看看《灵枢》篇章。

      本神第八》: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经水第十二》: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

      天年第五十四》: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由上可知,《内经》中“肝”:藏魂,主筋,藏血。


      上面“心”是说藏“血脉”,这里又说藏“血”,《内经》中篇章,本来也不是一人一时所作,几乎是类似将当时医书篇章收录在一起的形式,我们先看看不同篇章这么制定的原因。

      解剖学上的“肝”

      肝脏对人体的作用较多,主要包括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维生素代谢、激素代谢、解毒、免疫功能、形成胆汁、防御功能等。

      1、糖代谢:正常情况下,单糖被小肠黏膜吸收,从门静脉传到肝脏,在肝脏中转化为肝糖原并贮存,从而帮助机体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2、脂肪代谢:肝脏可以将摄入、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转化为脂肪,还可以将脂肪转变为血浆中磷脂、胆固醇和脂蛋白等,从而为人体供能;

      3、蛋白质代谢:机体在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会在肝脏中合成蛋白质,以及进行脱氨和转氨,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全身器官和组织的血液循环,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4、维生素代谢:多种维生素吸收、储存和代谢都在肝脏中进行,例如肝脏中的胡萝卜素酶可以帮助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从而储存在机体中,多种维生素又可以在肝脏内形成辅酶,从而保护肝脏;

      5、激素代谢: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各种激素,如雌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等,在机体内都会维持一定的含量,而多余的激素就会被肝脏处理,从而失去活性;

      6、解毒:在机体代谢的过程中,经门静脉从腹腔采集的血液,以及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抗原物质,在肝脏中被解毒、清除,从而避免这些有害物质对机体产生危害;

      7、免疫功能:肝脏的肝静脉窦皮质内含有大量枯否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血液中的异物、细菌、色素等颗粒物,从而维持体内的内环境稳定;

      8、形成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肝细胞可持续产生胆汁酸和秘密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能促进小肠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9、防御功能:肝脏有较好的细菌吞噬能力,比如可吞噬门静脉血中的细菌,所以患肝病时人体防御能力下降,易引起感染;

      10、其他作用:正常的肝静脉窦可以储存一定量的血液,当机体失血过多时,血液从肝静脉窦排出,以弥补周围循环血液的不足。同时肝脏还是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

      五脏六腑模型

      肝脏隶属于消化系统,是一个造血器官。在胎儿出生之前,肝脏是造血的主要器官。在出生之后,骨髓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肝脏不再进行造血,但是如果在出生之后,骨髓出现造血障碍,肝脏会再次成为造血器官。

      胚胎早期,一般为8周前胎儿造血器官主要为卵黄囊。8周到16周胎儿造血器官主要为肝脏、脾脏、淋巴结。16周以后的胎儿造血器官主要为骨髓,负责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制造,以及脾脏、淋巴组织,负责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制造。

      出生后造血器官主要为骨髓,能制造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脾脏、淋巴组织可负责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制造。成年之后造血器官主要为骨髓。肝脏还有着合成蛋白凝血因子的作用,还可以代谢机体产生的废物,促进废物的排出,肝脏还可以将食物中的糖分储存,为机体准备必须的能量。还可以分泌胆汁,促进消化。

      筋膜系统:人体筋膜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结缔组织支架,人体器官均被结缔组织所包绕,不但包绕器官的表面还深入到所有器官的内部形成器官的间隔。筋膜系统是身上所有不可收缩的结缔组织-或网属成片,或牵扯如线,都可称为「肌膜网」。就像心脏有心包膜包着,肠子有肠系膜,子宫有圆韧带等。这些结缔组织环环相扣,交互牵扯影响着。不只内脏,身体里包括大的动脉、静脉等,和周边固定这些动、静脉的膜状组织和腱鞘、肌膜都属于筋膜系统;这系统也包括远达体表的皮下组织,所以人的皮肤不会随便滑动。没有皮下组织与筋膜固定着,全身皮肤会变得松散下垂。没有它的支持,大脑就成了流动的奶油,肝脏就会在腹腔内平铺游离,我们整个人就像布丁一样瘫软在自己脚下。

      对比

      中医以“心”藏血脉,以“肝”藏血。“心”并不造血,而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而肝脏虽然为造血器官,但主要是胎儿出生前,人体造血器官多种。传统中医以其能“储存血液”、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稳定、解毒等功能,所以制定:“肝”藏血。

