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经典医籍 经典医籍 关注:409 内容:4

    粗译《黄帝内经·素问》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粗译,跳着翻译,主要是《黄帝内经》中的象数原理,持续更新。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形与神”,肉体与精神状态,也就是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度百岁乃去”,过完自己的寿元。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酒、妄、醉”,用外物麻痹自己,现代还有手机,游戏等各种各样的事物,更丰富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的“虚”、“邪”、“贼”、“风”都有象数模型。“风”的模型之前讲过,在易学模型中是除整周360外的小数处理,“虚邪贼”,不正,也与中医的创建模型有关。以“五运六气”来看,六气有偏胜,人的属性也有偏胜,偏胜叠加引发疾病。

    “精神内守”也应从中医整体模型中来看,仅用修真类术语来表述,普通人难以明白,反而增添神秘色彩。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淫、邪”含象、数、理,三层意思。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此段是古人对“生育”机制的理解。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女从“七、一七、二七到七七”,男从“八、一八、二八到八八”,此处依旧有“象、数、理”三个角度的理解,现代人光用“理”,也就是数字相乘,认为女49、男64便无子,这样光从“理”上解读就很片面,实际情况虽大体符合,但是依旧会有意外。数字也是周期的表达,从周期去解读就必须涉及“象、数”。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将人体建模,金木水火土,生育归于金水,以水为主,所以说“肾者主水”,上为宣泄,为神。下为伏藏,为精,精而藏。人体健康情况下,五脏盛,能泻,有子。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天癸属水,在易占中,天癸也主生育,在四柱八字中,天癸受制,往往难生育。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古人对于心性、认知、行为的一种由上至下的划分。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此处为四季(春夏秋冬)下,物候、气候、运气等等反应,以及人应当作出的应对方式。在后人咬文嚼字的翻译版本中,往往会对“奉长者少”、“奉生者少”……这些词语产生歧义,其实它们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春季的状态受到影响,导致患病,就会影响下一个节气中本该有的功能,夏为长,秋为收,冬为藏,春为生,没什么好争议的。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不下”,则上为“清静”,重点在“藏德”。实际上这类的要是用“易理”去解读,可以解读出几百个版本。明白象数,理解其大意就行。不明白的, 解释出各种花样来也是徒劳。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同上面的翻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类象关系的表达。先要周天建模,然后要人体建模。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不要再把“道”解释成各种乱七八糟的玩意了,“道”这个词的源头,即天体运动所产生的万物规律。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圣人在自身有疾病苗头的时候,就开始纠正自己。在事情可能产生混乱之前,就开始一件件做好。等到错误都发生了才来行动,就好像口渴了才想到要挖井,发生了争斗才想着去造武器。那什么都晚了。


    这里经常被中医粉拿来论证说“中医能治病根”,实际上这里的“未病”,是指发生疾病之前,而不是指“疾病根源”。这是两者完全不同的概念,不用一直往脸上贴金。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通天”,不是飞天,不是武侠爱好者心中想的那样,而是明白“天体运行所产生的规律”。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建模过程,周天分六合,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还有很多,“皆通乎天气”,都是天体规律所表现出来的“象、数”节点符号。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生五”,依据上面的“通天者”明白天体运动规律,于是制定人体的易数节点,将人体以五行来建模,这就是“五脏”。

    “气三”,在论述方圆图的时候,我们说过易数筹策的计算,实际上那块是从易数角度出发。从易理出发,那就是“天地人”三才,以天为气,在地为形。分作“天地人”三气,以节点六来表达。这就是中医里的“六腑”。


