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再论《五千言》作者非周文王姬昌莫属

  • 33
  • 10
  • 0
  • 3.7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5
    一定是你写的。你就是周文王转世。这个事不要挣了,就这样定了。
  • 4
    英雄似剑LV3簽到達人
      最后,把周文王姬昌空前绝后的鸿篇巨制《五千言》大作的主要特征总结如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道名乃无;有无同出异名体,为何又有先后出?知善才会訾不善,美恶相生本相关,前后相随不分割,恒也对立统一面。道可道也名可名,言者不知知无声;道一二三生万物,万物归一是玄同。闭门锉锐解纷乱,动手才有同尘变;道冲用之有不盈,或始或存象帝先。有物昆成乃子孙,化生天地无自身;道尊德贵恒自祭,知白守黑无极门。为无为又事无事,味无未来定规制;无为自能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斥。道立天下烹小鲜,其鬼不神美味添;上德不德是有德,去皮取此道治翩。华夏上下五千年,空前绝后五千言,姬昌帝师兼一体,小邦寡民齐乐安。
  • 3
    英雄似剑LV3簽到達人
    2、作者的文化知识修养绝对登峰造极,非同寻常。《五千言》从宇宙起源论起,内容包罗万象,牵涉到的知识面极其广阔。纵古论今,横跨原始氏族公有制社会和奴隶私有制礼制社会两大历史发展阶段,涉及到天文地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世界观、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真理观、方法论等一系列多方面的知识和见识,非大智慧、能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多方面饱学之士,不可能胜任作者之资。而“文王拘而演周易”的长寿达97岁的姬昌,恰恰就是这样一位高瞻远瞩的华夏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具有大智慧的伟大哲人。因而完全具有创作出《五千言》这样综合性历史巨著的能力和资格,因而说能演周易的他胜任《五千言》作者之资,这毫不奇怪吧?!
  • 4
    柳絮泡泡LV3簽到達人
    你把你的逻辑点串起来看看是个啥,据传——不排除——贬戎狄之俗——所以。这是个啥证据链,你自己能接受吗。如果按你这个逻辑,可以分分钟把你的财产判给老吴,你信不信。
  • 5
    英雄似剑LV3簽到達人
      有人对于我的结论不以为然,认为:「“对于身处西北边远极其落后原生地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幼年姬昌而言”——你这话说的有点草率。从宝鸡出土的几处仰韶文化遗址来看,在公元3000年前,那里真的一点也不落后。出土的陶器,已经有了陶器艺术品,刻画着人脸。这一点也不比中原地区落后。甘肃也是一样。」并举出了甘肃庆阳出土青铜实物,前11世纪之前的商代“鸟祖癸”、“云雷纹铜觚”为证。以此说明:“看看这些从庆阳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都是比彬县还落后的地区,你居然还能说当时处在结绳记事阶段。”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现代社会思维方式,根本不懂古代社会的人烟稀少(西周初全国据传约5百余万人口,不及现北京人口的1/4,周氏族据传不过2000余人)和氏族间相互隔绝:“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间接知识传播几乎不可能。而结绳记事只不过是一种与当时人们的需要和智力发展高度相适应的主流记事方氏而已,它并不排除同时有甲骨木头等刻符记事方式并存。何况更有出土贾湖刻符存世于7500年前的事实存在,证实甲骨文的发展历史亦是非常悠久。就象华夏上世纪70年代左右,自行车是主流交通工具,但不并妨碍汽车、飞机甚至火箭卫星的存在与发展。任何人也不能以飞机汽车的存在而否定自行车是当时的主流交通工具吧?有青铜器就能证明结绳记事不是主流?现代非洲的原始部落也从外部获得了大量的现代用品如枪支弹药等,这就能证明他们现代化了?  金文是商末周初才成熟流行,史记证实是古公亶父“贬戎狄之俗”,兴建城邦,置有司五官,建成私有制的国家,这就够了。而“戎狄之俗”所代表的氏族制度,在8百年之后的前4世纪的秦孝公时期依然作为宗族而大规模存在,其影响仍足以大到需要商鞅明文立法禁止“氏族”父子妻女老少同居制度,不仅证明了代表原始氏族制度的“戎狄之俗”的历史,延续到了秦国时期,更证明了8百年前的姬亶时期,氏族制度必然更为发达和普遍。而氏族公有制社会,结绳记事一直是主流,且一直延续到了夏朝。只是到了商朝,甲骨文才逐渐发展成熟、广泛应用而取代了结绳记事。  谁会认为,古公亶父时期,杂居戎狄之间,氏族据传2千余人,就能独立发明和流行甲骨文金文?所以,结绳记事仍是当时杂居戎狄之间的周氏族之主流记事方氏和标志,并因此而给幼年姬昌留下深刻印象,这完全符合其历史发展的高度和阶段而毫不奇怪吧?!