      肝主筋:正因为肝脏能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使得人体肌腱、韧带等结构能发挥生理作用。这里有个问题,传统中医里的“”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筋膜”,有可能不是一个概念,但大体功能认识相同。

      肝藏魂:这里的“魂”就不容易理解了,不仅在医学里,在1000多年的历史里,都是一个混淆不清的概念,而且还被宗教拿去大搞迷信。“魂”与“神”互相联系,同样是一个易学模型产物,需要在易学的整体框架下才好理解。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后面再解读这些词。

      《黄帝内经》中的“脾”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五藏生成篇第十》: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痿论篇第四十四》: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厥论篇第四十五》: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灵枢·本输第二》: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灵枢·本神第八》: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灵枢·脉度第十七》: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脾合胃,胃者,肉其应;

      由上可知,《内经》中脾:藏意,主肉,又有表述“藏肉”,“藏营”,开窍于口,孤脏,灌四傍。


      解剖学上的“脾”


      五脏六腑模型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

      脾脏的实质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是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当抗原侵入脾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白髓内淋巴小结会大量增多。红髓主要由脾血窦和脾索组成,红髓内血流缓慢,使抗原与吞噬细胞的充分接触成为可能,是免疫细胞发生吞噬作用的主要场所。边缘区(MZ)位于红髓和白髓的交界处,此区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以B细胞为主,但有较多的巨噬细胞(Mφ),是脾内捕获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脾是人体内的小血库,涵养20%的血液。人在胚胎时期,脾承担造血的功能。人出生以后,脾生产出起免疫作用的淋巴细胞并净化血液。当骨髓造血发生障碍,它便重新行使造血的重要功能。脾还起净化血液的重要功用,处置体内大量死亡及残次红细胞,在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协同下歼灭入侵机体的细菌、病毒、肿瘤细胞及寄生虫等。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脾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其中B细胞约占脾淋巴细胞总数的60%,T细胞约占40% 。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作为外周免疫器官,脾与淋巴结的主要区别在于:脾是对血源性抗体原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而淋巴结主要对由引流淋巴液而来的抗原产生应答。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脾可合成并分泌某些重要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

      4、过滤作用:体内约90%的循环血液经流脾,脾可以使血液得到净化。

      淋巴器官:淋巴组织为主的器官、在体内实现免疫功能,故称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扁桃体等,都由淋巴组织构成,其功能与淋巴结相似,它们都能产生淋巴细胞。胸腺位于胸腔上部,心脏的上方。脾位于腹腔左上部,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扁桃体是在舌根和咽部周围。

      对比

      依然重点在“血液的运输”,脾储藏血液,净化血液,创造血液,还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肌肉的生长需要摄入营养,离不开脾脏的吸收、净化、运化作用。因此,脾主肉。脾藏意,“意”是与“神、魂”相同的类比方式,后面解析。

      《黄帝内经》中的“肺”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肺,肺主鼻。

      《灵兰秘典论篇第》: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五藏生成篇第十》: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痿论篇第四十四》: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由上可知,“肺”:藏气,藏魄,主皮毛,通鼻。

      解剖学上的“肺”

      五脏六腑模型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血液循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肺自身的循环,即肺循环,另一部分是体循环的支气管循环。肺的血液循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可维持肺泡内的压力,有利于肺泡中液体的吸收,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体维持生命健康。

      1、肺循环:肺循环主要是由肺动脉、肺静脉以及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的一种循环,肺动脉主要起于右心室,由右心室发出后分为左、右两支。肺动脉主要是越过终末支气管,然后进入肺小动脉,最后会有毛细血管网包绕肺泡。肺静脉主要是在肺泡毛细血管网和胸膜毛细血管网开始,然后在肺小叶间隔中引流,汇聚于肺门左右两侧的静脉,最后注入左心房。毛细血管网主要是在肺动脉和肺静脉周围包绕,完成气体交换。

      2、体循环的支气管循环:这种循环主要是由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网组成,支气管动脉主要是起源于胸部的主动脉,与支气管伴行,在支气管管壁肌层下与毛细血管网相连接。支气管静脉主要是从细支气管水平静脉发起,然后进入肺部,静脉周围的毛细血管相伴随,从而形成体循环的血液循环。

      肺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作为气体交换的场所,可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经过气血交换再排除产生的二氧化碳。肺的血液供应来源于支气管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维系着肺脏的正常运转,预防肺脏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缺血性改变,维护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皮肤呼吸或皮肤气体交换,是一种呼吸的形式,其气体交换并不在鳃或肺进行,而是发生在生物的皮肤或外珠被。皮肤呼吸可以是唯一的气体交换方式,也可以伴随换气等其他形式。皮肤呼吸发生在多种生物中,包括昆虫、两栖动物、鱼类、海蛇、海龟,对于哺乳动物则影响较小。