    所以《内经》这里说,“寿命之本”。“虚邪贼”都是象数模型,以易数来看,假如“虚邪贼”侵犯“五脏六腑”,那就是影响“寿命之本”。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圣人知晓这些规律,知晓天体运动所产生的“道”,所以他会顺势而为。这里的“通神明”,对于宗教患者的理解一般会往鬼神角度。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以“日月”、“日夜”、“天地”来类阴阳。阳御外,发散,光明;阴御内,收藏,晦暗。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一个看起来没有精气神的人,当然“折寿而不彰”。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四季病”,指人发病于四季的主要反应。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烦劳则张”,心烦而劳碌,在外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易怒,急躁。“精绝”,病情由春夏积累,长此以往,人就容易晕厥,也就是常说的“气上不来”,气虚。同时,伴随着五官开始闭塞,目盲,耳聋等等。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以上都是疾病外在表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营气也是模型,后面讲。营生于内,内不从,在内易数乱,打乱整体运行秩序,逆于肉理之间。在外则表现为“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也有整体的“象、数”模型,后面单独讲。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良医弗为’,所以凭什么认为“中医可以治根”?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一日”,一周。有象数模型原理。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这里是对人体的阴阳总体论述,也算是对人身的阴阳进行建立模型。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阴阳偏胜,而且致病后的外在表现。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圣度”,度,尺度,度量,古人喜欢用尺规,本身就是将天体运动表达为模型的一种方式。《内经》中还有“天度”,“正天度”等等。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什么才能叫做“密”?


    “密”的古意,有“空隙小”,“止”的意思,这又是在人体模型中的体现,不能理解人体的易学模型,则不能理解“天人合一”,不能理解中医文化,不能理解各种概念。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将天体的周期作为一个式盘,将人体建模后的周期作为一个式盘,“阴平阳秘”,使其符合大体的天体周期,则“精神乃治”。“阴阳离决”,模型乱套了。这是作易数看,作易理看也行。心态平和,从四季规律,事事顺心,一般这样的人都还能保持一定的健康。而那些整天想心思,关键是整天想坏心思,无恶不作,生活奢靡,日日放纵,这样的人就随时伴随着健康隐患。


    有人会说“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那只是普通人认为而已。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五味”同样是易学模型,既然是模型,就必须具备“象数理”三层含义,光理解成“五种味道”怎么行?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古人将八个方位吹的风,称作“八风”。而且八风在不同时代典籍记载的名称不一样,现代对风向的划分更为明确。所以没必要纠结“八风”究竟是什么风,只要知道是周天的八数节点划分即可。


    周天可划分易数节点,而且节点的形式还可以不同。“经有五风”,“经”是竖线,为什么要这么写,后面要用这种方式建模。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八风发邪”,古人认为,这八面的来风,如果不在常规运气下,就称作发“邪”。什么叫常规运气,得先明白建模思维。


    “发邪”后入人体五经,这种“入”不是我们想的动作形式,而是相类应后的影响。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四时之胜及表现。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人体阴阳建模。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人体建模。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这些概念都是比较重要的。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膝。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五脏六腑特性。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就是一种易学的认识观,需要有整体的易学思维才能清楚感受这句话。


    治病必求于本。


    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会不断传导,必须得清楚疾病产生的根源所在。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如果从易数角度去看待“积”,就能很形象的理解了,就像易数的积累。当然也可以从象和理的角度去理解,现代人多半是“理”的角度。


    “阳化气,阴成形”,“气”在中医里有几种不同的概念,这里指的是“阳”的增长为“气”。理解“阳”当然也从象数理三种角度,举例:太阳的往返形成周天“六气”,这是象之一;木生发积累一宫形成木之气,这是数之一;人体坚持运动锻炼,在外表现为阳刚之气,这是理之一。


    “阴化形”同理。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阳反作”,本身在易学中有种概念,肾根于心火,所以一般心肺功能不好,会影响肾功能,这也是人体的水火小周天。这里以“极则反”,来说明“阴阳反作”的情况。“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这些如果找对应的疾病,都会有不同的案例,可以细心总结一下,内经称之为“疾病反作”,“病之逆从”。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这里也是依据物象以及人体的规律,总结出的“医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所谓“上窍”和“下窍”,人体表九窍,头部七为五官(耳目鼻口),下体二(肛门和膀胱)。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走表,浊阴走里。“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也是一个“表”和“里”的关系,四肢为表,耳目鼻口指挥四肢,“六腑”尽管相比于“五脏”是“表”,但是对比于“五官四肢”仍旧是“里”。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这里就是大段的“类比”描写。既然是类比当然也可以找出对应的规律。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阳偏胜为病。这里是从阴阳平衡的概念来说明“病”。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依据是类比规律。也可以找出实际案例。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类比。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极则反,阴阳反作。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这段好像历来争议较大,因为都是从“易理”上去理解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其实这里表述的是基本的传导,也就是在任一个四季中“生病”,都会在下一个季节呈现出症状。比如冬伤,则春表现出“温病”,温是春季特性;春伤,则下表现出“暑病”,“暑”是夏季特性……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不在本季就表现出患病的特征呢?


