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tuo)。执,捆绑,和姤卦初六爻的系差不多;
黄牛之革。革就是黄牛皮,质地柔软但却很有韧性、很结实的东西;黄就是今天的黄色,和坤卦六五爻中黄裳元吉的黄一样。它们都是土的颜色。在中国古代,认为万物生于土,化于土,五行之气的转变也要通过土来完成,所以,土是一种比较中和的物质,用黄颜色的土来代表中和的特质,是非常恰当的。
说,在这里读音是脱,意思是逃脱、脱离。
用黄牛皮捆起来,不要让他逃脱。
遁卦是一个逃离的世界,大环境就是这样。就像夏天往树荫下面躲,冬天往暖阳下走一样。趋利避害,人之本能理所当然。
虽然大环境如此,但《易经》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调和、刚柔平衡的道理告诉我们,既然有可以逃遁、隐退的,那就肯定有不可以逃遁、隐退的。
在这个以逃遁为主的世界里,别人可以遁,可以避开内卦的乱世,隐退到外卦的世外去,但是六二不可以。
安史之乱中,李泌可以离开朝堂,到衡山去修道,但是唐肃宗不可以;郭子仪可以离开一线战场,回家里休养几年,但唐肃宗不可以;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阿斗,可以躲到后宫吃喝玩乐,但是诸葛亮不可以。诸葛亮遁了,蜀国就要完;小时候和同学打架,打哭了同学。一溜烟跑了,同学找到家里,父母能和你一样跑掉吗?很明显不能。
六二爻也是这样,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做,他还有一些责任要承担。如果六二爻也遁了,遁卦恐怕也就不是遁卦了。最后一点的公道都没有了,太阳都被遮住,天地之间一片黑暗,那是第三十六卦地火明夷。
六二爻,得中得位,又与九五爻阴阳相应,是中正仁和的大人之象。中正仁和的大人,自有自己的坚守。在遁卦这样的世道里,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自己遁世而去,放任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的。治理天下百姓,修平海内政事,才是他们的愿望。
尧到汾河北边的姑射山,去拜见许由等四位神仙。到了之后,看见许由几人的道家风采、仙人气度,不由然的就忘了天下。很想留在姑射山修道,可最后还是没有留下。一代圣主嘛,以苍生为念,心系天下,很正常;初秋乱世,道德崩坏,孔夫子虽然有心无力,但也不肯隐退世外,而是坚守在了乱世之中。尽自己的力嘛,做多少是多少。
六二爻,稍微往上几步,就是世外桃源,逍遥无忧的所在。何必非要在尘世中搅这一塘浑水呢?六二爻的得中,就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难能可贵,尤其在遁卦这样的非常时期。能走吗?不能。
有些东西可以隐遁,有没有都没关系,可以丢掉不要。也有一些东西,绝对不可以隐匿,比如做人做事所秉承的中心主旨。
做人做事的主旨,没或许每个人都不一样,也没有办法说。但不管你用仁也好,你用义也好,你用权也好,你用钱也好,你肯定得有。中心主旨的不同,让世界上的人也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山老祖之一,孔夫子,说过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表面看,是孔夫子希望执政的人行王道,用德执政。但实际上孔夫子是希望,每个人的一生,不论做人做事,都能以德为中心宗旨。外在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都要以德为中心,德这个宗旨不能变。孔夫子要求的德,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凡能做到仁义礼智信中的任何一个,不以钱权论英雄,那就是了不起的人物。
六二爻做到了,所以它没有遁。虽然也未必就做到了孔夫子所谓的德,但内心却有自己的一份坚持,救苦存亡在大遁之世,为天下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心中的信念,以及对于这份信念的坚持,就像用结实的黄牛皮捆绑在身上一样,永远都不会消失。
六二爻,是混迹于小人世界的君子,虽然身处小人的世界里,但是却做君子该做的事。就像三国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
六二爻,得中得位,与外卦九五爻,阴阳相应、琴瑟和鸣。不论是得中也好,还是黄颜色象征的持中守中也好,总之是要坚贞正固;莫之胜说,不为外物所诱惑,任你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盏饮。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哪怕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