      对比

      肺藏气很好理解,“肺主皮毛”目前可以从生理和病理找到对应关系,但是在易学上肺与皮毛的对应原理,目前还未知,后面修改。

      肺通鼻也很好理解,肺是人体呼吸交换的场所,由鼻子吸入氧气,经过肺内的两次循环处理后,随着血液进入全身各处。

      《黄帝内经》中的“肾”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五藏生成篇第十》: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痿论篇第四十四》: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灵枢·本神第八》: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灵枢·脉度第十七》: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由上可知,“肾”:藏志,藏精,主骨,气通于鼻。


      解剖学上的“肾”

      肾是脊椎动物的一种器官,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在人体中,正常成人具备两枚肾脏,位于腰部两侧后方。

      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每一个肾脏主要由约100万个具有相同结构与机能的肾单位和少量结缔组织所组成,其间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纤维。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管又汇合入集合管。

      五脏六腑模型

      肾具有强大的根据机体需要调节水排泄的能力,以维持体液渗透浓度的稳定。从肾小球滤出的水分近80%在近端小管及髓袢降支被重吸收。这部分水的重吸收与溶质的重吸收有关,钠自小管腔面的吸收为被动的,它伴随与氢离子交换,葡萄糖、氨基酸及磷酸盐的吸收则以弥散形式进入细胞,而在细胞基侧膜有Na+、K+-ATP酶,主动将钠泵入细胞间液,以保持细胞内钠平衡。

      血液循环对骨骼的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为骨骼系统输送氧气和助骨骼生长的营养素。 人体的排泄系统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带到排泄系统以排出体外。 血液循环系统为排泄系统输送氧气和营养素。

      骨骼的作用

      支撑功能:骨骼给人体组织及器官提供了支架,为人体塑形。 

      造血功能:骨髓在长骨的骨髓腔和海绵骨的空隙,透过造血作用制造血球。 

      贮存功能:骨骼贮存身体重要的矿物质,尤其是钙和磷。

      运动功能:骨骼为肌肉提供了强健而灵活的支架和附着处;关节则赋予了人体灵活性。

      对比

      肾主骨与前文的肝主筋,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解剖和病理学中未发现特别相关的联系,因此,主流的解释是中医的“肾”非人体解剖的“肾脏”。

      藏“精”“志”:这里的“精”也并非人体的精子,因为女性有肾,但没精子。这里的“精”,与前文的“神”、“志”、“魂”、“魄”等都是一种模型类比。

      中医的五脏六腑是否是实体,我们后面再说。

      六腑


      《黄帝内经》中的“胆”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解剖学上的“胆”

      胆囊和胆道系统: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对比

      两者之间无联系

      《黄帝内经》中的“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解剖学上的“胃”

      胃有四大主要功能:

      其一,储存食物功能,进食时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产生反射性的舒张,而幽门是关闭的。这样便会暂时停留在胃内进行消化。

      其二,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胃的蠕动及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等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消化。

      其三,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及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等。

      其四,防御功能,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lgG,lgA以及淋巴组织等,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异物的侵入。

         

      小肠

      《黄帝内经》中的“小肠”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解剖学上的“小肠”


      小肠是长管状器官,可以将已消化的食物从胃运送至大肠(结肠)。 小肠的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小肠可以分泌促进消化的激素。 小肠也是机体抵御微生物的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小肠中的细胞可以抵御经口腔进入体内的细菌和病毒。



      大肠


      《黄帝内经》中的“大肠”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解剖学上的“大肠”

      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过肛门有节制的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道之官”之称。

      2.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是所谓的燥化作用。



      膀胱

      《黄帝内经》中的“膀胱”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解剖学上的“膀胱”


      膀胱的功能主要是儲存及排出尿液,就如一個汽球一樣,富彈性,能暫時儲存尿液,及至適當的時候,便排出體外。 以一個正常的成人膀胱作計算,大約可儲存300-500毫升的尿液。



      三焦

      《黄帝内经》中的“膀胱”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解剖学上无三焦。



      由上:五脏六腑的选取并非一定是实物对应,也并非一定不是实物。而重在制定五脏六腑的逻辑,也就是传统中医为什么要制定五脏六腑体系,又是依据什么原理进行制定?