    当然会,读书不要读成呆子了,当然会有在本季表现出来的病。这里主要是为了阐述“疾病的传导”,以及在一个阶段没养护好身体,会在下一个阶段呈现出疾病的特征,也就是疾病是会“慢慢积累的”,也就是慢性病。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这里就是说明“上古圣人”,给人体的中医建模的过程。是很系统而全面的。也是我一直说的“中医建模”的概念。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慓,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这些都是上面说的建模的过程,解释这样的段落,都需要从“象数理”分别去解释,否则后面的人就理解不了,就会造成后人理解的“偏差”。“偏差”不再表述是否到位,而在人的“悟性”是否能全面理解。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慓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阳盛和阴胜的致病特征。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七损八益”,又是一个历来讨论和争议非常多的地方,因为都无法理解什么叫“七损八益”,而凭借自己的“易理”理解去胡乱猜。


    前面第一章有讨论“男女生育”的时候,用了“七”和“八”作为周期节点来讨论。在先天八卦中,艮(少男)七坤(母)八,在后天八卦中,兑(少女)七艮(少男)八。基本都是男女的关系,“七损八益”就是一个“男女损益”的问题,也就是“平衡”、“中和”的调理方式。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也有对应的易学原理。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易学对应于人体所形成的类应规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以上不详细去翻译了。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针刺的原理,需要首先明白人体的易学建模体系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360日成一岁,这是古人假想的式盘模型上的一周。现代有人以古代有360一年的历法,属于无稽之谈。因为早在帝尧时期就测定了实际为365.25日。就算在比帝尧早很多的时间,通过观测星星或者行星两次的位置重合也不可能仅得出360天,也只是365天多,就算观察物候的回归也只会是365日多。历法不存在360的历法,古人没那么糊涂,历法不存在,假定的模型可以设置360,因为用的是圆盘,但是仍旧需要处理大的误差,比如六十甲子历。


    黄帝之所以问“三阴三阳不应阴阳”,是因为其中存在数字误差。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出地”与“未出地”,仍旧是以太阳的位置为参考。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即是人体建模思维。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周天不尽数,因此三阴三阳存在离与合。因为三阴三阳就是周天节点数的表达。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以下是网络的图,可参考


  • 天河在观测习惯上,面北对着太阳。而用面南,背对太阳。前为面北观南,后为面南观北。
    拉黑 7个月前 电脑端回复
  •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第六章还有些问题。


    1、全以阴论,如:太阳阴中之阳;阳明阴中之阳;少阳阴中之少阳;太阴阴中之阴;少阴阴中之少阴;厥阴阴之绝阴。


    因为整体上是面南观测的,习惯上面北朝太阳,面南背太阳。尽管理论上说不论面南面北都可见太阳,月亮。


    2、三阴三阳的“开,阖,枢”设置,因为按照普通的对应思维,不是这么对应的,所以这里自古以来争论很多,现代人更是难以理解,或者通过各种各样自己假想的道理来附会,易数上解释的答案在五运六气版块,见链接: 链接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问题的易数解释,这个是争议比较多的地方,现代只能靠各种各样自己认为的道理来解释。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3、三阴三阳都有根于某个位置,我们现在是看作穴位。基本上上面描述的都是从脚开始,这是古人在依据规律制定经络循行路线时候,就设置好了的。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人数有四经,十二从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现代的神棍肯定不会赞同岐伯说的“十二月应十二脉”,必须是“内视”。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数之可数,阴阳一体互根。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有人不理解这个,因为本身就不清楚“阴阳”和“易数”的定义来源。还有人说,有25个阳,那么也有25个阴,当这个是文字游戏。


    我们作易数节点来看,“阳有五”,阴阳当然是表达的人体运动规律了。这里的“五”是得作“易数”节点来看的。在周天为五数或者理解成五行节点,五种属性。在人身为五数,或者理解成五脏,五种属性。天地入人,二十五种影响结果。也就是后面说的“二十五阳”。当然古人以为“二十五种脉象”也可以,不同的生命特征把脉的情况本就不同,脉象也是一种易象,是由个人发挥的,无严格标准,只有大体好坏标准。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内经里有“真脏脉”的说法,见之则人体危急。所以这里的“阴和阳”,其实可以作“有生命特征”和“无生命特征”去看。就不能作一般的“阴阳”属性去理解。那么上面的“阳”就是不同的生命属性特征了。