  • 3
    英雄似剑LV3簽到達人
      3、作者具有跨越“结绳而用之”的原始氏族生活资料公有制小邦寡民社会和“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私有制礼制阶级社会、这样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实际生活经历。如此才可能通过对道治公有和礼治私有、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制度的比较和鉴别而得出去礼取道的“故去皮取此”的“以道立天下”深刻结论。否则,即使做梦,作为生活在“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有余者与不足者两大阶级对立、矛盾和斗争的私有制社会时代的人,也不可能会梦到夏朝之前的上古社会时代“结绳而用之”的“各尽其职、各得所需”之原始生活资料公有制氏族社会及其优越性,而毫不犹豫地提出“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复归生活资料公有制社会时代的理想和追求。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时间跨度超越了3千年。华夏民族的老祖宗早在3千年前就提出了复归“各尽其职,各得所需”的小邦寡民公有制理想社会的构想。所以,作为其后人,所需要的只是如何继承伟大先辈的遗志,艰苦奋斗,终将其理想化为现实的问题,而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把落后3千年才产生的舶来品奉为圭臬。  由于从上古生活资料公有制氏族社会时代,到礼制已经充分发展、金文已经很成熟的“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的私有制奴隶社会礼制时代,正常时间跨度超过了上千年,因而能够百年内同时具有在这两种本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活的实际经历,同时又是帝王出身的作者,只能是具有跨越千年历史发展阶段的生活机会的王者。就象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西藏农奴制跨越了超千年的封建社会时代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此刻的藏人则都具有了在农奴制和社会主义时代两种跨千年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制度中生活的实际经历一样。也象现在,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又移民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当然能够同时具有跨越两种社会制度的生活经历,从而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和比较两者优劣,得出自己的优劣结论和追求一样。而如此严格的条件卡下来,纵观华夏5千年发展史,唯有一个王者具有这种生活机会,那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姬亶的孙子,周文王姬昌。因此,《五千言》的作者至此已非姬昌莫属了。
  • 2
    柳絮泡泡LV3簽到達人
    你要能找到一件在彬县出土的结绳记事文物,也算老吴骂错了你。问题是目前的出土文物并不支持你的说法。你只能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来揣测,有啥意义呢。你说得再好,都缺乏重要的一点,事实根据。你唯一的论据就是有汽车不排除用自行车,问题是你都找不到一个生锈的自行车把手,你说啥都白搭。
  • 2
    英雄似剑LV3簽到達人
    反馈与讨论集锦23、再论《五千言》作者非周文王姬昌莫属   自从太史公司马迁据历史传言把《五千言》作者的荣誉加冕于老子头上,并且“或曰”给出了三个老子人选:1、周守藏史老聃,2、著书十五篇的老莱子,3、见秦献公的太史儋,《五千言》作者的真面目就变成了一个历史之谜。虽然多认为老子应是西行出关的老聃,如《庄子》一书中经常提到老聃,《庄子·天下》认为关尹、老聃一派道家能够体认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则,是古代的博大真人:“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对他们思想的介评,与《五千言》中的思想也确实如出一辙,从而老聃最有可能就是老子,但毕竟没有过硬的证据来确证这一切,因而一切实际上仍属于存疑的历史评介而没有确切结论。  不过,通过对《五千言》原文的详细分析比对,却不难发现,作者自己就已经在文中给出了个人的身份说明及其证据。具体如下:1、作者乃帝王出身。这一点从帛书甲本《五千言》第十九章即可得证:“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余,修之乡亓德乃长,修之邦亓德乃夆,修之天下亓德乃溥。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祭兹?以此。”  本章的内容充分证明作者本人有“修之天下,其德乃溥”的修锻实践,从而可以通过实践而实现了“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祭兹?以此”。即他本人则正是通过这种“以天下观天下”的治世实践,才得知了如何治理天下的道理和规律。这当然正是“实践出真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好实证。而仅此一点,就已经把司马迁“或曰”的三个作者人选通通踢出门外了。因为他们都从没有过亲身治理天下的王者经历或实践,而姬昌则完全够格。
  • 1
    自尊自爱LV3簽到達人
    ????
  • 2
    不对。是你写的。
  • 随机用户

  • 大脸喵的世界
    大脸喵的世界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4856101
    4856101
    他太懒了,什么都没有写
  • 柯南
    柯南
    我愿意给你自己所有的快乐,你愿意分担我一半的难过吗?
  • 各自安好
    各自安好
    无论将来会遇到谁,生活都是先从遇到自己开始的。
  • Mikee.
    Mikee.
    我希望兜兜转转之后那个人还是你。
  • 哈哈桃
    哈哈桃
    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学完心泛寒。
  • 做任务
  • 发布内容
  • 模式切换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