      制定的依据为


      我们拿计算机的二极管来方便理解:二极管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它是一个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器件。在其通电后,电流在二极管的正负两极游走,而且它是单向导电性,从正极流向负极。


      好,现在我们拿人体作研究,人的身体运作可比二极管要复杂太多。但不离易学原理,所谓易学原理,我们在超典网站上论述了很多。将人体分作:阴与阳。


      阴与阳是属性符号,属性之下无限嵌套,分作:血与气。


      再分,分作“收藏功能”与“运化功能”,“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收藏功能和运化功能就是阴与阳的象,每个人的身体都离不开它们。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


      五脏与六腑联通,互为表里,阴阳互根互化。

      做完了这步工作之后,再详细研究人的身体,无论是解剖也好,探索规律性也罢,在写《内经》之前,这些工作肯定经过了数代或者更长时间的积累。

      研究人的身体,但在当时的物质环境下,对身体内精微物质,是没有显微镜或者高科技医学仪器进行辅佐的,因此没有走分子生物学这种偏物质的研究方式,当然在当时的环境和文化下,也不可能走这条路。

      这是“五脏六腑”整体性的易学划分。

      为何制定为“五”个脏和“六”个腑的数量?

      干支历就是五与六的结合,干支历周期六十,由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符号来表达,融入易数五,或者说五行,便拆分成“五”与“六”的易数组合。

      奇门遁甲也是这个模型,五运六气也是用的这个易数模型,或者抛开术数,足球的制作也是用的这个模型,当然你还可以往分子层面去探索,就不一一举例了。

      为何一定要分作“五脏”和“六腑”?

      当然不一定,古代的医家又不止一个,看制作目的和使用习惯,不是还有“六脏六腑”?但“六脏六腑”不是出现在《内经》,而是出现在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也就是对《黄帝内经》的翻译一书里,翻译的是《内经》中这么一句话:《素问·灵兰秘典论》云:“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注:“脏,藏也。六脏六腑总为十二,分言之阳为腑,阴为脏;合言之,则皆可称脏。”《灵兰秘典论》的十二官(脏)尚无包络之名,而云“膻中”。

      《灵兰秘典论篇》可没有“六脏六腑”的说法,张介宾不懂易数,不懂易学原理,只是单纯凑脏腑数量。《内经》中只是列出人体十二器官的功用,并称它们为“十二官”,其中“膻中”为心包,按照易学象数而言,只能是制定“五与六”,而三阴三阳配十二经,那是另外一套易数体系。不能搞混淆。


      五脏和六腑对应的器官选取依据是什么?


      在制定“五脏六腑”时,古人并未细分“物质”与“规律”,也就是说,古人并没有一定要去区分,到底有没有唯一的实物器官对应,而是利用的“规律”划分。划分的重点在于“气”与“血”,也就是我们上文说的。


      而“气”与“血”的理解,同样不会去区分“实物”还是“规律”,这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一个方面。在现代人的思维看来,一定会去区分,“血”到底是不是指“血液”,“气”到底是不是指“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而制定中医的古人不这么干,在他的思维观念中,“心物一元、物质精神一体”,不刻意区分“实物”与“规律”,而是统一体。


      “血”:规律的沉积,外化为血。为阴。

      “气”:规律的扬升,运化为气。为阳。


      “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在详细探索了人的身体规律后,制定详细的“脏腑”分类。其中分类既可以是实物的“心脏”,又可以是模型表规律的“三焦”。

      在对“脏腑”进行建模分配时,依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比如:《五藏别论篇第十一》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看到没?五脏六腑的对应,早期经过了一个五花八门的过程,随后,当人们使用自己制定的不同模型后,发现有些顺手,有些不顺手,最终,符合规律,顺手的留下来了,这就是目前的“五脏六腑”版本。


      五脏论藏,六腑论化;五脏论血,六腑论气;五脏为里,六腑为表;五脏论阴,六腑论阳。


      在《内经》篇章中,围绕人身体重点:水(人体含水比例7成以上)、血(血液循环)、气(呼吸)、水谷(饮食)等等,分配符号,制定规律。

      LV5
      VIP1
      ⚔ 管理員
      规律能不能用来治病? 当然可以,而且会对人体疾病的关联层面涉及更深。就问有八字测算经历的人,八字是不是能测算出一个人的人生大体轨迹? 更何况,这些只是最底层的符号,符号之上,还有各种更详细的论治方法。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