    至于“真脏脉”,到底是什么脉?古书都是作“脉象”来看,我相信不会有人找出这个“脉”,因为仅作为“脉的表象”来看。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有人解释为,“脉有胃气就叫做阳脉”……瞎解一同,反正没人知道什么叫胃气,脉有胃气,是不是还有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气?各种气来气去,反正没人能反驳。还有人拿把脉说事,脉象本就是无具体标准的,说什么都行。


    人饮食是通过口腔进入到胃中,在中医的人体五藏中:肾藏精,心藏神,肝藏血,肺藏气,脾藏意。人体呼吸进肺,而饮食进胃。脾配天干己,胃配天干戊。在易数中,五为冲气,冲气以为和。五数为交合生数。在人体表现来看,一个人能正常饮食,至少生命特征还算稳定。如果都不能正常进食,至少处于病态。


    这里跟上面一样,把“阳”看作具备正常的生命特征。而人体的实物“胃”有吸纳承载,并且转换能量的作用(人体饮食是一种能量摄入方式)。如果人体连这些正常的生命体态都没有了,那么就是见“真脏脉”。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既然上面有论述到,古医家由此总结二十五种阳脉的把脉“易象”,那么由经验确实可以推断“病机”。‘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生命体态消失,前面又推断“病机”,那么自然知道人体生死之期了,时间问题。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张景岳在《类经》中有描写: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三阴之气以太阴肺气为本。而“三阳在头,三阴在手”这句,往往作为人迎和寸口的由来,也就是说中医的把脉大多在这两个位置。《内经》的这一篇可以看作是把脉的依据了。这里的“阴阳”又有别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有生命特征”和“无生命特征”的意思。有生命特征,那么三阴三阳脉应该正常运行。“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同时也是三阴三阳脉制定的循行路线规律。比如:足三阴循行是从足走腹,足三阳从头走足。手三阴经的走向是从胸走手,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走头。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这里当然也可以作“脉象”来看。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这里的“几日死”,有两个方向的解读:


    1、一种是古人根据所治疗的病例,记录并推断的死亡时间,把脉时,五种脉象的观察,当然这五种脉象的选取有不同的标准,这是古人的标准。然后把脉出来“悬绝”之后,统计这些病人的死亡时间,得出这些时间。不过由于时代环境,人心健康,医疗手段等等不同,所以如果是统计记录的方式,那么这种方式在现代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是不受用的,顶多说大体规律。不会真有人蠢到古书描写几日死,就认为几日死吧?


    2、是根据六十甲子,以及干支生旺死绝状态来判断。也就是比如“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那么甲在“巳午未”是“病死墓”的状态。那么假如从甲子日开始数时间,18日到了午日,我们就看作左右吧,也就是处于“巳午未”的状态,那么就是“病死墓”。这个时间点大约18日。其它的日子也是依据这个判定。


    这第二点还有点说得过去。也就是我们从“易数”的角度去推这句话的目的,还算比较符合。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这些就不再论述了。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后人是作为“脉象”来判断的,也就是说这章很多地方都是后来“把脉”的依据。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理解这句,怕是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这里的“三日”和“四日”,确实象古人根据诊治的结论,然后统计的状态。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这些跳过了,不从医的人难真正结合实际理解。理解句子字面意思没用的。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回复
    LV4
    VIP1
    ⚔ 管理員
    靓号:100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这一整章都是在为人体建模。


    “主明则下安”,大方向明白了,下面就各自探索吧。


    “以为天下则大昌”,同样这些可以类比天下万物,可以类比朝政。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不断深入去探索,也就是物质层面不断深入探索,就会发展出现代的医疗知识内容,所以天底下的“半桶水”中医还要一味的去排斥现代医疗吗?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易数,就是一定形式《内经》说的“恍惚之数”。恍惚之数,起于毫厘。易数包含自然数。“毫厘之数,起于度量”自然数是需要精准度量的。“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制,制会,天地制会。


    “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听到了这些道理,还得选个“吉日”,好好保存,现代人听了也就听了,真东西当空气,假东西宝贝得不得了。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