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亨。小利贞。上乾下艮天山遁第三十三。遁,隐退,今天通俗点的说法就是逃跑。但实质上两者是不一样的。逃跑多半是不跑不行,而遁,则是君子明哲保身,主动隐退。
道家和儒家,都有遁这个说法。道家的功成名遂身退;儒家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都是遁道很好的说明。
道家说,该办的事都办了,功成名就,就退下去,给后来人让个位置,他们还有事要做;儒家的明哲保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说要善于审时度势,保护自己。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人没了,说什么都是白搭。
道家空灵,儒家敦厚;道家洒脱,儒家实用。
从遁卦的卦象看,外卦/上卦天在上面,内卦/下卦山在下面。阴气上涨,阳气消退;阴气逐渐逼近,阳气不断后退。爬过山的都知道,越爬越高,就会觉得天越来越低,离天越来越近。但是不论山多高、人爬得多高,天都在更高处。哪怕有一天,坐上飞机到了两万米高空,天都还是在更高处。
取象在人道之中,你进一点,我退一点;你再进一点,我再退一点。无论对方怎么逼迫都不能靠近。这是遁道的最高境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遁道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有的正用,比如老子,说遁就遁,没有一点儿留恋,就不见了踪迹;有的反用,比如刘阿斗,使劲往后遁,弄得诸葛亮不能遁,自己做个逍遥皇帝,风流快活一辈子;有的遁得好,比如姜太公,天下打下来了,马上闪人,再也找不到了;有的遁得不好,比如张良,看起来好像是退下去了、遁了,但是实际上,仍然是一天到晚麻烦事不断,想要逍遥一下也不能够;至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压根儿就没有遁的机会。
宋仁宗时候,王安石上台变法,反对派司马光就遁到洛阳写《资治通鉴》去了;变法失败,司马光上台,王安石又遁到南京钓鱼去了。既然不在其位,什么都干不了,就干脆退下去,眼不见心不烦,省得给别人添堵,也给自己添堵。这两位都是明智高人。
只有苏东坡,才华冠绝当时。但在人情世故上,实在是个糊涂蛋。看起来一生多次被贬,其实那哪里是贬?是王安石、司马光两位老先生爱惜他的才华,有意帮他遁。安排他躲得远一点,遁到远离庙堂的是非漩涡之外。否则,就苏东坡那一身文人脾气,早晚惹下滔天大祸来。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宋仁宗都救不了他。你看看,还有别人帮着遁的。
从《易经》遁卦的卦象看,是阴长阳退。小人马上就要大行其道,史上各代圣人类似于此的解释也很多,认为小人当道,君子就要隐退。可上面说到的王安石、司马光两位老先生,都是君子,只不过政见不同。不能说当宰相的就是君子,没当宰相的就是小人。可见也不能完全拘泥于君子小人之说。
今天的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和同事、领导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同样一件事,领导觉得应该这样办,你觉得应该那样办,互相不能说服对方。那我劝你还是不要坚持了。这种时候一根筋、钻牛角尖和领导对着干,就是给自己找不愉快、给自己找麻烦。你就退一下,按照领导的意思做就可以了。王安石、司马光两位,堂堂宰相,说退都能退了,我辈区区凡人,退一下下又有何妨呢?这也是遁,仍然无关君子小人,只是意见相左。可见遁,不仅仅身体、位置上需要。思想上的遁,也必不可少。
今天的时代奇观,父母逼婚和儿女不婚,也是这样。双方各执一词,不肯相让,最后多半搞得剑拔弩张。父母让结婚,你或者暂时不想结婚,或者暂时没有合适的、不能结婚,不妨想想遁卦,听父母唠叨几句,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不和你唠叨,又能和谁唠叨呢?让他们说几句,发泄一下心里的火也就过去了。本来大多数年轻人一年和父母也见不了几次面,何必要惹父母不开心?
亨,是亨通,通畅;
利贞,是收获、有利;小利贞,就是小收获;
贞,是坚贞正固。
亨,在《易经》中是个上镜率非常高的字,意思是亨通。想要亨通,没有别的办法,必须懂得变通。也就是所谓的三变了:知变、适变、应变。天地之间,宇宙万有莫不如此。一棵树想要成长,冬天要火、夏天要水;到了中学时代,再用小学生那一套思维,肯定要碰壁,必须得成长,成长就是变;开车到了路上,不根据路况及时调整,肯定要出事。变了之后才能亨通。
从乾卦的四月纯阳起,经历了五月夏至一阴生,到了六月大暑二阴生。夏天马上就要过去了,秋天即将到来。大多数的作物,都是在秋天成熟、收获,但是也有少数一些是在夏天收获。小利贞,就是相对于秋天的大丰收而言的。
遁道,也未必就是要隐退。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自己,不和人交恶,成全别人,保护自己,就是好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